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清明特辑】清明‖苏万娥

作者:苏万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05 14:09:59 浏览次数: 【字体:

清 明

苏万娥

今日清明。

下了整整一夜两天的清明雨终于有了停歇的迹象。窗外薄雾弥漫。

清明是为祖先扫墓的日子。这是传统,一可以寄托哀思,二可以寻根求魂。要不,人就成了无根之水,无主孤魂。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现在提倡文明祭扫。

清晨,买上一束淡雅的白菊花,双手捧上,神色凝重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雨后的山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那鼓鼓囊囊的菜角,那饱满的胡豆豌豆,那一路醉人的绿色,映入眼帘。鼻间传来阵阵浓郁的橘子花香。杂草丛中,野菜肥肥硕硕,等着人去采摘。

时光如梭。转眼,婆婆去世两年有余。来到婆婆墓前,摆上鲜花,清除坟前杂草,打扫积存落叶,走时再恭恭敬敬地作三个揖,磕三个头,心里遥寄祝福。站立于苍茫的大地,来一场简单的祭祀,更能让人明白生命承续的意义。

昨天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怎样从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用怎样的方法告诉他们什么叫死亡,写得很不错。

死亡是什么?

“死亡就是不会吃东西,不会说话,不会动,也没有感情了。”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

这样的教育很好,尤其是在清明这样的日子里,可以让孩子从小读懂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敬畏。

清明,礼敬了先辈,也别忘了亲近自然。旧时清明节也称踏青节。

清明踏青,如果能约上三五好友来到种茶的农家亲戚,采摘茶叶,然后揉制清明茶,那可是一件文人雅事。清明茶品种首选川茶。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采“独芽”,也可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

自己采,自己制,自己泡,那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黄昏时分,手捧一盏新茶,细细品咂,香味、苦味、劳动的滋味在口腔中缠绵,这不就是生活吗?

有经验的茶农都知道,明前茶和明后茶,无论是价格还是味道都有较大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

炒茶的师傅告诉我,和阳光有关。清明过后,进入夏天,阳光更热烈了,炒出来的茶叶苦味更浓,香味却淡了。

我不爱喝茶,也不会品茶,但我却深深懂得那清明茶饱蕴的滋味。清,清澈、清净、清廉,无非一个清正;明,明礼、明事、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正明白,那茶中之味,不就是人生之味吗?

采制了清明茶,别忘了还要亲手做做、尝尝家乡清明粑的味道。

清明时节,家乡的田坎路边常可看到这样一种野菜:低矮的个子,浑身披满浅浅的白毛,顶部开黄色小花。它学名叫清明菜,顾名思义,就是清明时节生长、采食的菜。我们本地人管它叫野茴香。

清明前后,摘取清明菜的嫩巅,洗净后在开水里焯一遍,切细,加糯米粉揉好,或蒸或煎或炸,清明粑就做好了。咬一口,细细的糯米粉甜糯而有嚼劲,更添了一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

清明,那从家乡泥土中长出的馈赠,连接着一代又一代朴实的乡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苏万娥(女,汉族,1977年6月生,四川省洪雅县人,小学语文教师,中国作家网会员。喜欢阅读和写作。作品《火灰里的童年》获中国作家网2023年第一周“本周之星”)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