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清明特辑】古今悟追思‖谭光红

作者:谭光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05 13:54:54 浏览次数: 【字体:

古今悟追思

谭光红

最近雨有点多,虽不大,也不冷,但总能穿透俗世,直抵内心。这个季节也会吹风,俗称“清明风”。清明风是一年中的八风之一,《淮南子·天文训》里说:“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也说踏青节、三月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到来,信步走在乡间蜿蜒的小路上,到处都是绿草红花,一片欣欣向荣景象。露珠挂满清晨,伴着季节的芬芳;麦苗青青郁郁,一垄一垄伸向远方;桃花红艳,杏花白晰,灿烂而热烈。面对春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寻访她的魅力。

踏青也叫寻春,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指春天到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绘的《游春图》,描绘了在明媚春光下,人们成群结队游春的情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踏青之盛况。

清明节气,柳树也身披新衣,穿着飘逸的绿裙,在微风中荡漾。关于柳树与清明,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即位后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介子推。后来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重耳赐柳树名为“清明柳”。

“清明柳”是一个关于祭奠和感恩的故事,而清明节祭奠先人,则是中华民族沿袭数千年的传统。这一天,旷野里、墓地里,到处都是扫墓人。他们在恪守孝道、寄托哀思,也在反省人生、感悟生命。

生命是简简单单的延续,也是纷纷扰扰的经历。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孝敬父母、呵护子女、善待友谊,冷静应对身边发生的一切。生老病死亦是自然法则,我们也许无法拉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有能力延展它的宽度。生命就像彩虹,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色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把清明节自然与传统、节气与节日完美的融合。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一边悲伤,一边欢笑;一边枯萎,一边生长;一边失去,一边得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谭光红(南充市嘉陵区)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