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心满阳光 情恋一城——献给为建设、热爱、献身攀枝花的优秀儿女们‖胡跃宁

作者:胡跃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15 14:34:51 浏览次数: 【字体:

心满阳光 情恋一城

——献给为建设、热爱、献身攀枝花的优秀儿女们

胡跃宁

在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也可称“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有一座年轻的阳光花城——攀枝花市!

因为年轻,她就那样的丽质养目;因为年轻,她就具有青春活力;因为年轻,她魅力四射;因为年轻,她就阳光青春的灿烂着。

昨日,那里还是一块不毛之地的荒野峡谷,而今,“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是她的美誉。

森林、宜居、康养、阳光是城的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新追求。

是的,当我们在青山中放歌,在碧水中泛舟,在鲜花丛中徜徉,在阳光下享受生命的时候,我们怎能忘记攀枝花的过去——

攀枝花开篇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命脉,也是一座城市的魂。

历史,记录着一座城的艰辛,沉淀的确是城市的荣耀。

只有寻觅历史的足迹,才知历史为城市写下怎样厚重的一笔;只有踏着先辈的足迹,方知道路曲折与艰辛;只有追寻前辈的伟业,方能解读城市辉煌的历程;只有重温光辉的历史,才能展望城市的未来。

翻开攀枝花历史篇章,我们不能不读到一个人的名字——常隆庆。

地质学家常隆庆(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常隆庆,1904年生,四川省江安县人。据常先生的遗墨:1936年是他涉足整个攀西地区作出重大发现的一年。1936年6月底再次到了西昌,年底就出外找矿。其自传写到:“冬到会理、永仁一带调查,在永仁的仁和发现那拉箐煤矿。”

那拉箐就是现今攀枝花市的宝顶煤矿。

常先生写到,1940年“与技专校合作,与技专校教授刘芸生(名芝祥)于八月中旬出发,重点放在盐边、盐源地区……这次我们找到了盐边攀枝花铁矿,作了一些小矿床储量等研究,大致在十一月底才回西昌,我匆忙地将笔记整理,认为攀枝花矿很有希望,书面报告写成之后,又将概况电告伪经济部地质调查所,请其派人到攀枝花进行考察。”

从而常先生成为攀枝花矿的第一个正式报矿人。具体时间他在自传中说到:“八月二十四日到梅雨铺,九月六日到盐边攀枝花,发现攀枝花铁矿。”

综上所述,加上大量的文献资料,攀枝花矿应是1940年9月6日由常隆庆和刘芝祥教授共同发现的。

1979年7月21日,常隆庆这颗地质之星在人生旅途中运转了75个春秋,突然在办公桌前陨落了。然而,他早年开发攀枝花矿的夙愿,在新中国建立后,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倡导决策,已付诸实施,变成了现实。

攀枝花工业基地阔步前进。攀枝花宝库最早的叩门人常隆庆虽死犹生。

攀枝花的夜空闪烁着一颗耀眼且明亮的星星!

图为位于攀枝花密地桥的常隆庆雕像(图片来源:小城映像)

三线,三线,大三线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攀枝花特区筹备及工作打算的书面汇报》上批示:“此件很好”。

毛主席批示影印件(雨涵摄于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一个寂静的峡谷,一片荒野的山峦即刻获得复苏的生机,开发攀枝花的序幕由此隆重拉开!

一勾冷月挂西边,泛白的峡谷山峦,饿狼在相互的撕咬,伤痕累累地发出凄哀嚎叫。群狼射出仇恨的绿光,撕咬中或丢性命,或落荒而逃。就连宝鼎无花果山的泼猴们,也只能盘坐于光秃秃的树杈望月兴叹。真可谓:天苍苍,地茫茫,天不见鹰,地不见羊。荒凉的山岗哪留有人的足痕。

那是什么?一点红!那是什么?红一片!

红旗!

焦黄干枯荒野的土地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红旗。在红旗的引领下,在执旗的旗手身后,是一群热血澎湃、生龙活虎、青春昂扬的青年人,他们唱着豪迈的歌曲,迈着雄健的步伐,向峡谷山峦挺进。红旗,给荒凉的大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沉睡的峡谷就此唤醒;红旗,似红军长征时的播种机,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着青春的种子。岁月,终向荒野宣战;文明,向荒蛮宣战;人,向时间宣战。

一场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的较量就此开篇!

与此同时,红旗同样飘扬在祖国的蓝天白云下,在北京、上海、天津,在祖国北方辽宁鞍山,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在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就是在最近的重庆、成都、云南、贵州火车站的站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歌声嘹亮,胸戴红花的青年们,个个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与送别的亲人亲友挥泪握手,互道珍重。他们要去哪里?无人知晓。当火车拉响长长告别的汽笛,车厢里伸出的头是离别的泪水,牵挂的心,站台上举过头顶不断挥别的手,是深深的爱与被爱。那用心交融的情感,那流下难舍的泪滴,都是亲人间爱的眷恋。

青春的倩影慢慢地消失在亲人的视线中,留下的是无尽的相思与惦念。

运行的列车中,青年们第一次听到了这么一个名词儿——三线。

三线,三线,大三线,祖国各地的优秀儿女们向这里聚集。

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图片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

7440平方公里沉睡凄凉的荒野响起了第一声炮响。炮源发至于一个2.5平方公里的山峦上。就是这声礼炮,开创了这片热土地的新纪元。共和国的优秀儿女们开始以满腔的热血、豪迈的人生,践行着青春的誓言,书写着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创业诗篇。

“三线建设不好,我睡不着觉,就是骑毛驴我也要去那里。”——这是口传毛泽东主席曾关怀三线建设所说的一段话语。

“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这是开拓者们对着荒野发出的第一句乐观自强用语。

“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蓬州闲士摄于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这是一个时代发出的震撼山川峡谷的最强音。

战天斗地,小伙子们拼的是青春激情;巾帼不让须眉,展示的是铁姑娘们精神风采;拉线架塔,送出的是一片光明;热饭热汤,端出的是温暖与关怀;肩挑背扛,送去的不只是毛巾香皂,还有歌声与微笑。夜幕下,那闪动于帐篷、芦席棚、干打垒的马灯,手电与繁星交辉,大地间,一道道飞向夜空的电光,是对苍穹的问候。

天空大地山河发出疑问,这里要发生什么吗?同样,天空、大地、山河要为一个荒野巨变的峡谷作证!

清晨,一张张笑脸,迎向一个火红的脸庞。一个个红旗飘扬的工地,一阵阵隆隆炮响,人也欢歌,山也欢畅,群山沸腾,一曲曲发至心扉的青春音符就是一段难忘的创业史诗。

天与地都记录着一个大三线的火红年代。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乳名叫渡口市

源于金沙江河流上这唯一的一条船的摆渡,这个口岸被人们称为了“渡口”。谁又想到,就怎么一个称谓,竟成了一座新兴工业城的乳名了呢——渡口市。

虽然在1965年3月20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时任工业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徐驰就宣布渡口特区人民委员会成立。然而,一切为了国防,为了备战、备荒,为了保密,不要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就是亲人从开拓者们寄出的信件中,也读不到“渡口市”的字样。

在渡口建设总指挥部招待所(现13栋),徐驰向邓小平汇报攀钢和渡口建设计划(左起:徐驰、邓小平、王瑞林、李井泉、吕正操、李开信、余秋里、王力、谷牧、程子华、孙勇等)(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所有信封的右下角落款地址:一号信箱、二号信箱、十号信箱、三十号信箱……“信箱”出自何处?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工种?他们浑然不知。就是随后举家移民来此地的亲人们,耳听的桥:也叫一号桥、二号桥、三号桥、四号桥……商店:叫一商店、二商店、三商店、四商店……电厂:叫五○一电厂、五○二电厂、五○三电厂、五○四电厂……地名:叫四十九公路,五十一公路,五十四公路……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历史的印记,成为一座城,一段历史谱写的特殊符号。

既无街,也无道。羊肠般的“路”依山环绕,雨后泥泞难行,晴天风起,风沙弥漫,别说人,就是路都看不清。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好似粗狂荒野的峡谷、山梁向人类的示威,想让开拓者们退却。而人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除了豪情,还有精神。

家,那搭在山梁谷间的帐篷、芦席棚、干打垒房,出门的时候,还是一个完整的屋,只要一阵大风刮起,房顶就被掀开翻起,一切“家底”暴露无遗。更危机的是,一股黑黑的浓烟直冲云霄,一片火海,一片焦地,一片灰烬,回来的时候,大伙傻眼了。吓倒了吧?退却了吧?不,乐观最为年轻人!他们只是苦苦的摇头,淡淡的一笑,又重新安置新家。端起的那一碗雪白的米饭,虽未曾张口,沙已入口而进,他们仍然开怀的笑天,笑地,笑风。

路不成路的路,每当大雨来袭,泥泞的山体,坡陡路滑,稍不注意就滑倒在地,多少姑娘几乎是爬着“走路”,本想漂亮靓丽一下,所穿的衣裤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一个“泥人”,就是这样,丝毫影响不了他们的激情,歌声照样从帐篷飞出,芦席棚照样笑声朗朗。歌声笑声与轰鸣的机器声伴随着隆隆的炮声,演奏出一个时代最强且最优美悦耳的旋律,飘到了北京,飘进了中南海,飘进了总理的办公室。

哈哈哈……别说开拓者们,就连我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听此旋律名后,也开怀笑谈:七沟八梁,弄一弄不就平了吗!这不仅是一个伟人的胸襟与气魄,更显总理的乐观与豁达。哦,一个心有天下的伟人,竟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取了这么一个好听的地名。这是对一座城的关爱,亦是一座城的荣耀!

新的山岗,新的地名——弄弄坪。

1965年的弄弄坪(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弄弄坪,这块神奇的土地,飘有鲜艳的红旗,有斗志昂扬的年轻人,有热火朝天的工地,也因一个鲜亮地名的诞生,让她更具活力。

辛劳的汗水辉映着青春年华,艰辛的付出铸就人的钢铁意志,奋力拼搏历练出一种坚强的精神,人生的誓言用激情书写。这,就是在弄弄坪这块热土地上演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巨献。

因为有了“弄弄坪”的美称,随后就有了清香坪、瓜子坪、枣子坪、格里坪……

于是,耳旁响起瓜子坪朱家包包铁矿狮子山我国工业史上空前的爆破壮举;传来清香坪方向宝鼎太平煤矿建成投产的喜报;从格里坪运出乌黑晶亮的优质煤炭;枣子坪上发出铿锵韵味列车节奏声。富足的资源,能源的保障;机器的轰鸣,汽笛的悠扬,声声催人奋进。

那高高的烟囱飘出一条白烟称“白龙”,一条黄烟叫“黄龙”;一座叫“渡口大桥”的桥梁彩虹般横跨南北,车水马龙的工地都是欢快的喇叭声,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大地,所有的迹象表明,弄弄坪,将崛起一座钢铁巨龙。

2021年的弄弄坪(高阳琼 摄,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一个钢铁巨人的耸立,大长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志气,展示的是攀枝花儿女感天动地的精神,誓叫外国“洋专家”:在这里建设大型钢铁企业只能是一个传说“预言”的彻底破产!

那是一个圣神的时刻。弄弄坪上,攀钢炼铁厂前彩旗飘飘,那红底黄字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向支持渡口建设的全国人民和兄弟单位学习致敬”等巨幅标语,那跳动着5万多钢城人的心及期盼的目光聚集到火炉的出口处,急切的期盼,心都提到嗓门眼了。

一个身着白色工作服、头戴白色帽的炼铁工人,他成了今天的骄子,身兼神圣职责,精神抖擞的他,手握一个闪亮的钢钎,对准高温的炉底一捅,“噗”的一声,红火一闪,火星一溅,一条火龙闪着金色的光芒从炉口巨流奔腾而下,滚滚铁流映红了整个炼铁车间,红光又将整个大峡谷映红,山山水水和一张张火红的脸,攀枝花成了红的海洋。

“毛主席万岁!”声声不绝于耳,一浪高过一浪,欢呼跳跃,激情与欢畅流淌的金沙江水,幸福流下的泪水交织着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掌声,终以红红的铁水划出红红的印痕,印入一代火红人的脑际。

钒钛磁铁矿冶炼成功

攀钢巨人屹立于祖国的西南,江山可鉴,星月作证!

车轮上的工业诞生了。一块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不到1公里,总面积仅2.5平方公里,前临大江,左、右、后三面环山,有5条大冲沟和2条断裂带,横截场地上神奇地崛起了一座举世无双的象牙微雕的钢厂。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从一个曾经的“渡口市”读到,看到,想到。

就在读“渡口市”史诗般的过去时,我们不可不读那有血、有泪,有生命的那一页:

那些为攀枝花的建设而付出生命长眠于青山的先烈们!

那些为攀枝花的建设献了青春献终生的先辈们!

一颗、两颗、三颗,无数的流星从眼前划过,那些只知道“大三线”“渡口市”而长眠这块热土地的英烈们,就是攀枝花夜空升起的颗颗亮星。那些舍小家为国家的先辈们,是他们用青春、誓言、生命铸就了一个城的魂——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

一座矿山,诞生一座城。

山,铸就了人刚毅的气节;山,练就人大无畏的气概。

山,见证、记载了一个叫三线建设的山地城市——渡口市!

阳光、康养攀枝花

因为矿山,因为煤矿,因为电力,因为水利,因为丰富的能源,这个新型的工业城被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如果说“大三线”“先生产,后生活”“献了青春献终生”是一个叫渡口市的红色记忆或称红色元素的话,那么,历史,已记载了一个“三线建设”的过去;辉煌,书写了一个曾经的渡口市。进取、创新——必然要由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市名来承前启后。

新的历史,新的使命就赋予一个靓丽、清亮的市名——攀枝花市!

新的篇章从1987年的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翻开。

俯瞰攀枝花(图片来源:攀枝花市东区融媒体中心)

一所没有围墙,没有绿荫场地,没有教学楼,没有图书馆的校园。

同学们坐在烤箱般的教室里,尽管头顶有沙尘落下,尽管没有吊扇清风,尽管早已汗流浃背,所有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声朗读一篇关于春天的课文:春天来了,我们愉快地歌唱,小鸟多高兴,自由自在地飞翔,山鸟、画眉、燕子整整来了一大群,小鸟为我们祝福,我们的生活多欢畅。在山谷里,在田野上,欢乐的歌声响四方。人们在……

读着,读着,同学们就读进了春天。宽敞明亮的教室配有电视及舒适的课桌,窗外那颗凤凰树,不仅为我们遮阴,还将枝繁叶茂的树枝伸向图书馆;一只小鸟,刚才还在凤凰树上叽叽喳喳,可一忽儿又飞向实验楼那颗高大的攀枝花树上高歌吟唱;道路旁那怒放出一簇簇的三角梅与那池开得争艳的荷花,引来的不仅是双双追逐纷飞的彩蝶,还有荷叶下娓娓嬉戏畅游的鱼儿;绿荫场上,尽管有火热的骄阳,可那阳刚、青春的身影与篮球架下、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的体育健儿一样,都画出了流动七彩的画页。

课间,小学里欢歌笑语,中学里喜笑颜开,大学里除了沙沙的翻书声,就是滴滴答答的键盘声……

这就是我们的新城。

攀枝花风光(苏波 摄,图片来源:四川文旅厅)

是的,我们的城市,不能以损失仅有的资源为代价来发展。一个历经开发、开采、挖掘宝藏的资源型城市,会不会裸露矿山?荒野森林?秃废煤山?山体都满目疮痍?

事实证实,决策者们是有前瞻性的,他们在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山的理念下,在收获一个现代化钢铁基地、世界钒钛之都的攀枝花市的同时,提出的是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这样顺民心、合民意的建市理念。

“阳光花城,康养旅游”,这是攀枝花城的新追求、新发展!

阿署达花舞人间(图片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

有这样的城,就有四方八面的来客,城市也就注入了新的活力。

攀枝花人豪爽,待人热诚率真,讲的是大口大口地吃,大口大口地干,大口大口地喝。这也是作为主人的我,常听到客人对攀枝花人的一种褒扬、赞赏之词。

攀枝花人有钱,舍得吃,舍得穿,舍得买房,舍得买车。这是友人又一种由衷点赞攀枝花人的一句夸张而羡慕的评语。

攀枝花人有钱,真是这样吗?与其说是有钱,倒不如说那是攀枝花人热情好客的一种真表现,一种懂得快乐生活的方式罢了。

无可置疑,受攀枝花地域影响,攀枝花的座座山峰,将男人铸就成像山一般的坚强,山一样的巍峨,山一样的挺拔,也就孕育出攀枝花人特有的性格:宽广的胸襟,豪爽的气魄,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中国的,外国的,只要围在一起,只要坐上一桌,皆我兄弟,皆为朋友。

开启陈年酿造的“攀西阳光”红酒,端上“二滩”的鲜鱼,盐边的烧烤,仁和的肥羊,餐后可品米易的樱桃、枇杷,仁和的芒果、石榴、盐边的荔枝、桂圆。

攀枝花芒果(王东 摄,图片来源:四川文旅厅)

攀枝花四季盛产的蔬菜与水果闻名全国。就是在北方白雪皑皑、风霜雪雨的时候,在北京、上海,更远的是在香港、澳门同胞的餐桌上,都能吃到盛产于攀枝花的番茄、辣椒、四季豆、苦瓜、黄瓜、三月瓜等农产品和特有水果。

隆冬时节,白雪皑皑,攀枝花确以明媚的阳光、温暖的气候迎候着来自全国各地到攀枝花享受阳光的“候鸟”老人。大家在这里感受的不仅是和煦的阳光,还有如春般的笑脸。“候鸟”老人预定的不仅是次年的阳光,那是又一年的回归,是攀枝花人的诚心与微笑,还有那份真情实意。

得天独厚,得天独厚啊!

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山、水、林、城是那样的融合着生态、产业、景观。乔木、灌藤、植被、花卉相映眼帘。白云花红映蓝天,青山绿水满目秀。是的,这就是攀枝花,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攀枝花。

夜幕降临,当信步于攀枝花城那流光溢彩的街景,漫步在云梯般的阳光大梯道,赏七彩的喷泉,听悠扬的乐曲,品城市的美食,韵城市的文化,观城市的集萃、精华的时候,攀枝花城的温情,就那样的让你可亲,可鉴,可亲临,可感受。

攀枝花城,一座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走过光辉历程的城市,一座让人记住且流念忘怀的城,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

凤凰花映山村美(谢瑞朝 摄,图片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

当今现下,比的不是有多么响亮的口号;衡量的不是修了多少公里的高速公路;建的不是多少耀眼的标志性建筑,拼的不是物质的繁荣,生活的富有。

在物质不断得以改善,生活不断提高的当今,素质,彰显着个人的修养,展示的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送以热情的微笑,道一声温馨的问候。我以为,攀枝花人具有这样的思想素质,是历史的富有,更是攀枝花人的骄傲与职责。

感谢历史,是历史选择了攀枝花;感谢伟人,是他们的英明决策,诞生了一座阳光花城;感谢祖国,是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儿女们,心向攀枝花,心爱攀枝花!

什么是历史,上一刻便是下一刻的历史,昨天是今天的历史,告诉你,走过50年辉煌的攀枝花,自然会沉淀属于自己的历史。

历史就这样变成了峥嵘岁月,它需要我们用心地去解读,去沉思,去掂量!

历史,就是一部永远读解不完、翻无止境的书!

作者简介

胡跃宁,重庆市人,现居四川省攀枝花市,从事金融工作。攀枝花市作家协会会员,攀枝花市东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西南作家》《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晚报》《攀枝花文艺》《攀枝花文学》《攀枝花史志》《南充文学》、重庆《二月文学》。著有散文集《唯有爱 爱才真》(2012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情恋一城》(2015年文汇出版社出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胡跃宁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