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霜降残荷‖罗学娅

作者:罗学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05 11:01:38 浏览次数: 【字体:

霜降残荷

罗学娅

年年秋色最深处,必是霜降日益寒。昨夜一阵小雨,气温又下降了许多,今晨走过小区花园那方小小莲池,一席冷风迎面,不禁打了个寒颤,切切的霜降之“寒”。

举目环顾,莲池边沿的草木,沾满了凝重的霜露,细细的叶尖儿,虽不堪重负,仍倔强地扬着头,与满池残荷构成一个冷艳的同心圆。它们是在给金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欲转身去叩开冬季的大门。

这方莲池,我陪着孙儿在它身边来来往往,已走过了四个春夏秋冬,万花筒般的荷塘悦色,给了我们祖孙俩无穷的乐趣,在艳丽的色彩和扑鼻的芬芳中,我们一起诵读了好几首不同颜色和味道的咏荷古诗。从早春二月卷曲着冒出水面的稀疏嫩叶,到莲叶何田田,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每一首古诗,都别具一格地应时应景,每一个字符,都是跳跃在绿色玉盘中大珠小珠。

9月初,是新学年的开学季,每年这个季节,这里皆是满池莲花争奇斗艳,阵阵荷香沁人心扉。每在那时,孙儿就会说:“我长大了,不用奶奶接送了。”但我还是喜欢陪着他,在秋高气爽的清晨,一起走过那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小小莲池,愉悦地送他走进又高了一个年级的新教室。

壬寅虎年,历经了持续高温酷暑和疫情静默管控,开学季比往年来得晚了些,所以,今晨看见的只是寒霜笼罩的满池残荷。疏枝横斜,或挺或弯,枯叶卷缩,参差错落,折损的茎,干瘪的梗,静静地守着这一方清池。一阵微风起,藏在树梢的昨夜雨点,撒落池中,打在残荷身上,看似毫无生气的茎、梗、叶,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或轻或重,或清或浊。即将跨入五年级大门的孙儿,竟随口念出:“留得残荷听雨声”,我不由夸赞:不枉读了《红楼梦》。

这是语文老师推荐的暑假课外读本,说是今年高考的作文题,就与《红楼梦》有关。虽不能说必须读过《红楼梦》全文的考生才能写好这篇作文,但我还是支持孙儿在这个假期读了青少年版的《红楼梦》。没想到,他还记住了贾府众人游大观园观枯荷的这个细节:贾宝玉看见一池枯荷,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林黛玉却说:“我只喜欢他(义山)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一听:“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残荷了。”

孙儿还知道:李商隐(字义山)的原诗是“枯荷”,《红楼梦》的作者改成了“残荷”。这一字之改,似乎比原诗更有韵味,声调也更加抑扬。

说实话,我也更喜欢这个“残”字,细看眼前的池塘,不就是一个寒霜书写的“残”字吗:残缺的荷叶,枯黄破碎,残缺的莲梗,瘦骨嶙峋,但他们依旧站在寒冷的池水里,用残缺的傲骨,站成了一道深秋独有的风景。

当年,林黛玉在聆听秋霜冷雨敲打残荷的声音中,感叹“菡萏香消翠叶残”,联想到的一定是它们春的盎然,夏的艳丽。

今天,我和孙儿驻足这一池残荷,感叹它们的残梗余茎皆如此顽强不屈,即便是生命绝唱,也从容淡定。它们倾尽全力,呵护着塘泥中的新芽,一起顶着寒霜,挺过冬季。待到明春开学季,又将是一派生机。

小小莲池,在岁月流淌中更迭四季,霜降残荷,仍不失如诗如画的荷塘风景。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学娅(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