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大道李庄——读蒋德均新作《李庄行》有感‖蒋心悦

作者:蒋心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0-29 21:17:25 浏览次数: 【字体:

大道李庄

读蒋德均新作《李庄行》有感

蒋心悦

九月初凉,读完新书,颇有一番感想。

现在似乎少有人愿意去特意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某一地的历史人文,并将此写成诗篇缀连成册。恩师蒋德均先生却做了这件事。

何为李庄?于国,是文化的栖息地,是战时的避风港;于城,是宜宾古建筑缩影,是川南人民的精神原乡;于蒋老,是使命与责任,是长久的执念,是数年心血的本体。

李庄古镇远眺(王荣全 摄,宜宾市翠屏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写李庄”,蒋老近年总把这事念叨。他会常常鼓励学生多去李庄走走看看,自己当然也是跑得最勤快的那个。什么“十月文学奖在李庄举行”;什么“李庄又开发了月亮田新景区”;什么“请同学们到李庄饱餐一顿李庄美食”等等,都是蒋老笑眯眯的号召——学生,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到了宜宾,就是要多去李庄看看!

说来惭愧,这些年我去李庄的时日并不多,但李庄同济广场上平常却盛大的日落,老木屋门前小憩的肥猫,推搡着人不断寻找的酒香,却总能在我每每看到“李庄”二字时,脑海中自主而清晰地绘制出它们的形象。

翻开蒋老的诗集《李庄行》,李庄又近了、亲了。

历史从来不是伤痛的代名词,但它滚烫得炙手,又起伏如峰峦。《李庄行》一书,从“李庄”起始,过“宜宾”之怀,回溯“战争”,细化至各“人”,以“愿景”终结。仿佛带读者重走了一遍李庄这些年来的历史,品尝李庄味道。战争的再现是对后辈的警醒,学者大家如珍珠点缀历史画卷。《李庄行》和李庄一起,静诉时代风云。

一看李庄慈悲大爱。国家有难,李庄张开双臂,小小一镇,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自觉积极扛起国家与文化的大旗,“文化的火种在凄风苦雨中闪烁,读书的种子散落各地”之时,“李庄已为他们安排好了一方书桌”。本不富裕的李庄却有着母亲般的巧思和一腔慈悲,用一块块黄粑、一碗碗燃面、一杯杯白酒、一条条黄辣丁招待远方来客、战争流民,倾尽所有却甘心情愿。李庄,也是一众国人尤其是学者大师的第二故乡。

二看李庄群英荟萃。历史学家傅斯年、甲骨学家董作宾、人类学家李济、建筑学家林徽因与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胚胎学家童第周......数十位巨擘在李庄比肩而立,文化与知识便不至于漂泊。上海沦陷,同济内迁,李庄掷地有声的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给足了同济师生安全感。《李庄行》大半篇幅用诗歌性语言记录了这些学者名家,记录了这段“教育与科学的神话”。国家知,李庄知,蒋老知,你我都知——文化何其沉甸甸,“只要文化不灭,民族就有希望。”前人高举文化的火炬行进在深山巨谷,我辈读诗阅史当以自强。

三看李庄恒久高远。一维的时间把过去塑造成铜镜,李庄的人文也丰茂成森林,蔚为大观。《相思》《春天》《愿望》三首诗置于书最后,融怀念与展望于抒情。《相思》中的“月光”意象,承袭国人传统的望月思乡习惯,用笔头耕犁李庄——故乡;《春天》更是出其不意,写悲伤、写离别,当然,也写在春天播下文化的种子。人文化成,行则将至;《愿望》从1940跨到2018,李庄又将继续“以何种姿态行走红尘的苍茫”。

蒋老不是宜宾人,更不是李庄人,只因在宜宾沃土栖居多年,便一直亲昵地呼唤它为故乡——也许更大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吧。故乡自有一片温情在,还添上几分自豪,也难怪蒋老时时念叨——孩儿们,去李庄看看啊!哈哈,想到这里,蒋老熟悉的“川普”似盘旋在我上空,萦绕在我和一众学子们的心间。

蒋老有心!弟子们记住了!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心悦(济南大学文学与传媒院在读硕士)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