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行走长江第一湾‖黄学清

作者:黄学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21 19:46:16 浏览次数: 【字体:

行走长江第一湾

黄学清

朋友!我这里所说的长江第一湾,不是你所在位置的那个第一湾。它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境内的南溪·长江第一湾。

前不久,应文友相邀,我走进了心仪已久的南溪长江第一湾,站在“长江之歌”驿站平台上,俯瞰长江与金沙江、岷江在宜宾三江汇流后,奔腾而来的江水在此第一个大回转的壮丽景观,顿感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眺望一江清水滋润的两岸山峦湿地,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让人目不暇接,无不叹为观止。

滔滔江水在此“几”字形延绵10余公里,回幅度近90度,如醉人的老酒从一个巨大的酒壶流出。天造地设的自然生态景观,孕育了仙源之文脉,绘就了南溪长江第一湾得天独厚的迷人画卷。湾区总面积约1.8万亩,可谓蜿蜒壮观。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沿江拍摄《话说长江》第八集“从宜宾到重庆”时,船上工作人员不经意间,遇见这一湾绿洲胜景时,纷纷赞叹不已。

漫步在江滩萋萋芳草曲径间,我嗅着那个羽化成仙的李真炼丹遗留仙气,寻找“仙源福地,上善水城”的文脉之旅。惊鸿一瞥的石崖上,汉代烈女黄帛跃江救夫留下的脚板印迹,你会为这千古传奇的爱情故事点赞。

在这五步一个故事、十步一个传说的一隅之地,无论是故事,还是传说,或是历史,都能感受到这一方人与生俱来的乘风破浪、向阳而生风骨。

“无论千里万里,我在南溪等你,山水深藏着秘密,我听见你归来的消息;无论千里万里,我在南溪等你,酒杯斟满情意,让爱的传奇传遍天地……”一曲《我在南溪等你》旋律,勾起我对仙源江南的向往。

江上无船只穿行,滩上无车辆哨声,幽静的江湾天籁般寂静。江水里成群结队鱼虾自由自在地嬉戏,江岸上芦苇丛中鸳鸯等珍稀鸟类欢快地呢喃燕语。江上那艘曾经尽染风霜的摆渡船,早已消失在浩瀚的烟波里。

我们乘坐途经仙源长江大桥的公交车,一会儿就驶进了江南镇境内,一缕缕绿色的芳香飘入鼻翼,清心润肺。远处山头上,耸立千载的镇南塔似一只巨擎狼毫,在青翠的山脉间挥毫着“欢迎”二字。

放眼望去,满山遍野树木郁郁葱葱,茂盛枝条上挂满红玛瑙似的果子。这就是素有“植物大熊猫”美誉的红豆杉,世界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红豆杉树全身都是宝,兼具食用性、药物性、观赏于一体。

江南镇大湾村种植红豆杉历史悠久,乡村振兴的春风吹绿大湾山村,村集体“专合社+农户”的模式整合楠木村、济民村红豆杉种植面积1.2万亩。利用林下养殖家畜,套种豆类作物等多元化农业产业链,提高土地效益,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我们徜徉于红豆杉生态康养基地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在树林丛中,采摘鲜叶或果子的老农背影,恍若遇见了遍尝百草悬壶济世的李时珍。春夏秋冬季节,前来休闲养生的城里人,在林间散步、拍抖音、打太极拳,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舒适惬意的田园生活,流连忘返。

回眸江上西面,水天一色,云卷云舒。遥望李庄古镇建筑古色古香的轮廓,领略“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波涛间回响起“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慷慨掷地之声。

江水在这里缓缓绕湾而行,蓄势待发冲出湾道一刹那,像脱缰的野马踏浪奔腾,形成30余公里南溪段长江黄金水道。江南、江北的沿江休闲道旁,草木青青的江滩湿地,如两条翡翠长廊镶嵌着一江玉带。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体方针,依托仙源南溪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区位和文脉优势,栽种花草、树木、翠竹,修复江滩湿地。充分利用长江水,引水入沙、引水入滩,在江滩上设置生态绿岛,浅水池塘、水渠溪流,江滩沙洲、卵石小岛,芦苇密林等生态景观,让丰富的长江水浇灌着江滩公园,打造出休闲观光的亲水乐园,美化环境,滋润心灵。

江湾上的沙燕保护区,是第一湾江岸一大自然景观。沙燕,又名崖沙燕。每年春季来临,数万只沙燕从北方迁徙于此,在江岸沙崖壁上啄洞穴而栖息,并在附近江边浅滩觅食小鱼虾、水母。每当晨曦或傍晚,成千上万的沙燕在江岸上空飞舞,追啄天敌,好“客”的人们举起手机拍摄,触摸刷屏。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面对这群年年不离不弃、眷恋这方净土的小可爱,政府不惜寸土寸金的土地价值,划出全长300余米的沙燕栖息保护区红线,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保理念。

行走于这一湾山水之间,心灵都会震撼。这一湾的水,这一湾的人,这一湾的人,这一湾的风土人情,深深地印入脑海,挥之不去。

啊!南溪长江第一湾,心灵的港湾,如一块镶嵌在长江上游的翠绿翡翠,耀眼绿洲!

作者简介

黄学清,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会员,宜宾学院蒋德均教授书剑创意写作坊成员,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海外版》《华西都市报》《巴蜀史志》《宜宾日报》等报刊,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县征文中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学清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