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语言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 ——疫情防控中的语言产品与服务

来源:李艳《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2日 12版) 发布时间:2020-03-28 11:33:12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李艳《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2日 12版)

2月15日,重庆第九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支援抗疫前线。新华社发

从最初的紧急动员、科学宣传到对接需求、语言救援;从凝心聚力、统一行动到语言技术服务、开放语言学习平台和内容资源……在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语言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同时也有明显的自发性特点。

语言服务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紧急动员,迅速、广泛普及科学防疫措施。这一阶段的语言产品以标语、口号、顺口溜、打油诗为主,多为民众自发创作,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尽管客观来看,其中一些标语确显有些粗暴、不近人情,缺少语言的优美与文雅,但大疫当前,响鼓重槌,首先要考虑的是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这些语言产品使用目标受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方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而最大限度控制疫情蔓延。

第二阶段:语言救援,满足多语种、多样化信息需求。大致从1月25日始,语言参与抗击疫情从村庄转向互联网,从民间创作转向专业创作,并开始根据不同受众需求提供对象化、多语言服务。比如,迅速出现了表情包、快板、朗诵、鼓书弹唱等多种语言艺术形式的防疫知识传播。同时,多语种疫情信息服务迅速启动,北京市民服务热线12345提供8种外语的疫情信息服务,“北京手语研究会”拍摄防疫手语视频,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翻译审定了180条疫情相关词汇英文表达,山东省翻译协会为多地海外对华医疗物资援助提供落地服务,等等。此外,智能机器人等语言技术产品也通过接入政府、医院的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App等线上平台,为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第三阶段:使命担当,语言企业免费开放服务平台和内容资源。语言技术、培训、出版等企业纷纷开放平台,免费提供语言文化内容资源。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外研社等企业免费开放部分语言出版物的电子版及语言教学资源,科大讯飞向全国提供智能语音外呼、智能输入终端等服务。

语言的战斗力

语言是文化资源,也是经济资源。语言产品与服务具有经济、文化、社会价值,提供语言产品与服务的语言培训、翻译、技术、出版、康复、测试、艺术、创意、会展等语言行业构成语言产业。

语言的生产力通过语言产业得到集中体现。一方面通过提升国民语言能力、优化城市语言环境,促进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经贸活动、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沟通成本,从而间接产生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以知识经济、绿色经济为特征的语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语言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力迅速转换为特殊时期的战斗力。

语言的战斗力在抗击疫情中得到体现。在“跑赢”病毒、与疫情扩散抢速度上,语言产品以有些“强硬”但接地气的方式,建立了民众高度统一的防疫认知。此后,多语种、多形式的语言救援,满足了受众的不同语言需求,通过语言的力量,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在完成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等任务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抗疫艰巨性逐渐有了充分认知,语言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进入了由战斗力向生产力回归阶段。

建立语言应急机制

着眼长远,我们应思考如何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建立有效的语言服务快速响应机制。

首先,建立语言服务迅速响应机制,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语言服务预案”,根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语言需求的种类、内容与特点,建立语言服务迅速响应机制,确保快速反应能力。语言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是以对语言消费需求的充分把握为基础的,要充分考虑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不同受众的需求,制定尽可能详尽的应急语言服务预案。

其次,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保障机制,增强高效服务能力。具体包括:应急语言服务协同联动机制,统筹各方力量,有效配置语言服务资源;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多语种、跨学科应急语言服务人才,满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语言传播、语言翻译、语言智能、语言安全、语言抚慰等需求;应急语言服务产学合作机制,设计、研发应急语言产品;应急语言服务定期练兵机制,确保“战”时万无一失。

再次,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作用,优化语言服务效果。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语言智能机器人及语言智能翻译等新技术的参与,是实现语言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值得关注的是,在乡村中、高速公路入口处,还出现了采用无人机进行语言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处在快速发展中,新的媒体形态不断出现,未来,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为增强语言战斗力服务。

最后,提升国民语言能力,为应急语言服务提供深厚土壤。此次部分标语、口号引发的争议及围绕“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句进行的讨论,值得深思:无论是语言的生产力还是战斗力,都是以国家语言能力、国民语言素养为底色的。国民语言能力的提升、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非一时之功,因此,应从长计议,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深化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提升全民的语言文明意识与语言文化素养。

(作者:李艳,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