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筑梦德格 情寄高原

作者:毛 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08 16:10:43 浏览次数: 【字体:

筑梦德格 情寄高原

毛 旗

德格,藏语之为“善地”,康巴文化发祥地,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古为格萨尔王故里,高原上一颗纯净的明珠。2016年3月,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号召,不惑之年的我毅然踏上征程,筑梦德格,情寄朗达。

春去冬来,时过两载,为我人生历程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感人至今。初到雪域高原,雪山、草地、白云、蓝天、牛群......一切显得那么纯净美好,令人心旷神怡。经过两天的千里路程,翻过5500米的雀儿山,来到向往的德格,开始了崭新的脱贫攻坚之路。

兴奋让我顾不得高原反应,第二天就来到了柯洛洞乡朗达村开始驻村帮扶工作。上高原之前刚做过手术,又患有高血压,对我来说面临着巨大的身体考验。我的驻村工作从这里开始,由于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这儿的生物钟和内地截然不同,一日三餐根本没规律可言,再加之当时乡政府伙食团也没炊事员,全靠自己动手。那时,中午两三点吃饭成为常态化,而有份回锅肉,吃饱肚子,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各方面的不适应,没过多久,我不仅打起了退堂鼓,一度时间想向组织反应自己不适应这里。但是当我看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这眼神里带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对援藏干部的期望。这时,我又重新坚定了信心,心中暗想:一定要挺住,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然而,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如何开展脱贫帮扶工作,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找准“穷根”,靶向治疗、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郎达村地处德格县西南部,川藏第一险“雀儿山”下,紧邻国道317线,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左右。全村共110户413人,其中贫困户34户121人。平均海拔3700米,属于典型的高海拔、高寒地带。村民大部分以挖虫草、放牧为生。牧民家庭收入以国家政策性补贴和挖虫草为生,其中国家政策性补贴810元左右,贫困户家庭一般年收入在1至2千元,远低于国家脱贫标准。同时,受传统宗教影响,村民思想落后,文化程度低下,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记得到郎达村时,一天我和村主任色甲下村走访贫困户,他当我的翻译。在路上,色甲突然对我说:“毛哥,借点钱嘛”!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说:“怎么了”?他说:“我们穷嘛,你找你们单位借点钱给老百姓过日子。”我在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也感到这儿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是多么严重。扶贫不是慈善救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走村入户了解村情后,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打造“德格最美藏寨,实现全面小康”,成为我工作的动力和目标。通过努力,将村子列为了德格县“特色亮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从农房五造到安全饮水,从道路建设到电力网络……村民居住环境和条件逐渐改变,村容村貌悄然发生变化。

脱贫致富,产业先行。面对郎达村的实际情况,凝聚干群,走出去调研学习。从尊重传统习俗,结合现状,制定产业脱贫规划,帮扶计划。按管理处“近期在牧,远期在旅”的工作思路,有序开展产业帮扶之路,以加工高原特产“虎掌菌”、养殖牦奶牛为主,快速盈利。以德格县1371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托,逐步规划旅游产业。

在管理处支持下,2017年筹资100万元投入村产业发展。说干就干,组织村民大会,成立了农合社,加工“虎掌菌”。问题接踵而至,厂房选点成了难题,郎达村土地较为分散,可选的点要么无三相电源,要么交通不便。最后通过多方协调沟通,厂址选在了邻近的独木岭村。建好厂房后,涉及到用电开户和购买烘烤机器,去格萨尔电力公司咨询,新开用电户需资金近两万元。为节约成本,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跑上跑下,最后将接电成本控制在了六千多元,村农合社账户上没钱就自己先垫上。而购买烘干机也反复对比各种机器的性能、功效和售后服务,我往返于德格和成都近一千公里的路程几次后,在烘干机运到厂房安装到位的那一刻,也长出了一口气。

“虎掌菌”加工时节性很强,必须赶在8月前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至今令我难忘的一幕是,7月31日上午,我忙完厂房的事赶到村委会,因为第二天加工厂就要运行,要举行村民大会,确定加工人员名单。这时,村民们早早就聚集在村委会,看到我到来,他们主动让出了一条通道,并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的眼不禁湿润了,心中感慨万分。这就是淳朴而可爱的郎达村村民,他们懂得感恩,在我们的引导下,思想也逐渐转变,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现状。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努力终有回报,通过一个月的虎掌菌加工,除去各种成本,村农合社赢利两万余元。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施策、因户施策、找准“突破口”,完美实现“突破”。而后来的牦奶牛养殖在管理处为村子建设牦牛过冬暖棚,养殖了108头牦奶牛至2017年底,也为村农合社带来3万多元的纯利润。年底,在分红现场,当每位贫困户拿到500元的分红后,脸上的笑容现在还记忆犹新。  

短期产业得以解决,针对郎达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出了对郎达村郎达组野花地藏家乐的开发,并依托县财政于2017年对野花地藏家乐进行了基础设施的修建,管理处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建。时至今日,野花地藏家乐已初具规模。每年夏天,来野花地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仅野花地经营权每年出租就为村农合社带来8万元的纯利润。郎达村已于2017年底高标准通过验收脱贫,村人均收入四千多元。村集体产业全面开花,野花地藏家乐、养殖牦奶牛、虎掌菌加工,现在还养起了梅花鹿,正迈向奔康的道路。

回首两年的扶贫之路,苦中有甜,感人至深,历久弥新。令我感到愧疚的是,自己对家庭照顾太少。2017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岳父突发脑溢血住院,后来不幸瘫痪,需人照顾。孩子念初二无人看管,爱人电话要求我请假回家。那时正是虎掌菌加工关键期,怎么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终说服爱人,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在我即将离开德格时,村会计伍金给我打来电话:“毛哥,你在哪?村民们都在村口,要送你!”听到这些,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一份执着,一份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赢得老百姓的认可和深情厚谊,没有辜负组织信任,“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援德干部”的荣誉,也是对我的无尽鞭策。

(作者单位: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