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李竹梅 ‖ 射洪市九圣村行

作者:李竹梅(四川遂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12 23:12:41 浏览次数: 【字体:

射洪市九圣村行

李竹梅

射洪市复兴镇九圣村位于射洪、三台、盐亭交界处,地域面积2.2平方公里,是省级四好村、市级文明村、省级示范农民夜校推荐村、六联机制示范村。全村共有10个居民小组863人,耕地952亩。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36人,2017年贫困村达标退出,2019年贫困户全面脱贫销号。

2020年6月19日,我们带着了解脱贫致富的任务走进复兴镇九圣村。一路上,风景如画,鸟语花香,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尾气排放,没有车辆行人的拥堵,更没有歌厅酒吧的闹嚷。这里只有静谧的青山绿水和高远的蓝天白云,农田里麦冬、玉米长势喜人,偶尔可见农民在耕作。所到之处,看不见撂荒的土地,看不见破旧的农房,脚下的公路洁净得几乎一尘不染。空气清新如洗,凉风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真有一种来了就不想走的感觉。我情不自禁赞叹起来:这里真是个纳凉避暑的好地方!

我们跟着第一书记薛成来到异地安置新村建设点,一位老人坐在屋门口圆凳上晒太阳。虽是夏天,老人却穿着稍厚的外套,看上去就是个病人。薛书记站在老人面前嘘寒问暖。

薛书记:“……你就在射洪,不要去成都了。”

老人:“我目前还在人民医院开药吃,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肾上有问题。去年做了阑尾手术,花了3万块钱,感谢政府给我报销了。现在身体还有点故障,脚手有点肿,眼睛看不见了。”

薛书记:“你看,如果你去成都,医疗费就报销不了,一些政策福利也享受不到。”

“为啥要去成都呢?”我忍不住插嘴。

老人滔滔不绝讲起来:“儿子想把我接到成都去尽孝。可是儿子30岁了还没成家,我怕拖累他,不愿意去。政府为了照顾我,拆了我的土墙房屋,异地搬迁给我修了新房,办了残疾证,买了养老保险,申请了低保,加上独生子女费,每月有500多元收入,还有家庭医生随时上门服务。”

此时我才注意到墙上的“复兴镇‘五个一’帮扶力量公示牌”,在贫困户主李思学下面,分别注明市、县、村级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单位、部门、企业,各级第一书记亲自挂帅。下面是“帮扶明白卡”和“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内容介绍”,这些信息一目了然,连电话号码也公开。这扶贫攻坚真是斗硬落实呀!

通过同老人一番询问交流,了解到老人名叫李思学,年逾60。独生儿子叫李雄,在成都一家电子厂工作。为照顾老人,儿子想辞职回家,老人不答应,希望儿子在外面有所作为。走进老人的新居,里面的装修、家具、水电气设备,没有哪点比城里人住的楼房差,环境却比城里优越得多。李思学以前一直在新疆等地打工,落下了病痛,只好回家养病。由于糖尿病、高血压引起眼底出血,几乎失明,早已没有种地,吃用全靠买。在政府协调下,李思学每月给邻居500元钱,请她煮饭洗衣。邻居也是异地安置户,家里只有两老口,女的身体欠佳,有风湿病、高血压,却还养着几十只鸡,过得也算滋润。李思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政府对我关怀备至,经常有市县领导来看望。我才出院,住院期间各级领导还打电话来关心问候,薛书记更是隔三差五来了解我的病情,关心我的生活……”

我感叹起来:“你太幸福了!我好羡慕!”

“就是嘛,自己的儿子也照顾不到这么周到!”

正说着,从隔壁屋里走出一位年近6旬的妇女,她憨憨地笑着。我们走进她的屋子,不禁被墙上那十几张奖状惊呆了。仔细一瞧,这些奖状主要来自深圳龙华区东王实验学校颁发的“英语科第一名”“三好学生”“才艺之星”“优秀班长”“十佳作品”等奖项,获奖者像是在不同年级的两姐妹。可以推测,这老人的两个孙女随父母打工在外地就读,成绩优异。

正在我们啧啧称赞时,一只燕子喳喳地叫着飞过头顶,钻进了墙角的燕儿窝里。我们惊喜地看过去,举起手机想给它视频,可它却躲在窝里不想抛头露面。等我刚放下手机,它却瞬间钻出窝来,倏地飞走了。我呆呆地望着那像极了半截淘罐扣在墙角的燕儿窝,想看清里面的小燕子,可那圆圆的瓶颈似的洞口不比乒乓球大多少,根本看不见里面。望着那个用一粒一粒的泥土粘合起来的艺术品杰作,我默默祈祷:但愿漂泊在外的燕子们带着他们的小燕早日归巢,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为建设家乡作出贡献。

小车从高架桥上越过成巴高速公路,在一阵狗吠声中,我们走进一家养殖大户。户外的院坝里是一群大大小小的鸡,有好几十只。隔着铁丝网,见有客人到来,不知哪只鸡王一声呼唤,鸡们就一齐涌到铁丝网前,把脑袋从网缝里伸过来,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我兴奋起来:“这些鸡也好客,迎接我们来了。”女主人笑了:“鸡饿了,还没喂食。鸡苗都是村上发的,从小养到这么大。”我打听女主人姓名,她似乎不太想张扬,只说姓余,老头姓李。我说家门吔,你真行!男主人骄傲地说,他们还养了20多只鹅,在另一间院子里。

一阵猪叫声吸引了我的视线,走近猪圈旁边,圈里躺着几头大肥猪。“哟,这猪好大!”我惊叫起来。想起小时候唱的儿歌:“大肥猪,大如牛;大肥猪,一身肉。有多大?七尺七;有多重?一千一……”那时候的猪哪有这么大?太夸张!我家养的大肥猪,估计不足这圈里的猪一半大呢。那儿歌用到现在这些猪身上,真不算夸张了。“有几头呀?”两老口笑得合不拢嘴:“有十头,前天四头猪,卖了一万六千元钱。还有六头大肥猪,共养了13头。”在另一个猪圈里,躺着一头母猪,一群小猪惊叫着挤到猪圈角落里。“一,二,三……”小猪们像有些害羞,挤来挤去让我总是数不清。算了,估计不会少于15只吧。

再往里走,呀!这圈里养的是兔。它竖着耳朵,鼓着红眼睛望着我们,似乎在问:“你们谁呀?好陌生。”“乖乖!快快长大,为主人创造财富。”看着这些财神宝贝,主人脸上乐开了花。

九圣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也让人开了眼界。在一处长满野草、芭茅的荒山坡上,有一片占地200余亩的肉牛养殖场,有一座320平方米的养牛棚,总投资40余万元,2019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68万元。志远公司捐献幼牛,政府投资修建牛棚。有趣的是,这棚里养着16头肉牛和两百多只土鸡,鸡牛同棚,和谐相处。

牛棚的大门敞开着。我们跟着薛书记走进去,里面没有牛,只有鸡。负责养殖的是一个年约50多岁的老农,他说太阳出来了,鸡怕热,在牛棚里躲阴凉,牛都放出去吃草去了。看见我们到来,鸡仔们一窝蜂从后门涌出去,分散到草坪上觅食。穿过牛棚,老农端着一个铁撮箕,里面装着玉米粉。他把玉米粉撒在门外的水泥地板上,一手提着空铁撮箕,一手在撮箕的背面拍打起来:“砰砰砰,砰砰砰……”棚内棚外的鸡仔们陆陆续续飞跑拢来啄食。我开心地笑起来:“敲钟吃饭了!”那只仅有的大公鸡就像称职的家长,也配合着“敲钟”的节奏,伸长脖子“喔喔喔——”催促伙伴们“快来吃饭啰——”这些鸡大约只有一斤重,大概还是子鸡吧?老农说:才养一个多月,半年后要长到六七斤重。跑在后面的是几只小鸡仔,老农说:“这是鸡抱鸡,长得慢一点。”“鸡抱鸡?!现在很难得了。”我们感到诧异,于是在草丛中寻找抱鸡婆的窝。

牛到哪去了?我们在山坡上寻找起来。薛书记伸手一指:“那里有一头,那边有几头,这还有一头,这是头母牛。”原来它们就在附近草坪上,只是芭茅挡住了我们的视线。

“哞——”一头站在芭茅丛后边的黄牛叫起来,似乎在说:“我在这里哟——”“看见你了,再叫一声。”我举起手机给它录像,想捕捉它的声音,它却腼腆地把头扭过去,拒绝了我的善意。我们往回走,一头黄牛站在路边专心啃草。看上去它有点瘦,像没吃饱。薛书记说:“放养的牛长不肥,但肉质好,不像圈养的牛那样膘肥体壮。”我们试着想从它身边走过去,它却把身子横过来,完全挡住了仅有一尺多宽的小路,吓得我们直往后退。薛书记走过去,像个老朋友一样,拍拍它的脖子摸摸它的头,然后牵着它鼻子上的缰绳,它就乖乖地跟着薛书记走开了。我翘起大拇指:“薛书记,你真行!牛都要服从你。”我问:“这牛长这么大,几岁了?”薛书记微笑着:“一岁了。”“它会耕地吗?”“可以耕地,但是不需要。”“为什么?”“这是养的肉牛,脱贫致富需要它创收。”哦,原来他们是九圣村脱贫致富的金元宝!吃草,长肉,或生产小牛仔,就是它们的任务。其实,现在耕牛已经不是农村必须的劳动工具了。

离开九圣村时,我不由发自内心地感叹道:九圣村真行!九圣村的人民真行!薛书记真行!相信在党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政策引领下,在薛书记的带领下,九圣村的明天将会更加前程似锦,更加灿烂辉煌!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竹梅(四川遂宁)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