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口号的提出、传播与纠正‖徐鹏

作者:徐 鹏(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24 19:17:26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2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口号的

提出、传播与纠正

徐 鹏

摘要: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借助口号,有利于反观社会背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呼口号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语言与社会文化现象。在共和国历史上,曾有诸多具有时代性的口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诸多口号中,“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曾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于被误传是毛泽东所说。为此,1953年8月中共中央特意发布文件,指出该口号非毛泽东所说,并强调该口号无法准确反映生产与福利的关系。该口号通过作为话语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到“生产长一寸”,再到“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最后被建构为一种原则、一种口号、一句毛泽东说过的话。通过梳理“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生成与消亡,对于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社会主义生产与福利的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毛泽东;口号;福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口号对于研究中共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文化、政治动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中共建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口号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对于中共建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口号,学界普遍认为诸多口号对革命与建设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时代与社会变迁。特定时期的口号,则有其时代特点,学界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口号,尤其是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宣传工作,也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口号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学界的研究也较集中,且普遍认为口号标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其在推动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产长一寸(剧本)

关于20世纪口号的既有研究,呈现出宏观研究多,个案研究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口号研究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口号研究少;政治军事口号研究多,社会经济口号研究少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诸多社会经济口号中,“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曾在工会、工厂、工人中广泛传播,后来中央紧急对这一口号予以纠正。本文即以“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这一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泛传播,后又被中央纠正的口号为个案,探讨其生成史与传播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生成、传播、纠正过程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问题。

一、对“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口号的纠正

“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口号的纠正工作,需从1953年4月工人的劳资纠纷开始。“1953年4月间,山东潍坊、青岛码头搬运工人闹事,并逐步蔓延到个别工厂。随后又逐渐蔓延扩展到南京、武汉等城市。”5月2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打电话给安力夫,要求其带人到武汉调查工人问题。通过调查,安力夫认为工人闹事的主要诱因,是有人提出“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口号。“这句话在一些地方的干部和群众中广泛流传,甚至一些高级干部也在报告、讲话中加以引证。”许多闹事场所张贴着“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生活跟着生产走”等标语。加之一些原来被打倒的封建“把头”趁机推波助澜,进行挑拨和破坏活动。面对这一新出现的,涉及劳方与资方、生产与分配、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等关系的问题,部分基层干部解决乏力。

安力夫发现,在干部和工人中,在集会的报告和个别文件中,存在用“生活跟着生产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等口号来表明生产与福利、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情况,尤以“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这句话在干部和工人中流传甚广,并说是毛泽东讲的,加以引证。而通过查找相关文件,安力夫发现,“毛主席和中央所指示的是‘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工人的生活’,这与‘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并不完全相同”,用“生活跟着生产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口号和说法来表明生产与福利、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的思想是不够完整、不够确切的。加之中共中央指示说:“领导者应当善于找出正确的定型的语言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至少不要在领导性的工作中随意造出不正确不明确的语言。”据此,1953年7月22日,安力夫呈文全国总工会党组并中央,提议用“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工人的生活”来代替“生活跟着生产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说法。

对此中共中央1953年8月21日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引用毛泽东或中央其他负责同志言论应注意事项的规定》,规定认为,安力夫的意见是正确的。对于毛泽东是否说过“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这句话,规定指出“‘生产长一寸’这句话,毛主席是说过的,而‘福利长一分’这句话,则是别人加上去的;把这两句话连接起来,编成口号,把它当做全是毛主席讲的,加以引证,乃是一种在政治上不严肃的表现。这类问题,最近在其他方面也有发现,以讹传讹,十分有害,确有加以纠正的必要”。此外,文件还指出,“但在指出‘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这种说法不甚确切时,不要使工人们觉得今后好像只要生产,不要福利了,而要说明这句话不如‘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工人的生活’这样说法较为确切些”。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引用毛泽东或中央其他负责同志言论应注意事项的规定》文件的传达与对“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这种不太确切的表述方式的纠正,武汉、南京等地的工人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关于“生产”与“福利”的关系也更加明确。但“生产长一寸”是如何变成“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文件中所提到“‘福利长一分’这句话,则是别人加上去的”,那么这个别人究竟是谁?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生产长一寸”口号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前的既有材料中未见“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提法,但“生产长一寸”的提法是有的。1948年4月底5月初,毛泽东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夺取全国胜利的部署。5月3日,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全军三项任务,即“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这是目前所能查到有关“生产长一寸”的最早记录。

1948年12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复刊号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中共中央华北局1948年7月10日在讨论如何恢复与发展生产时,即有“今后华北解放区后方全年的中心任务,就应转到恢复与发展生产的方面去,使农业、工业生产,都提高一寸”。1948年9月8—14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9月8日的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上毛泽东的报告中,即有“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过渡到正规战”③。同年11月11日,中央再次电告各中央局、各野战军前委,即《毛泽东关于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可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指示》中,进一步提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口号。该口号后来又见于《中国青年》杂志1948年12月创刊号。至此,形成“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一完整的表述。

对于“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口号,“军队向前进”意味着奋勇向前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而“生产长一寸”则体现出生产斗争与经济技术工作的主要性。在这个口号中,采用倒装句式强调“军队向前进”,“军队向前进”是目标与结果,“生产长一寸”是条件与原因。“军队向前进,就要生产长一寸,不这样就没有饭吃。”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军队向前进”口号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而由于国民经济恢复的大背景,“生产长一寸”这一口号的影响力便越来越大,“生产长一寸”逐渐从“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中剥离出来。

在“生产长一寸”这个口号逐渐扩大影响力的过程中,以“生产长一寸”为标题的艺术创作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之初,10月16—21日北京市工厂文艺活动工人联合演出的6个晚会中,即上演了工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七十兵工厂一幕五场话剧《生产长一寸》,并在31个参演节目中获评优等奖。1949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澳工会会议,七十兵工厂的《生产长一寸》被选为招待亚澳工会会议“工人晚会”的主要节目。由于该话剧短时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光明日报》1949年11月26日发文赞扬该剧的剧本成就,进一步扩大了《生产长一寸》的影响。

与“生产长一寸”在艺术创作中传播的同时,这一口号也开始在中共领导人及重要报刊的报道中出现。1949年11月30日,陈云、薄一波、马寅初在给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生产会议的指导性意见中,对于1950年的农业生产,认为“应切实掌握‘生产长一寸’的精神”。1950年2月14—21日,中共北京市委召开全市党代表会议,会上,彭真“分析了北京解放一年来在生产上恢复与发展的情况之后,指出今年(1950年)的中心任务,是按照去年的发展方向,使生产长一寸、长两寸,长得愈多愈好”。对于“生产长一寸”的传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具有重要影响力。根据《人民日报》中“生产长一寸”在标题与正文中出现的频率,1948年11月、12月出现9次,1949年出现54次,1950年出现17次,1951年出现11次。“生产长一寸”已逐渐传播开,并为“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传播创造条件。

三、“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口号的形成与传播

“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口号的深入人心,既有一个过程,也是多层次的。首先需要厘清是谁首先提出“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这种提法,且这一提法是从何处开始传播开来。据张伯扬回忆,1949年4月21日,刘少奇到位于天津的东亚公司视察时,对于工人的福利问题,已提到“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由于回忆史料的可靠性问题,目前尚不能将其判定为最早出现的时间。刘少奇此次视察,在公共媒体中并未进行广泛宣传。虽然根据现有材料无法判断这一提法是否是由刘少奇提出,但可以判定,“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并非从刘少奇这里广泛传开。

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这一表述,并开始广泛传播,应是从李立三开始。1950年3月8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局长会议,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在报告中,在论述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工人福利问题时,提到“工人可以用订立集体合同的办法来达到劳资两利,至少可以做到‘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此为笔者目前所能查到有关这一说法的最早史料。而李立三在会议上的提法,影响面较大,一方面,由于会议参会者为全国劳动局局长、工会代表与工商业家代表,故而这一提法很快便在全国劳动局与工会系统中传播开来;另一方面,李立三的报告进一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上转载,进一步扩大了这一提法的受众面。随后,“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则至少沿着工会、党政系统(劳动局)、媒体(报纸)三个途径开始传播。

时任劳动部部长李立三

工会、工人、工厂系统的传播中,1950年5月10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习仲勋在西安市工人首届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1951年2月刘少奇视察杭州虎林丝厂和浙一联丝织厂时的指示中,1951年3月29日邓小平在重庆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有对“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提倡。工会系统内部,1950—1952年间,广西省总工会筹备处、广州市总工会筹备会、吉林省工会、贵阳市总工会、中国邮电工会平原区委员会等工会组织的文件中,均出现了“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用法。工厂企业方面,1951年昆明私营云茂纺织厂在进行民主改革后的总结中,以及上海天原公司行政联席会议的报告中,也提到了“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原则。

在党政系统的传播中,主要出现于领导讲话与工作总结中。领导讲话方面,李先念先后于1950年8月2日在中共湖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城市与文教工作的报告中,以及1952年2月28日湖北省财经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坚持“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工作总结方面,1950年7月25日,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关于私营大兴纺织厂劳资团结、发展生产的总结中,强调“必本着‘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精神”。同年9月12日,《中共商丘地委整风会议总结》中,“生产提高与发展中应是‘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两利政策,其方式应经过劳资协商会议,双方照顾”。1950年苏州、上海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或决议中,也提到要依照“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原则。

在报纸的传播中,1950年7月4日《人民日报》社论《争取劳资关系更加正常化》提到,“只有发展生产,才能有更多的工人就业,才可能逐步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因为只有‘生产长一寸’,才能‘福利长一分’”。其他,如《工人日报》1951年2月27日、《解放日报》1951年3月8日、《吉林日报》1951年4月3日、《光明日报》1952年6月6日、《群众日报》1952年7月1日的相关文章中,均有“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表述。

如上可见,随着“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口号的形成,其便通过工会系统、党政系统以及传媒系统迅速传播开来,直到1953年8月被中共中央纠正。

四、结语

综上,作为毛泽东所提出的“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口号是不存在的,毛泽东只提出过“生产长一寸”的口号,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并在各级系统与传媒、民间广泛传播的“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口号是存在的,且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对于“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这一典型的因果型口号,二者虽并立,但“生产长一寸”是条件与原因,“福利长一分”是结果。“生产长一寸”是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福利长一分”则是个人利益。对于这一口号的形成、传播与纠正,应置于社会主义薪资、福利制度形成的大背景下来分析。“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口号的提出,利用浅显的语言,使工人理解生产与福利的关系。对稳定时局、稳定人心、维护团结,对鼓励工人劳动积极性,对调整劳方的经济主义倾向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产与福利制度逐渐建立的过程。该口号形成与传播的过程,虽未能正确体现新民主主义乃至社会主义时期“生产”与“福利”、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但一定意义上也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种样态,只是在理解上有偏差。“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口号的形成,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普通工人希望生产与福利同步增长的美好愿望。但由于民众对“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中生产与福利关系的机械理解,中共中央决定尽量减少该口号的使用,以免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对生产与福利关系的错误认知。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2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徐 鹏(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