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绵州望江楼:杜甫登临遗诗篇

作者:南山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21 20:43:15 浏览次数: 【字体:

绵州望江楼

杜甫登临遗诗篇

南山南

成都望江公园的望江楼名负天下。望江楼又名崇丽阁,取自西晋左思《蜀都赋》名句“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其实,在“剑门锁钥,蜀道咽喉”的绵阳,历史上也曾有一座声名不斐的望江楼。绵阳自隋以后称绵州。绵州望江楼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0),历宋元明清几废几兴,今则荡然无存。

绵阳三江半岛

清乾隆《直隶绵州志》“名宦传”记载:越王李贞作绵州刺史时,“尝创望江楼于江滨”。也就是说,李贞刺绵时,不仅在龟山之巅修了越王楼,还在涪江之滨修了望江楼,大体位置在州城西南角。李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刺绵四年,后来起兵反武则天,兵败自杀。唐玄宗即位后,才给李贞平了反。

绵阳越王楼(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距离李贞兵败自杀74年,杜甫从成都来到绵州,在望江楼参加了一场特殊的聚会。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的好友、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奉诏回京。杜甫送严武北上至绵州,绵州刺史杜济在望江楼设宴,盛情款待两位客人。杜济是杜甫的从孙,严武又曾做过绵州刺史,足见三人关系不一般。

成都望江楼旧影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欢宴之余,杜甫写下《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望江楼宴》诗: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

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重船依浅濑,轻鸟度阴层。

栏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

灯光散远近,月影静高升。

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後参。

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

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

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沈。

从杜诗可以看出,其时,绵州望江楼规模尚存,景色宜人,是绵州城外休闲赏景的网红打卡地。

唐绵州望江楼位置(税毅 绘制,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阆州人(今阆中)鲜于侁出任绵州通判,代理知州,亦登临望江楼,感怀前人,抒发悠思。鲜于侁非等闲之辈,是神宗器重的地方官,与苏轼、文同颇有交往,宰相王安石也奈何不得。《宋史》为鲜于侁立传,并记录他任绵州通判时的一项廉政:“绵处蜀左,吏狃贪成风,至课卒伍供薪炭、刍豆,鬻果蔬多取赢直。侁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鲜于侁作《望江楼》诗,诗云:

使君分符在唐季,游刃巴西有余地。

构楼下瞰大江头,醉眼日观巴水字。

唐人诗句自名家,当年登鉴境何赊。

遗碣空存苔藓剥,高楼一望重伤嗟。

宋绵州望江楼位置 (税毅 绘制,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至明朝中叶,绵州望江楼历700余年风雨,大概只剩下遗址了,其间是否修葺或重建,史无记载,不得而知。

成都望江楼旧影(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也就是绵州京官金献民因“大礼议”而遭贬的第二年,绵阳知州萧来凤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前任曾超拜未尽之功,完成望江楼的重建,并重刻杜甫、鲜于侁的诗立于楼前。萧来凤为诗碑撰写《跋语》:

予叨守左绵,五阅寒暑矣。每凭高吊古,窃叹杜少陵、鲜于子骏之在蜀,声光耿耿,人皆知之。兹予改官去,遂募工砻石而大书深刻于楼之阴,庶登览者读二公之诗,有所兴感,而斯楼益以不朽。

明绵州望江楼位置(税毅 绘制,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170年后的一场大水,改变了古绵州城的面貌。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涪江爆发罕见大洪水,急流不走州城西边的河道,而是从龟山下直冲州城东、北二门,一路狂泻到南山脚下老鹰滩,绵州城遭受大劫难,城郭三分之二被冲毁,涪江东岸的绵州城雄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孤立涪江西岸的半仞州城。乾隆年间,州城又多次遭遇水患,州治被迫迁往罗江县。

乾隆《直隶绵州志》所绘望江楼位置(图片来源:绵州记忆)

康熙年间的大洪水,是否殃及州城西南隅的望江楼,地方志未记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州城满目疮痍,维系艰难,雍正十三年(1735)屠用谦出任绵州知州时,甚至自掏腰包修缮官署,望江楼的命运便可想而知了。所幸萧来凤的诗碑逃过一劫,未在洪灾中失踪,而是被人挪弃于州署内,其中的秘密无人可知。

清嘉庆六年(1801),知州刘印全主持重建绵州城,并复建望江楼于城北灵官庙后。嘉庆十七年(1812),绵州通判李铎在州署内发现诗碑,尚未风化,字迹清晰,遂移碑于望江楼。

同治《直隶绵州志》所绘望江楼位置 (图片来源:绵州记忆)

清光绪年间,绵州望江楼尚有文人雅士登临赋诗,如曾三任绵州知州的文棨,就留下了一首《登楼感赋》。这首诗被民国《绵阳县志》收录:

三十年前作胜游,偶然乘兴又登楼。

当时高会人何在?此日重来我自愁。

花柳渐增新气象,琴樽空忆旧风流。

怪他野老私相说,最小郎君也白头。

自文棨之后,绵州望江楼又不复存焉,珍贵的诗碑也不知下落。望江楼毁于何时,民国《绵阳县志》只字未提,成为绵阳历史上又一未解之谜。

绵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未来还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战火、水患等原因,绵阳留下的老古董并不多。重建望江楼,延续城市根脉,镌刻历史记忆,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南山南

供稿:史志绵阳(据“南山旧闻”微信公众号)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