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绵阳现存最早地上建筑:谢阁兰、梁思成为之震撼的国宝级文物

作者: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25 14:53:48 浏览次数: 【字体:

绵阳现存最早地上建筑谢阁兰、梁思成为之震撼的国宝级文物

建于东汉末年

伫立芙蓉溪畔两千年

中国古代建筑活化石

见证绵阳历史烟云

谢阁兰称“绵州平阳阙”

梁思成称“汉平杨府君阙”

今人称“汉平阳府君阙”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今天的人们知道阙这种建筑,应感谢两个四川人:一个是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个是文同的表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914年5月,四川梓潼,杨公阙阙,最迟西周出现,定型并盛于汉代。汉代是阙的极盛时代,“汉阙”一词由此而来。汉阙是一种纪念性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称。我国现存汉代地上石阙47处,其中24处在四川,包括:绵阳平阳府君阙、梓潼李业阙、梓潼贾公阙、梓潼杨公阙、梓潼无名阙。

涪县仅存地上建筑

李白的家乡绵州,汉涪县地。史书记载,最迟在汉高祖六年(前201),就有了因涪水(今涪江)而得名的涪县,管辖今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盐亭县、北川县以及三台县、江油市的一部分。涪县是广汉郡13个县之一,扼守于涪水与金牛道交汇之处,号称“剑门锁钥,蜀道咽喉”。

汉巴郡、蜀郡、广汉郡

涪县位置图

古老的涪县留给今人的东西并不多,而且基本上是通过地下方式(墓葬)传递的,譬如“绵阳五绝”:人体经脉木雕、说唱俑、铜马、摇钱树、铜佛像。惟一通过地上方式传递的,则是一座汉代墓葬的配套建筑,即富乐山下、芙蓉溪畔的平阳府君阙。

1914年,绵州阳阙(谢阁兰 摄

平阳府君阙形如书箱,也称“书箱石”。相传当年刘备入川时,张飞挑着刘备的两箱书行至今天的芙蓉溪边,张飞疲惫不堪,便撂下书箱在此,形成了汉阙。这个传说多半是近代三国迷杜撰的,绵阳历代地方志均无记载。

平阳府君阙

平阳府君阙建于东汉末年,是我国现存汉代石阙中保存最完整、最好的仿木质结构石墓阙。 该阙为双头阙,又名子母阙,由两座阙组成。南阙为母阙,亦称主阙,高5.45米、宽1.66米;北阙为子阙,亦称附阙,高5.29米。两阙南北相距26.2米,均用条石和板石交错叠砌而成,由阙基、阙身、阙盖三部分组成,无任何粘结物,经两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芙蓉溪畔,令人称奇。

2018年,绵阳,汉平阳府君阙

200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绵阳市志》,详细介绍了平阳府君阙的铭文及图案。南阙檐枋头,原刻铭文因年代久远,侵蚀风化严重,仅汉、平、杨、府、道五字可辨。南阙阙身楣枋上,刻有车马出行图(浅浮雕);斗拱壁上,刻有舞乐图(中浮雕),其中有抚琴听琴、羽人戏马、双人对舞等场景;转角栌斗上,刻有角神、母子猕猴、蟾蜍、朱雀(高浮雕)。北阙斗拱壁上,刻有追猪图(中浮雕);介石上,刻有一双髻女子于半启柴扉内扶门远眺图;介石转角处,刻有蛟龙、奔狮、束发力士与猛虎搏斗图(高浮雕)。

谢阁兰与绵阳汉阙

1914年5月,法国考古学家谢阁兰考察了绵阳汉阙,并拍摄了一组照片。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绵阳汉阙的最早影像记录。1923年,谢阁兰在法国出版《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把绵阳汉阙称为“绵州平阳阙”。他说,石阙在四川,据其分布之地而言,可分为三区,东为渠县区,中为梓潼与绵州区,西为夹江与雅州区。

维克多·谢阁兰(1878~1919)

在谢阁兰眼里,绵州平阳阙是复杂石阙的代表,也是四川仅存的有扶壁的双阙。他解释说,所谓复杂石阙,“因其建造以石块层垒交置(其体较巨,故不能用强石建置),且其上层较丰,故其雕饰甚富。”他用照片和文字详细记录了绵州复杂石阙:

1914年,绵州平阳阙(谢阁兰 摄)

其阙层次别为七部:下为座;上为阙身;又上阙盖二层;又上介石一方;再上为椽;椽上为顶。座以板石数面构成。阙身以大石交互层垒砌之,上刻有驾车及行走步卒之状(浮刻约公毫),其事与其体范,颇与山东墓室之石刻相类。下层阙盖之四角,雕有神头之像。上层之介石,饰以平刻曲枝。椽上雕刻甚多,四角雕二猛兽相斗,一人引较大一兽之尾,此外则雕两蛇交缠,又有一怪人手持飞马之缰。至若扶壁,其式较小,而其体范形貌装饰,诸层皆同主阙。

梁思成与绵阳汉阙

1939年夏秋,梁思成沿川陕公路调查古建筑,邂逅了绵阳汉阙,并作了实地测量。在考察手稿中,梁思成记录了汉阙的位置、形范及其特色:

《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

出县治北门,沿川陕公路东北行,约四公里,将抵仙人桥,公路横经小山上,其南侧百公尺处,有石阙垒立麦田中,即汉平阳君墓阙是也。阙凡二座,一西北一东南,相距二十六公尺余。其间为神道,神道之中线东向略偏北。阙之形范,阙身居内,子阙居外,阙身厚而高,子阙薄而低,但其下部已没入泥土中,经发掘后,露出台基一层。台之平面,随阙身与子阙周转,四周镌蜀柱椽斗,与雅安高颐阙所刻不期符契。

1939年,四川绵阳县平杨府君阙(图片来源:《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

台基上,以条石数层,垒砌阙身及子阙,俗因呼为“书箱石”,而阙名反为所掩。其面阔与进身之比,阙身约为七比四,子阙约为五比三,亦与高阙为近。梁思成在考察手稿中说,南宋娄彦发《汉隶字源》载此阙椽端刻“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八字,今在东南阙檐下枋头,犹存“汉平君”三字,但非位于椽端。梁思成称此阙为“汉平杨府君阙”,而非人们所传的“汉平阳府君阙”。

梁思成考察绵阳汉阙手稿图自《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

《汉隶字源》是南宋著录汉碑、编录隶字的著作,作者娄机(1113—1211),字彦发,浙江嘉兴人,乾道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权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汉隶字源》全书7卷,“碑目”一项收录汉碑309种、魏晋碑刻31种。每碑下各记立碑年月、地点及撰人姓名。

“破坏”带来的意外惊喜

绵阳汉阙在历史上遭受过人为破坏,却为研究佛教在四川的传播留下非常珍贵的实物。据《绵阳市志》载,梁大通三年(529),佛教徒就地取材,在阙身上镌刻佛教造像33龛。这组与汉阙毫不相干的造像,谢阁兰、梁思成在考察中均给予高度关注。

1914年,绵州平阳阙(谢阁兰 摄)

谢阁兰在《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中说,此二阙为纪元二世纪时汉代遗物,保存尚完好,惟其阙身为梁时人增刻佛像。此种三四百年后之增刻,已将原有汉刻损毁多处,其事固可惋惜,然亦为研究佛教最古最可宝贵之材料,“实属四川最古最可宝贵之佛教遗迹”“为四川之梁代佛教刻体之独存至今者”。

1939年,梁思成考察绵阳汉阙

梁思成在考察手稿中说,绵阳汉阙“条石表面,隐起地栿枋柱,略如他例,惟梁大通大宝间加镌造像于上,致方柱之间有无铭刻无从踪迹。此项造像虽损阙之一部,但为川省最古之佛教艺术,甚足珍贵”。

1939年,梁思成考察绵阳汉阙图自《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

对发生在公元529年的那次“破坏”,谢阁兰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增刻题有大通三年,"大”字仅存下半。别有一处刻有“梁主”二字,其爲五二九年之刻迹,绝无可疑。阙身之上,凿有佛龛,其式小,而其形极异。唐龛为长方形。元魏龛顶为人字形。而此处龛顶則独为穹顶形。此种曲线,在中国佛教作品之上极难见之。

汉阙上的梁代铭文(谢阁兰 摄)

龛中雕像,亦与他处佛像有异。龛中仅有一像,服飘扬之衣,像首已亡,不能详为何像,疑为“菩萨”之像。

阙主身份成谜

关于墓阙的主人,至今仍是谜。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曾观摩此阙,在书中留下“汉平杨府君叔神道”的记载。1914年,谢阁兰考察此阙,称为“绵州平阳阙”。1939年,梁思成考察此阙,依据文献和志书记载,在手稿中称此阙为“汉平杨府君阙”。200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绵阳市志》,介绍此阙为“汉平阳府君阙”。

1914年,绵州平阳阙(谢阁兰 摄)

四川已故学者冯汉骥认为,汉代只有官位在“二千石”的官员,死后才能竖立石阙。汉郡守俸禄二千石,由此推断,阙主的官阶不会低。有学者认为,此阙的主人是东汉末年涪县人李福。《华阳国志》《三国志•蜀志》对李福均有记载。李福,字孙德,名福,梓潼涪人(即梓潼郡涪县人),刘备定益州后,其为书佐、西充国长、成都令;后主刘禅时,迁巴西太守,为江州都督、扬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238年,李福随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病故。

1939年,四川绵阳县平杨府君阙(图片来源:《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

持李福阙观点的人推测,因蜀的国号为汉,李福又是涪县人,归葬涪县,称“平阳府君”完全可能。但是,作为蜀中才子的李调元,且是乾隆时期绵州人,却清晰地记载阙身铭文为“汉平杨府君叔神道”。梁思成也谨慎地记为“汉平杨府君阙”。更为诡异的是,乾隆初年,绵州知州屠用谦主持编纂《直隶绵州志》,居然没有关注此阙。

2008年,绵阳,汉平阳府君阙

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平阳府君阙”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据南山旧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