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周东书 ‖ 泸州蓝田荔枝贡地的兴起与衰落

作者:周东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21 15:31:01 浏览次数: 【字体:

泸州蓝田荔枝贡地的兴起与衰落

周东书

泸州蓝田在唐代及以前有荔枝贡地吗?何时兴起?何时衰落?很少有人知道。

查考历史,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 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职方典·泸州·物产考》:“荔枝,在治南蓝田坝。久伐无遗,杜工部诗‘忆过泸戎摘荔枝',即咏此也。”即唐代杜甫就在蓝田摘过荔枝。

蓝田荔枝树砍伐后改种的桂圆树

荔枝品质,见诸于大概成书于南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的《方舆胜览》:“蜀中荔枝,泸叙之品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本书是南宋时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

北宋时期有首文同的答谢诗《谢任泸州师中寄荔支》:“有客来山中,云附泸南信。开门得君书,欢喜失鄙吝。筠籢包荔子,四角俱封印。……相煎求拆观,颗颗红且润。”筠籢是竹子做的一种容器。诗人名文同。“任泸州师中”是指时任泸州知州的任伋(字师中)。此诗内容即是诗人文同以诗答谢任伋从泸州邮寄荔枝,家人欣喜抢食之趣事。文同家在四川崇州(今崇庆)。泸州到崇州古驿道约400公里。此是一泸州荔枝通过邮传远销川西仍“颗颗红且润”的例子。此诗约写于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今有人考证的涪陵荔枝贡道图(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陈梦雷考证的杜甫“忆过泸戎摘荔枝”则见杜复《解闷十二首》第九首,此诗作于公元766年。

再早有东晋常 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公元348—354年)的《华阳国志》则明确记载了江阳(今泸州江阳)有荔枝。

更早还有 西汉学者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在《蜀都赋》记下巴蜀有荔枝。杨雄是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蜀都赋》是杨雄早年作品,主要叙述当时巴蜀的山河地貌和各地物产。这里说的荔枝,即证明荔枝在公元前的四川就已引种成功。

多种史料表明,蜀中荔枝,栽种时间早,且主要以宜、泸为代表。由此看来,泸州蓝田的荔枝栽种在近2000年前就可能开始了,到唐、宋发展到顶峰。

可惜的是,杜甫的诗自宋代就因辗转传抄造成了诸多缪误,致使杜甫这首“忆过泸戎摘荔枝”中的内容面目全非。再加上后期史籍类书被毁损,杜甫在蓝田摘荔枝及荔枝贡地一事被州人莫视。

从史料可知,宋代的蓝田荔枝远销陆路400里以上,水路则可达1000里以外(下水船见唐诗“千里江陵一日还”)。为啥在以后上就销声匿迹了呢?宋代以后的时间里,泸州蓝田的荔枝到底遇到了什么情况?查遍现存史料,没有线索,历代也无人提及。

从荔枝的生长习性和方方面面的条件要求来看,很多人觉得泸州篮田栽培简直就是一块气候‘飞地’”。泸州有学者说过,泸州气候在专业领域被叫做典型的准南亚热带气候,也就是以泸州为中心的川南丘陵河谷地区,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无霜期长。让这一方水土成为中国最北端的南国风景线。本世纪初,有专家们在蓝田下坝调查后说,蓝田桂圆林土壤营养成分独特,是难得的 富硒土壤。硒元素具有抗癌防癌、提高免疫功能、养颜抗衰等作用。因此,蓝田下坝雨珠桥一段桂圆林也被一家企业打造成富硒生态园区。该园区现存一百多株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桂圆年年结果,味道鲜美独特,同时也得到有效的保护。

蓝田既然有这么一块好地,那时,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荔枝怎会消失呢?笔者经多方查找原因,反复思考,最后终于找出其问题的症结:泸州蓝田的荔枝兴起与衰落乃至消亡,是气候原因所致。因为,荔枝,是对气候最为敏感的水果。

蓝田金津渡现在的荔枝树林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气候记录。科学家竺可桢据此研究,近五千年来,我国曾出现过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它们是交替、周期性地出现的。从公元前1000年至民国期间共经历过四个寒冷期和四个温暖期。公元前为第一个寒冷期,汉代的几百年是温暖期,三国至南北朝处于第二个寒冷期;隋至唐代中期处于第二个温暖期;唐末至宋又处于第三个寒冷期;直到宋末至元代才进入第三个温暖期;明清又处于第四个寒冷期;清末起至今又处于温暖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

顺着气候变化这条线索,我们可以依据相关史料推定:荔枝原产地在岭南,只因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吃了南越王尉佗进贡的荔枝上瘾,此时的中国气候正处于年均气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长安(今西安)和巴蜀开始种植。长安太靠北,没有成功。巴蜀(包括蓝田)荔枝种植成功了,因占地利,巴蜀荔枝随即成为向都城长安的贡地。杜甫在公元766年写的《解闷》诗,记下了蓝田荔枝贡地的证据。公元907年唐王朝复灭,国家分裂,巴蜀荔枝贡终止。

又过了100多年,气温开始下降,气候逐渐又转入寒冷期,只因盆地、地质和时空方面的差异,水道附近的荔枝尚能正常挂果,直到公元1078年,身在崇州的文同还能收到其朋友自泸州邮寄来的鲜荔枝。这是泸州荔枝因为气候而兴起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以后,泸州荔枝便销声匿迹了。

气候史料记载:公元1110年,沿海一带大面积降温,福建荔枝被冻死。次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公元1177年5月,范成大从成都经水路赴南宋都城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有《吴船录》一本,记有沿途亲见眉、嘉至涪州还有荔枝。可到第二年,即公元1178年,全国气候大面积降温,福州荔枝全部冻死。福州的荔枝都冻死了,巴蜀荔枝还有吗?肯定也没有了。

老广州雕刻——岭南佳果荔枝图(图片来自网络)

宋末和元代时期,全国进入第三个温暖期,巴蜀荔枝新生。泸州蓝田荔枝虽有所产,但与昔日相比,风光不在。

进入明朝,第四个寒冷期又来临。成书于1403~1424年的明代《永乐大典·泸字韵》这时记泸州荔枝在“州南十里稍存其树,叶青圆而冬不脱。二三月花,五月红熟。”到了清代的康熙年,陈布雷在《古今图书集成·方舆·职方典·泸州·物产考》:“荔枝,在治南蓝田坝,久伐无遗···。”显然,这时泸州蓝田荔枝彻底消失了。

此后,在蓝田荔枝的土地上,全部栽上更为耐寒的桂圆树了。在今泸州江阳区范围,上至邻玉镇的“水荔湾”,下至弥陀沿江两岸,还可见明代时期留下的桂圆树。其中:邻玉的“水荔湾”、篮田上坝、篮田下坝、张坝等地的明代桂圆树尤其多。荔枝,离开泸州蓝田至今已300年了,难怪今人对昔日的蓝田荔枝也没有一点印象。

昔日的荔枝林改种成如今的桂圆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周东书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