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彭山忠孝桥轶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23 16:49:08 浏览次数: 【字体:

彭山忠孝桥轶事

彭山忠孝桥,原名龙门桥,是架在龙溪河上,连接成都和彭山县城的重要桥梁。河上最初架的木桥取名“龙门桥”。后来,社会名流又将忠臣张纲、孝子李密的坟冢搬到桥北两侧,树碑立传,将龙门桥改为“忠孝桥”,借以展示彭山是长寿之乡,忠孝之邦。

龙溪河,是通济堰的一条分水渠,河面宽约四丈,水深约六尺,因溪水汇入岷江处恰是二郎观山下绝壁处的回水沱,彭山古代文人附庸风雅,取了个极好听的名字“龙潭”,又将它变成彭山的十景之一名曰“龙潭春雨”,此河便得名龙溪河。

龙潭春雨(图片来源:微彭山)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蜀初定,当时,盗贼四起,亡命聚众,不仅烧杀抢掠而且改打州县。二月,彭山城被匪贼团团围住,老百姓进出不得。水深火热中,百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得龟缩城内,坐以待毙。眉州刺史赵廷进十分恐惧,收拾了金银财宝细软锦帛带着家眷欲弃城逃往嘉州。通判官段思恭横刀立马,阻止了赵刺史的逃跑行为,且自己带着军队北上,在彭山与匪贼激战。经历两天三夜,攻守交替,殊死博斗,在全城百姓支援下,段思恭大破匪贼。匪首见大势已去,化装成老百姓趁着微微星光从北门逃出。

当时,正逢枯水季节,龙溪河的水不深,完全可以涉水而过。谁知匪首刚到桥头,天空猛然刮过一阵狂风,哗哗啦将木桥掀翻。龙溪河突涨大水,顷刻漫过河岸。匪徒们被狂风吹得睁不开眼睛,辨不清方向。有大胆跳河的,被汹涌翻滚的浪涛瞬刻卷走,不见踪影。匪着见状,仰天大喊:“天灭我也。”随即拔刀自刎。众匪徒见头领已死,随即作鸟兽散。

段思恭的人马追到龙门桥时,天空忽然风停雨歇,河水退去,还原为细波轻浪,段思恭将逃散的匪徒一个个捉拿回了县衙。从此,匪患渐灭,老百姓又有了休养生息的好日子。

从此,龙门木桥便更名为“忠孝桥”。老百姓相信是忠臣张纲、孝子李密呼风唤雨,帮助段思恭消灭了盗匪。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农民起义军首领王小波率军攻打彭山,县令齐元振令兵抵抗。一仗下来,官兵死伤大半,齐元振作了逃跑的打算。齐元振特别爱钱,平时最高兴的事就是在家里清点收刮来的民脂民膏。如今要逃跑,他什么都舍得,就舍不得他几大口袋铜钱。他先偷偷地将密室挖了地洞,将铜钱全部封存在地洞里,然后才趁着夜色朝城外跑去。不知为什么,他原来是想从南门跑的,却鬼使神差地来到北门。他也没去开城门,偷偷用绳索将自己吊下城墙。他左拐右弯来到忠孝桥,此时天色已亮。他刚上桥,就被早已埋伏在桥头的义军捉拿,义军以为捉拿的只是个奸细,殊不知当地老百姓挺身而出,指认他就是彭山县令齐元振。

王小波将齐元振处决后,又将他的腹部剖开,将他密藏在地洞里的铜钱取出来塞了满满一肚子。

贪官被惩,忠孝桥又立一功。老百姓在忠孝桥上挂红放炮,将“忠孝桥”三个字用金粉描过,挂在桥头。从此文官路过此桥必下轿,武官路过此桥必下马,忠孝桥从此名扬四方。

长桥夜月(图片来源:微彭山)

清朝顺治三年仲秋,张献忠率大军沿岷江南下,在彭山江口与明朝参将扬展大军相遇,展开了一场水上激战。扬展借着南风用火攻烧毁了张献忠的百艘大船。张献忠的将士跳江逃生,大多溺水身亡。张献忠大败,将二十四船金银全部沉入江底,自己带了一队人马从陆路向彭山城逃去。

张献忠一队人马刚到忠孝桥头,所有马匹都前脚腾空,仰天长鸣。张献忠惊得不知如何是好,使劲用鞭子抽打坐骑,可是那马只退不进,不断长啸。张献忠觉得奇怪,又命人牵了马朝桥上走去,那马双脚腾空,宁死不走。又急又气的张献忠挥刀将坐骑杀了。那马却横倒在桥上,骨架膨胀起来,山一样挡在桥中。其余的坐骑一匹匹蹦跳起来,将背上官军抖落在地,然后冲向桥柱,全部撞死桥上。死马堆积桥上,硬是挡住了去路。张献忠惊骇不已,暗自叹道:“气数已尽。”迫不得已又返身北逃。

之后,彭山人重建忠孝桥,改木柱板桥为条石桥基,竖木为柱,共五孔,高二丈,长九丈,上复廊房七间,廊房两侧建栏杆,设坐凳。

忠孝桥至今仍是从成都到彭山城的公路要塞,重要纽带。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