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罗瑾 ‖ 邛海女神之眼——《迪山日记》研究之二(一)

作者:罗 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13 13:56:04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清末民初,四川礼州(西昌)人陈光前所撰《迪山日记》经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整理,2016年1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日记记录了当时四川省、西康省的大量社会文化史料,具有较高民俗文化价值、文学研究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书法鉴赏价值。四川省凉山州史志办公室原主任罗瑾对《迪山日记》进行了认真研究,今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分4篇推出罗瑾同志《迪山日记》系列研究文章《邛海女神之眼——《迪山日记》研究之二》,欢迎关注并在文尾留下您的阅读感言。

邛海女神之眼

——《迪山日记》研究之二

(一)

罗 瑾

邛海女神之眼在哪里?

“邛海女神之眼”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的海河上。

邛海女神之眼(罗瑾 摄)

说到海河,人们会下意识地想到天津的海河。这条著名的海河位于京津冀地区。作为华北地区最大水系、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的海河,总流域面积达31.8万平方公里,由五大支流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汇合而成。五条河流在天津相遇后,五子归一,称为海河,从天津到大沽口,全长72公里,注入渤海。

天津海河(图片来自网络)

天津海河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说的海河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是安宁河左岸一级支流,流域面积770平方公里,由邛海、东河、西河组成。

邛海是西昌市社会、经济、文化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被誉为西昌市的“母亲湖”,集雨面积307.67平方公里,由官坝河、小箐河、鹅掌河、红眼河、踏沟河、龙沟河、大沟河、干沟河等主要水系汇入。

海河是西昌城区和邛海的重要排洪河道,从邛海西北角流出,距出海口3.2 公里和4.74 公里处,东河、西河先后从右岸汇入,于下鲁溪注入安宁河。海河河道全长14.68 公里,作为西昌市境内最大的支流汇入安宁河。

西昌海河(邹森 摄)

海河的资源禀赋使其成为西昌市着力打造的景点。2008年,西昌市打造海河天街时,对刘家桥进行改扩建,新建了桂花桥和杨柳桥,这三座桥一起奇特地构成一只大大的明眸,眼眶是杨柳桥,眼球是桂花桥,眼仁是刘家桥,仿佛“邛海女神之眼”。

西昌海河天街(邹森 摄)

刘家桥是老地名,原叫刘家小桥,现在108国道上,是西昌城区到邛海的主干道;杨柳桥十分写实,海河两边杨柳依依,春夏绿意盎然,秋冬疏枝金黄,行走其间,别有韵味;尤其以桂花桥的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这和陈光前有关。

陈光前与桂花桥有什么关系?

桂花桥在《西昌县志》上多有记载,最为有名的是两首诗。

一首是“西昌八景六名胜图” 题诗。编纂民国版《西昌县志》时,当时在上海的西昌籍著名画家马骀①特意画了“西昌八景六名胜图”,制成铅版寄回西昌,西昌有名的八位文人对每幅图都配了诗。马骀《邛池夜月》上的题诗道:“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光涵莲叶沏,凉溢桂花桥;蛙嶲青山净,鹅儿白浪摇;渔歌声渐远,隐隐闻吹萧。”

《西昌县志》内页(罗瑾 摄)

另一首就是陈光前先生的《邛海棹歌》:“桂花桥畔月如钩,倒影孤亭水面浮。十里芰荷香不断,推篷遥指沈家楼。”

《西昌县志》内页(邹森 摄)

100多年前的桂花桥,地处西昌城南,跨海河,是当时陆地到泸山的必经之路。曾主修县志的西昌人傅光逊②在《登泸山记》中写道:“邑人登山旧有二道,一由邛海泛舟,泊山足;一沿堤过桂花桥,东折,与泛海者会中麓。”可见,那时的邛海水域比现在大,湖堤与桂花桥相连接。

据《西昌县志》记载:“西渚平浅,水由桂花桥泄为海河”,原桂花桥已拆毁,原址和拆毁的原因、时间均不可考,由此看来,应当距现在的老海亭不远。

傅光逊在《邛池泛舟记》中道:“有凉亭翼然,斜距可百余丈:一曰海瀛亭,形圆而曲,如塔;一为海心亭,形狭而长,如船。皆环以野柳,间以蒲苇,鱼之圉圉,鸟之喈喈,举乐聚于亭阴,而人之游者、渔者、弋者,恒毕集于此。”

陈光前先生诗中的“孤亭”,据西昌学院副教授、对凉山地方诗文颇有研究的蒋邦泽先生③言:“当指‘如塔’之瀛海亭。”沧海桑田,百年间古亭早已不见,但留存了“老海亭”的地名,今成为邛海边移民安置小区的名称。

老海亭(图片来自网络)

又据《西昌县志》记载:邛海“沿岸之桔柚千林,西渚之荷花百亩”,才有十里荷香,才有推篷遥指,桂桥赏月也成为当时一大胜景。

作为旅游城市,西昌市委市政府在打造景区景点时,非常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提升应用。2008年,西昌海河天街景点规划之初,西昌市地方志办公室依据陈光前先生的诗提出建议,在海河两岸栽种桂花,在海河上建桥,重现诗人笔下的动人景致。这个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后,海河上建起了“丹桂桥”和“桂花桥”。

丹桂桥(2020年8月3日 邹森 摄)

“丹桂桥”在老海亭附近、邛海湿地公园西部入口处,距邛海出海口不远。公园入口处广植桂花,游人至此,或驻步桥上远眺,或漫行林间石径,或坐船水道悠游,花草茂密,石景各异,赏月闻香,心旷神怡。2020年8月3日(农历六月十四)赏月不同寻常,据气象预报,当日23:59分月最圆,专家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比较常见,十五的月亮十四圆是极其罕见的,这样的情况本世纪100年中只有6次,下一次要等到2037年了。更不寻常的是,西昌8月3日皓月当空,分外皎洁,8月4日、5日,正值农历十五、十六,竟然都天空如墨、未见月亮。

西昌海河天街桂花桥(邹森 摄)

桂花桥在海河天街,桥头两边栽种了桂花树,桥边小广场上修建了“天和楼”,“桂桥赏月”“孤亭倒影”的美景重现在世人眼前。明月当空,登桥赏月,丹桂桥和桂花桥将会成为西昌打卡网红地。

(未完待续)

【注释】

①马骀(1886—1937),四川西昌人,祖籍江苏,回族,字企周,又字子骧,别号环中子,又号邛池渔父,清末明初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曾远赴东洋,回国后与张大千为同门师兄弟,黄宾虹为其画作写序,被聘为上海美专教授。其画工深厚,尤工北派山水,诗书画并称“三绝”。所作“西昌八景六名胜图”载入1935年版《西昌县志》卷首。

②傅光逊(?—1934),四川西昌人,字让三,清宣统元年(1909)己酉科拔贡生,公费考赴日本宏文学校习师范,毕生从事教育,民国十四年(1925)主修西昌县志。

③蒋邦泽,1931年6月生,原西昌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著有《凉山州古诗文选释》,泸山光福寺照壁杨慎诗由其书写。

【参考文献】

1.《西昌县志》。

2. 蒋邦泽,《凉山州古诗文选释》。

3. 王青山,《黄家巷、沈家巷、陶家祠巷:漫步其间,走进幽深的时光隧道》。

【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罗瑾 ‖ 100多年前凉山人看的书有多牛?——《迪山日记》研究之一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罗 瑾(四川省凉山州史志办公室原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