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李贵平 ‖ 太平镇 出川入黔的水陆盐道(下)

作者:李贵平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0年8月10日A13版) 发布时间:2020-08-12 14:05:28 浏览次数: 【字体:

赤水河畔:太平古镇

太平镇 出川入黔的水陆盐道(下)

李贵平

古蔺县太平镇(图片来自网络)

炎炎夏日,在四川古蔺太平镇赤水河红军纪念碑一旁,传来断断续续的号子声。原来,镇上居民为参加民俗文化节在排练节目。“使劲拉过险 滩 哟 ……”“喔着着,喔着着……”曾担任镇上船舶管理员的杜树清老人哼起一段赤水 河 船 工 号子。“赤水河号子普及得很,贵州人也唱,老辈子几乎人人会,那是陪伴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劳作工具。”

舟行维艰

牯牛船和鳅船的发明

杜树清是这个民俗表演队的导演。他说,祖父过去是赤水河一带有名的船老大,在惊涛骇浪中经历过九死一生。那时河上的船舶,大多是“盐船”,包括中圆棒、五舨船、黄瓜皮(炭花船)、麻叶鳅等。下水航行,主要装载生铅、硫璜、煤炭、毛铁(生铁)等土产,直达合江。上水航行,主要运载川盐。船工水手的配置,一般是每船载重5吨,配置船工1人。同行船舶船工合力同拉一船,依次上滩,名曰“换中”,无船换中,则另雇当地农人协助拉纤,称“拉腰滩”过滩。上水牵挽困难,下水航行更凶险。

赤水河畔的太平古镇(古蔺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赤水河流经太平镇一带,滩陡水急,舟行维艰,一不小心就会船毁人亡。于是,杜树清祖父发明了一种牯牛船和鳅船(麻叶鳅)。

牯牛船又名梭耳船、艄船。底皆夹板(双层),结构坚实,干舷较高,能经受急浪冲击。牯牛船不用舵,船头船尾,都是用艄。船中小台,高约五尺(约1.7米),司舵者居其上,作为后驾长(后领江)驾船的蹲板。这个操作大艄的平台,远比用舵船舶的蹲板要高、站在这个高高的平台上,从滩的上方就看得见滩下,正确操作,安全过滩。

赤水河河面狭窄,放船下滩,船只必须操纵自如,稍一迟缓,便会糜碎土沉。为了保证安全,牯牛船结构特殊,船尾歪侧,遇到紧急情况,船头掉向特别灵活。因又称作“歪屁股船”,与航行乌江的歪屁股船儿近似。

过古蔺县城的古蔺河在太平渡(太平镇)汇入赤水河,形成一个重要码头,历史上进出古蔺的货物多在这里下船。天平镇上也有盐号若干,巨大的人员聚集和消费,促进了场镇的兴旺与繁荣,四面八方的商人,前来经营贩运盐、酒、布匹、百货、木材、山货土产生意。太平镇这处小小码头,也发展成南丝路支线“牂柯道”上的重要集镇。

太平渡渡口简介 (李贵平 摄

《古蔺县志》载,旧时太平镇一带的背盐工十分活跃,民国后期到解放初期,每年由赤水河运往茅台镇的盐有上万吨。盐运的发达也带动了茅台镇商业的发展,因此茅台镇一度改名为盐商镇,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诗句。特别是在盐运的推动下,茅台镇生产的美酒也通过盐商远销各地,声名远扬。以1952年为例,为了鼓励盐运,政府规定:无论人背还是船运,每运盐至70到75斤,就可得到其中9至10斤作为奖励。

后来公路修通后,汽车逐渐代替了人力原始背盐。这里的运盐古道和码头才渐渐式微。

古蔺县太平古镇民居(古蔺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车行艰险

密林里浓雾弥漫

太平镇,与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有着血脉深厚的关联。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纪念碑(李贵平 摄)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川、滇、黔三省边界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战役历时72天,其中在古蔺县转战达54天。太平镇,就是红军长征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转战的地方。

那天,细雨霏霏,我们沿着石阶攀上山腰,来到太平渡陈列馆。陈列室里,红军用过的号谱、医书、手榴弹、宣传画、锅盆、苏维埃纸币、铜币等200余件文物摆放得井井有条。

太平古镇红军四渡赤水渡口遗址(毛道安 摄,图片来自网络)

远离尘嚣的太平镇,处处洋溢着纪念红军的印记,红军渡口、长征街、长征大桥等以红军长征命名的建筑随处可见。当地人说,这里也创造了许多“之最”——“四渡赤水”次数和渡口最多,收养救护红军伤员、失散人员最多,帮助红军渡河、当向导、筹军粮、搞宣传的人最多,红军留下的遗物最多……

我们的太平镇之行,是一次艰险之旅,也是一次向红色文化地标和古驿道的致敬之旅。我们开车从川南福宝镇进入贵州境内,沿遵义市长期镇、官渡镇和习水县城西进返川,进入太平古镇。当地人说,这条线路就是由川入黔的古驿道。

那几天正是雨季,伴有山洪塌方,我们进入山林后,行驶在很窄的乡村路上。山道弯弯,路面湿滑。沿途雾霭流动,山色如黛,满眼是幽幽竹林,竹叶上淌着晶亮的雨水。黔北丘陵十分荒凉,好久看不到一户人家。密林里车载GPS也失灵了,一个劲儿喊“请掉头行驶”。一坨坨浓雾袭来,迷迷茫茫,能见度仅七八米。

太平古镇吊脚楼(李贵平 摄)

丛林深处,一条七八米宽的河道横在面前,河水浑黄,荡起浪花,河底不知深浅。河上,是一座用石头垒成早被冲垮的人行桥。黑黢黢森林里,雨哗哗哗越下越大。走在前面的朋友下车,捡起石子朝桥下的河道扔过去,想试试水深,没用。“万一车子在河中间翻了,荒郊野外,手机又没信号,咋办?”这时,河对岸丛林里颠颠簸簸开来一辆轿车,车上跳下3个年轻人,他们隔岸挥手,瞪大眼问:“你们四川人咋跑这森林里来啦?干嘛呢?莫怕,我们人多,车子开翻了抬起来就是。”一位长发姑娘的喊话,让我们哭笑不得。想着雨越下越大,天色已晚,再不走更走不了,只得小心翼翼启动车子,一步步挪移着踏水而过……事后想来,那一趟算是惊险中的“太平”啊。

车行密林,大雾弥漫(李贵平 摄)

央视中文国际:太平古镇

上期回顾:【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李贵平 ‖ 太平镇 出川入黔的水陆盐道(上)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0年8月10日A13版)

作者:李贵平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20年8月10日A13版)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