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浣花溪水温江来‖黄晨旭

作者:黄晨旭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3月12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4-04-12 15:14:14 浏览次数: 【字体:

浣花溪水温江来

黄晨旭

诗圣杜甫从759年末到成都,到765年离蓉,他走遍了成都名胜,也去过不少成都的区县。在成都的郊县里,温江离杜甫最近,与杜甫颇有情缘。

20世纪初期的杜甫草堂

古时,温江县与成都县的县界一般在清水河畔,也就是后来的“苏坡乡”。换句话说,只要杜甫沿草堂古浣花溪西行几里,浣花溪的源头一带即是温江县境。

根据杜甫诗作和相关研究,杜甫确实曾沿渌波溯游而上,并作《泛溪》,诗曰:“落景下高堂,进舟泛回溪。谁谓筑居小,未尽乔木西……”清初王嗣奭撰《杜臆》,注此诗:“自卜居浣花至此,始溯溪西游。”

在了解完地形后,杜甫便用诗句写下了自己家的位置:“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绝句》),这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直接写到“温江”的诗句。

根据杜甫的诗句,古浣花溪的起水初应当在“温江口”,与今天的浣花溪稍有出入。清李元的《蜀水经·卷三》中,记录了与杜甫一致的观点:“清水河,自温江分支东流为浣花溪。”这里的“温江”,应当指的就是杜甫笔下的“温江口”。

查阅《新唐书·地理志》,其中记载温江有一条河流“新源水”,可运西山(邛崃山)之木材到成都。根据其记载推断,这条河只能是江安河的岔流桤木河。桤木河起水于江安河,在今苏坡黄土桥附近汇入清水河。民国《温江县志》载:“桤木江,新开江(江安河)分流……近苏坡桥入清水江(清水河)。”在历史上,桤木河要比现在宽阔不少,因为江安河也有过“温江”的叫法,因此桤木河汇入清水河的河口被称为温江口。还有一种说法,是此水从温江县而来,故河口叫温江口,也是讲得通的。

直至1956年苏坡被划归成都市郊区,“温江口”才不属于温江辖境。

浣花溪水从温江口而来,自然少不了温江的印记。

传说温江口的河滩上生长着许多桤木,那条注入清水河的“新源水”两岸也有不少桤木。草堂西边,也就这桤木织起了绿荫。杜甫一打听,才知道四川桤木长势快,于是他也想种些在自己的草堂。他在《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中写道:“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宋代文学家宋祁也在《益部方物记》中记载:“桤木蜀所宜,民家莳之,不三年可为薪。”

等到杜甫的草堂建好,已是“桤林碍日吟风叶”。(《堂成》)

宋代四川人苏轼喜欢桤木,于是书录杜甫的诗歌,即《桤木卷帖》。巧合的是,相传他去过杜甫笔下的温江口一带,那里地名就改成了“苏坡乡”。民国版《温江县志》:“苏坡桥场,以苏东坡曾游其地故名。”

后来,新源水渐渐淤塞成一条小河,桤木树也不见了踪影。

除了桤木,可溯源温江的还有鱼凫鸟。相传温江是古鱼凫国治地,在江安河畔的万春镇,至今流传着鱼凫王教人们养鱼凫鸟捕鱼的古老传说,每年阴历三月十六,许多温江人还会到河边放河灯祭祀鱼凫王。鱼凫鸟即鸬鹚,又叫鱼鹰,俗称“鱼老鸹”。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六就有类似的记载:“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每涨春水,温江而来的浣花溪上也会有不少鱼凫鸟栖息,杜甫在《春水生二绝》中写道:“鸬鹚鸂鶒莫漫喜。”当然,杜甫在门前看到鱼凫鸟的次数很多,诗句还有“门外鸬鹚去不来”(《三绝句·鸬鹚》)、“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田舍》)等。

浣花溪水温江来,历史的痕迹,西郊的风物,也随着溪水,淌成了杜甫笔下隽永的辞藻。与草堂咫尺之遥的温江,也因为杜甫的到来,多了不少美丽、悠远的趣话。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3月12日第8版

作者:黄晨旭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3月12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