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天府西望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27 15:00:36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某大型国企高管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文化的盛筵

——沿成都平原向西

天府西望

从成都出发,经千里膏腴之地的成都平原沿川藏线向西,过双流、新津、蒲江、邛崃、名山而至雅安,140余里的高速公路里程忽然而至,让人来不及作多少文化的怀想。

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固然使人类能够快速进入更广阔的时空,然而,那些历史隧道的纷繁足音谁去聆听?那些山间谷地的散落珠玉谁去捡拾?那些小桥流水、西风瘦马的孤旅心情和苦吟精品谁来延续?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作者供图)

人类是和大自然相伴共生的,人类是感性的动物,他在匆匆奔忙于生计的同时,不能不回望祖先经历的漫长历史,不能不关照亘古以来与之相伴的壮丽山川,特别是在国人已挣脱生存瓶颈和温饱轮回的今天,对我们生存历史和自然的诗意回望和理性思考,应是当今国人精神重构和理想张扬的重要内容!

沿川藏线向西,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不仅可以借助现代交通工具进入过去贤哲骚人们难以进入的这片苍色的山峦,这片曾被中原人称为“蛮夷之地”的另类地区,感怀那些多彩山川和人文万象,还能避开现代工业文明的俗事尘嚣,重拾一片宁静的心境,顿悟世事流变的诸多因缘,解开红尘生活的种种迷思。

横断苍茫(作者供图)

今日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我们只见千里沃野,一片葱茏,可知在都江堰未修成之前的江河纵横和水害横行?那时的人类只能居于西部高山之上,俯望田畴万顷,却迫于一年一度肆虐的洪水而望野兴叹;那些居石屋葬石棺的石棺葬人、营盘山人,是哪位大勇者率先进入那变化多端的泥沼之地?

是率先治水的大禹吗?还有那借助鱼鹰打渔的鱼凫?竟然披着蚕丛族巧手养蚕制作的华丽衣装建立起了早期的蜀国。从三星堆人的鱼凫崇拜,可知打渔为生的人们有着别样的理想和辉煌,但其壮丽大城最后仍被洪水冲塌。以后杜宇的开辟农业,开明的双流建都,这一片宁静富足的土地上发生过多少令人回味悠长的故事!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今天的我们,已不必像唐代李白那样为“茫然”所困。最新考古成果证明,那些未下到成都平原的石棺葬人,其实在更久远的年代,就在横断山的高山峡谷间来来回回了。

溜索过江(作者供图)

岷江不仅是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而且是一个古文化中心。四川茂县一带的河谷冲积扇,是岷江上游地区的地理中心,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取水便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理想之地,地理上西与青藏高原相接,北通黄土高原,东连成都沃野,南进横断山腹地,成为古代文明聚集、成长和扩散的中心。

在今天阿坝羌族的《羌戈大战》史诗中,描述其祖先进入岷江上游地区时,居住于该地区的土著“戈基人”的特点是“纵目”,并称其“生居石室,死葬石棺”。而《华阳国志·蜀志》记蜀人的先祖蚕丛氏“其纵目,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清人陈一律注《蜀水考》曰:茂县叠溪城北一里有“蚕陵山,古蚕丛氏之国也”。今茂县叠溪故城还保留有清代石刻“蚕丛重镇”四个大字。

横断山峡谷(作者供图)

蚕丛生居石室,死葬石棺石椁,先祖妣西王母、黄帝亦居昆仑石室。前后的石室和地上、地下的石棺,应与青藏高原大石文化一脉相承,透露出这一地区古代族群的相互联系和诸多待解的奥秘。

古蜀历史上的蜀山氏和蚕丛氏,后来沿着岷江走出山地进入成都平原,成为古蜀王国的开创者,是古代蜀人崇敬的祖先。之后的柏灌氏,在传说记载中语焉不详,推测很可能是古蜀部族中的一支,有学者认为这支部族协助大禹治水可能随之迁往了中原。其后的鱼凫、杜宇、开明,都不是古蜀国中的土著。鱼凫可能是活动分布范围较广的崇鸟和崇鱼部族的联盟,强大起来后成为古蜀国王权的执掌者。杜宇可能是兴起于江源(泛指岷江或长江上游)的农牧氏族,与朱提(今云南昭通)梁氏女利联姻,强盛后取代鱼凫自立为蜀王,修筑都邑,扩张疆域,大力推广农业,称为杜主和望帝。开明则是来自于长江中游荆楚地区的氏族,史载鳖灵入蜀后因治水有功而立为相,又以禅让的方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开明王朝。这些成为古蜀国统治者的族群,不仅促成了古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也为灿烂的古蜀文明增添了异彩。

梦幻高原(作者供图)

近年考古学的发展已将包括三星堆在内的古蜀文化的许多谜团解开:

古蜀文明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既有自己的特点,又相互衔接延续。宝墩文化(三星堆一期文化,相当于鱼凫王朝),距今约4800—4000年;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遗址二三期),距今约4000—3200年,继之而起的金沙遗址可能是开明王朝的都邑;成都十二桥及商业街船棺葬文化(进入成都后的蜀王墓地),距今约3200—2600年;与秦汉文化融合阶段,约公元前316—公元前100年左右,秦献公派张仪入蜀。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象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追索历史,成都平原文化与西部山川有着久远和复杂的联系,在那蜿蜒的山道和层叠的群山中还深藏着多少待揭的秘密呢?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某大型国企高管,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怀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