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1936年的成都
1930年代中期,成都春熙路上的行人和黄包车(福尔曼·约/摄)
1936年,著名学者黄炎培到成都,对本土风俗颇为关注,将所见所闻撰为《蜀道》一书出版。本文节选自《蜀道》。
成都风土随记
黄炎培
把成都和重庆比,恍惚等于把苏州和上海比。重庆是工商世界,成都的社会却完全不同,是很和缓的,很优雅的,很安闲舒适的。街上第一多是茶馆——坐上客常满,杯中茶不空。——但看店铺招牌,已够代表他们的特殊精神了。普通商业牌号用两个字。无非是昌盛、利益、久大、兴发、隆茂、吉祥……一类字样,但四川用三个字,银行“聚兴诚”就是代表。而成都商号来得潇洒别致:“允执中”,“竹有筠”,“大不同”,“人人悦”,“斯觅斯。”很寻常的茶馆,叫“涴稴”,很寻常的菜馆,叫“味腴”,很小的一家饭馆,叫“临时维持的生活处”,其中一座稀小的账台,上题三字,叫“经济学”,一家中等的酒馆,叫“不醉无归小酒家” ,一家卖豆乳羊乳的,叫“万里桥边卖乳家”,多么漂亮呀!这不过举几个例。怕连北平,杭州,扬州等等,都还比不上他们风雅哩。
初到成都,第一种感想,只觉房屋,器具,物品,商店陈设,人们衣服,一切一切反映到我眼帘里,和长江下游很少两样……可知河流于民族的迁流,特性的陶冶,风俗的融化,有巨大力量。
1930年代中期,成都东大街十字路口(福尔曼·约/摄)
1930年代中期,成都,一群市民在春熙路车行门前围观运输客车(福尔曼·约/摄)
1930年代中期,成都,一对新人的婚礼
原来自经明末张献忠大屠杀后,土著已经变很少。今时的四川人,多从各省迁去的,每逢会餐,合座一个个问籍贯,没有一个不是从外省迁来的。所以语言特别普通。但有许多特用的字句,和他处不同……茶馆,酒馆,旅馆仆役称“幺师”,理发师称“待诏”。重庆一带妇女称“堂客”,但成都当做贱称。如误称了一下,对方势必大大动气。
有一天,游成都花会,见门首立一石柱,上写“专锁軃神流氓”,“軃神”二字不知什么解释?后问友人,才知是调戏妇女的意思。闻各地迎神赛会演剧,都有这种设施。违犯这项信条的流氓,遇大暑,晒在烈日中,竟可以活活的送命。这种花会,由来甚久。在清光[绪]、宣[统]间,周善培当劝业道,经过一番提倡,陈列各种农具,听乡农来购取。附设其他物品,略如劝业场一样。花木不过其中一部分。会设道观旁。鼎鼎大名特别菜馆姑姑宴与花会为邻。
1930年代中期,成都街头的小吃摊(福尔曼·约/摄)
1930年代中期,成都蜀绣店铺的男孩(福尔曼·约/摄 )
主人黄晋龄由仕途退隐,每年撰写一滑稽春联。今年联语:“由锅边镇守使加封炖煨将军,这个好头衔,硬比他们阔气;有庙上李老君保佑饮食菩萨,今年开花市,该显一点神通。”
承诸位友好假座招餐,即席赠诗一首。我素食十九年了,主人格外要好。自调一羹饷我。
天府珍奇数两川。
即论蔬食亦新鲜。
野香无过弟弟菜。
别制争夸姑姑宴。
白果甜心银杏老。
青城大脚玉姑圆。
更怜米并松江美。
乡思莼鲈不用牵。
民国时的成都万里桥
灌县与青城山
从离碓公园至伏龙观。观在离堆上,祀李冰及范寂。堆东北角有石股伸入江中如象鼻,称象鼻嘴。江水即从这里过,水大时,如万马奔腾。称宝瓶口。县长罗伯宏(远猷)导从离堆经飞沙堰,直至都江堰施工处,工事正在紧张中。经玉垒关至二郎庙。午后二时顷回灌县城。
岷江从西北来,先在上游以百丈堤护岸,而以挑水坝边大部水量便入正道,行至新工鱼嘴,是为内江与外江分水的尖端。因其像金字形,亦名金堤。与上游的沙洲相对如门,造成内江引水口,这引水口并无关门,用杩杈来调节水量。水小时用以隔断江水而便下游修理。杩杈,就是木制三脚架,许多三脚架连接排列,把满装卵石的竹笼,左右夹定,上堆泥土,便成完美的挡水坝。
民国后期,成都龙泉驿脚踏水车抽水的两名男子(卡尔·迈登斯/摄)
每年十二月初,先筑杩杈于外江,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待外江淘深,护岸工程修理完毕,将杩杈置引水道口,使水出外江,从事修理内江工程,内江之水沿金刚堤。飞沙堰下行。在金刚堤旁,尚有一平水槽,亦称湃水缺,备内江水量过多时,洩余水入外江之用。飞沙堰亦有鱼嘴(即挑水墙)五道,逼水出宝瓶口。并有滚水坝一道,备内江水量过多时,从坝顶流回外江之用。附近河底,有铁椿两支。所以表示每年淘滩应到的深度。宝瓶口凿山而成,右边山石即名离堆。成都平原的水,都从这里经过。都江堰工程到此为止。……
民国时,参加都江堰放水节的乡民 (选自《成都,我的家》)
民国时的都江堰安澜索桥
罗县长告诉我,都江堰工程,有县修,由县水利局主持。有岁修,有大修,均由省水利局主持。每年清明即须开堰,故仅有一百二十天可施工。但民国十五年以后无大修,直至今年才办。此次十七县征工,灌县征三千人,每人作工十五天,合四万五千工,每工给三角。田主出代工金,每粮一两,担任十一工,合三元三角,政府修工程费六十万元,今年先筹二十万。绳桥连跨内外江之上,长一百二十丈,每年重修一次,用巨竹绠纽结而成,上覆木板,费七八百元。我来时旧桥已卸,新桥未成,仅见三个桥座。……
川俗男女老小必白布缠头,少数用黑布或蓝。到灌县满街皆是。土人说是诸葛武侯纪念服。吾以为这是很古的风俗。
民国晚期,成都,一群成都青年
来源:读城
供图:子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