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行 ‖ 家父为晓庆详解“攻心联”
刘晓庆在成都武侯祠(图片来源:行脚成都)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历经磨难,渡尽劫波的父亲王家鼐终于落实政策回到成都并恢复了工作。
“摘帽右派”这顶压了家父二十多年沉重的大帽子总算是取下来了,他一时百感交集,五味杂陈,真是“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啊!80年代初的一天早晨,杨大孃与刘宗英找到父亲,说有一位“本地新锐女演员”要跟他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并了解老成都的典故。
王家鼐(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谁知父亲与她一见面,原来是刘晓庆。
那时她初出茅庐,刚刚和唐国强、陈冲联袂主演了电影《小花》,在影坛初露头角。父亲王家鼐和她骑自行车到锦城各名胜古迹都逛了一圈。晓庆天资过人,聪颖好学,对家父这位“资深老右派”老师很尊敬。
父亲王家鼐在成都武侯祠给晓庆讲楹联(图片来源:行脚成都)
在成都武侯祠,父亲给她详细解说清人赵藩那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步入走廊时,刘宗英为他们在另一副对联前拍照留影。那时候,刘宗英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和杨家大孃很要好,因此自然而然就和父亲熟识了。杨大孃之母按辈分我要尊称她为九姨婆,那时她年事已高,好像一般都没有加入他们这些晚辈的活动。刘晓庆回成都短短的几星期,她在成都的朋友或二三人,或五六人,或七八人,大家陪着她四处游玩。草堂寺、武侯祠、望江公园、昭觉寺、人民公园、文殊院等处,大伙儿都骑着自行车,就在市区转……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有一次,家父在《工商导报》的同仁、老朋友车辐也参与外,其余时间都是由父亲来给刘晓庆讲老成都的典故。刘晓庆也知道赵藩,她问道:“小时候就看到过武侯祠的一些对联,但那时年龄小,大多不明其意,王老您给我详细讲讲吧。”
刘晓庆在看影迷来信(图片来源:行脚成都)
家父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武侯祠的对联,我最喜欢攻心联。其他对联对孔明都是赞叹、惋惜、膜拜,惟有这一副是议论政事且毫不空泛,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此对联一直有争议,有人说这是褒扬诸葛亮,也有人说是批评孔明,还有人说对诸葛孔明是有褒有贬。我认为,如果只停留在褒贬诸葛亮的层面上,未免有失本意。赵藩只是借孔明来提炼一番道理,告诫后人,尤其是岑春煊。”听了父亲王家鼐的这番议论,刘晓庆更感兴趣了,她说:“请王老接着讲”。父亲继续谈道:“历代治蜀的官员,压力都很大,因为他们时不时会被拎出来与诸葛亮做比较。有清以来尤其是赵藩这副对联一出后更是如此。”“那王老您认为诸葛孔明做到了吗?”刘晓庆继续提问。家父回答道:“我个人的一点浅见,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孔明做到了,审势定宽严他也做到了,我想应该是有所指吧,那就是东和孙吴,七擒孟获,平定蜀南。”“那谁没有做到呢?”刘晓庆兴致盎然。“岑春煊”,父亲接着往下讲:“此人虽说是赵藩的学生,他却在1902年任四川总督期间,以各种名义分摊到农民身上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虽说也有《辛丑条约》签订后四川分摊庚子赔款220万两,居全国第二位的因素在内,可川内各级官吏逐级贪污,中饱私囊,农民的负担竟比赋税正额多十倍!尤其是1901至1902两年,四川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旱灾,民众苦不堪言,生活难以为继。就在这种情况下,四川地方官吏仍然大肆摊派赋税,徇私舞弊,无恶不作,终于激起民变,以红灯照廖九妹为代表的全川三十多个府县起义,而岑春煊只知道重兵镇压,却从未考虑过如何安抚民心。赵藩对其学生此等酷严的做法曾多次规劝……”
“哦,王老您这一番话很有道理,我受益匪浅哦。”
刘晓庆与峨眉电影制片厂刘宗英合影(图片来源:行脚成都)
这时,刘宗英看了一下手表说,“快到晌午了,我晓得有一家餐馆,他家的小笼蒸牛肉嘿好吃哦。”
父亲就与刘晓庆、刘宗英和杨大孃骑车来到西门一家饭馆,父亲记得好像在西安路三洞桥附近。那家饭馆的开水白菜和小笼蒸牛肉特别好吃,家父还发现刘晓庆特别喜欢吃“八宝锅蒸”……
家父曾经说过,这么多年来,不管刘晓庆是大红大紫,还是身陷缧绁,甚或有人说她很“跳颤”,父亲却始终认为她是一位四川好女人,一位靠自己奋斗却从不攀龙附凤、借助他人上位成功出名的中国实力派女演员。
“方志四川”编者注:王家鼐,1923年出生于四川省兴文县,青少年时期跟随父亲来到成都,并进入四川大学法律系求学。1944年,王家鼐随着10万学生军飞越“驼峰航线”奔赴印度抗日战场,以《大公报》特派记者身份发回最新战况报道;20多岁时,他骑着 “三枪”牌英式自行车、端着“莱斯”牌镁光灯相机,三次面对面采访蒋介石;1945年8月15日,他参与创办的《工商导报》抢在第一时间向成都人民发出“日本投降矣”的号外。 2008年2月,老报人、战地记者王家鼐在成都去世。
来源:行脚成都
作者:火车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