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王尽美一大后护送尼克尔斯基返苏 ‖ 王堃

作者:王 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27 11:20:10 浏览次数: 【字体:

王尽美一大后护送

尼克尔斯基返苏

王 堃

似乎无关主题的引子。

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是我的同族,琅琊王氏分支山东诸城西乡张仙王。

在山东昌邑柳疃镇一带,至今流传着“穷走南,富走京,死逼无奈闯关东”的说法。一句简单的俗语,却隐藏着千万个柳疃茧绸人的家国往事。

“走京”,即有一定资金的茧绸商,将柳疃茧绸贩到北京,开门市卖丝绸赚钱。在北京的昌邑丝绸经销者盛时多达七八千人,这批人能吃苦、有闯性,为昌邑茧绸人闯南洋起到了预热、培训作用。“可以这么说,昌邑出洋的,多数是先在北京转悠过的。”在北京闯荡过的昌邑老人曾这样回忆。

下关东,多数人因贫穷、自然灾害或人祸等,走东北寻找新的生活地域,靠双手劳作,以农业为生活;昌邑茧绸人依靠自己的丝绸手艺,或兴办丝绸工厂,或为技工师傅;还有的做了丝绸生意为主的经营商人;他们或固定在关东或从关东入俄国,再到莫斯科转欧洲各地;也有的,从张家口、蒙古入俄国、转欧洲等地。

昌邑人下北洋出名,其中有一段“红色丝绸之路”却鲜为人知。

1921年,党的一大后,王尽美负责护送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回莫斯科。其后,1922年1月,王尽美、邓恩铭、王乐平等人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尼克尔斯基

会后,王尽美与其他代表一起在苏联参观学习半年,收获良多。

这两次赴苏任务,王尽美他们都是以昌邑背绸包的伙计为掩护,穿越层层关卡,顺利到达满洲里,而后进入苏联的。

时光的影像里,王尽美年轻而忙碌的身影在奔走着。护送尼克尔斯基返苏,这次重要护送,据山东《昌邑织造》记载,王尽美找到当地进步人士王相千策划护送计划,请托王相千组织昌邑柳疃背绸包的一群伙计,连番接力护送。

清中期,柳疃丝绸就已闻名于世。经营丝绸的贸易之路四通八达。柳丝绸“下南洋”(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的商号,买卖做得山高云接、盆满钵满;柳疃丝绸“下北洋”(俄罗斯、蒙古、朝鲜等)的商号也做得风生水起、金银满仓。背绸包的商人在世界各地赚下大把金银,往家乡寄,只写中国柳疃就可以。柳疃街的银号,遍布全国各地。柳疃丝绸的诸多商号,财大气粗,官道黑道白道,路路畅通。这条丝绸贸易之路,为王尽美等革命者与国内的各方联系,大开了方便之门,也为他们打开了北上苏联的秘密通道。

这是1921年的秋天,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柳林风荷。江南美景,留不住革命者匆匆的脚步。一个烟雨迷蒙的黄昏,风华正茂的王尽美头戴礼帽,一身灰色长袍的商人装束,带领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悄然离开上海。中共一大,令代表们激情澎湃,王尽美心里燃烧着熊熊的一团火。13位才华横溢的革命者,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各自慷慨激昂的发言还在王尽美耳边回响。众多革命者敏锐的思想,让他大开视野,豁然解开“囚禁思想的锁链,感觉自由而畅快”。

王尽美身边这个有着亮额头、高鼻梁、一双忧郁大眼睛的尼克尔斯基,神态安详,有着与他年龄不相配的沉稳。同是年轻人,王尽美眼神清澈,周身充满激情。虽然一静一动性格各异,但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热望,都已融入共产国际的革命洪流之中。在共产主义的波澜之中,身为领潮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们,却无形中已进入了中国革命史的浓墨重彩之中。

王尽美负责护送,他们公开的身份是经营柳疃丝绸的商人。一行随从的人,是王相千早已安排好的背柳疃绸包的伙计们,个个机警、聪慧,身手不凡。有打前站的,有殿后的,他们的吃、住、用、行、安全,都被安排得悄无声息且滴水不漏。

王尽美、尼克尔斯基一行行走在崇山峻岭之中,两侧逼仄的山崖把人围在其中。仰望,大树、藤蔓、杂草、苔藓,团团绿色直奔云端,山石仿佛扑面而来,逼人时刻警觉。错杂的石阶,经千年踩踏,形状已不周正。仰头看天,低头走路。人生的道路、国家的道路、人类发展的道路,曲曲弯弯,有几多能预知困境的人,能在茫茫旅途中,找到休整的支点和落脚点?命运的机缘里,许多隐喻和象征会与行路人遭遇。王尽美知道,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形态,美如满月,渺小的个人与历史的深邃,坚强的信念与肉身的微茫,时刻提醒他,在历史的来去浮沉中,要站稳脚跟,要殚思竭虑地去奋斗、去探索。

临石壁,面深涧,短暂休憩。王尽美一行卸下富有色彩的丝绸包袱,喝口水,吃点干粮。王尽美的思考仿佛停留在世纪的风云雾霭之中。深深的思考,蕴聚的思想光芒,王尽美在思绪中回看和展望着漫漫的人类发展进程。

王尽美说:“共产主义社会的光芒,正可照亮你心中的黑暗,用暴力推翻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最终国家消亡。”

尼克尔斯基说:“不但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有迂回反复;资本累积的自由王国,也同样如此。今天暴富,后天一贫如洗,消灭阶级,消灭对立,提倡社会和谐;对,是‘社会和谐’,这在《共产党宣言》中早有论述。”百年悠忽过去,一切为了人民、人民至上的思想和心灵的初心之路,坚韧而悠长……

1922年1月,王尽美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和部分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苏联各地进行了个月的学习与考察,亲身体验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火热生活,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从苏联回国后,他积极贯彻大会精神,广泛宣传苏维埃俄国,努力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6月,组织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并担任主任。

这时期,他曾返乡到西乡辉沟子村,探望外祖母,并向当地青年讲述赴苏俄的见闻。他在谈话中说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走俄国的道路,才能推翻剥削制度,建立起美好的社会。

还有一次,王尽美到西乡东云门村拜访启蒙老师张玉生先生,讲述了自己在苏俄的经历,展望了中国的发展前途,令在场的人很受启发。随后,张玉生先生也不遗余力地在家乡一带传播苏俄社会主义的一些情况,唤起进步青年更高的思想觉醒。

然而,有关尼克尔斯基的后来在中国的被追寻桥段,却曲折中最后充满惊喜!

历史的回放中,尼克尔斯基的身影此后一直显得一片茫茫,甚至没有搜集到一张他的照片。

1921年6月,一位俄国人风尘仆仆地从苏联赶到上海,一个月之后,他匆匆地走进上海望志路106号,和他的另一位战友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重要发言。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他却如同迷雾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熟悉党史的人都知道:中共一大,共有15个参加者,国内出席者13人,还有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

然而在2007年之前,这15人中,14人的履历、照片和生平故事,都一清二楚,唯有尼克尔斯基,他的经历是个谜,他的模样更是个谜。在一大会址的展厅里,关于尼克尔斯基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句,没有照片,留下一个遗憾的空白。

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什么模样?

这块空白,一直是一大会址纪念馆同志们的“心结”,因此解谜的努力也从未间断。20世纪80年代,馆里曾通过外交途径,致信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请求帮助寻找。这一信息,引起苏联有关方面的注意。俄罗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女研究员卡尔图诺娃,毅然接过这项“解谜”工作。可是,尽管她多方努力,却一直没有重大突破。直到近年,卡尔图诺娃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中央档案馆帮助下,终于揭开了尼氏的传奇经历。

原来,“尼克尔斯基”是军人出身的弗拉基米尔·涅伊曼·阿勃拉莫维奇的化名。1921年6月,他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代表,来到上海,与另一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合。之后参加了中共一大。1938年,他因莫须有的“间谍罪”被捕,很快便被枪决。1956年,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为他平反昭雪。尽管尼克尔斯基的生平渐渐浮出水面,但是,因为找不到照片,他的面貌仍模糊不清。

2007年6月29日,一个闷热的黄梅天,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参观者、远东国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阿列克赛·布亚科夫,要求面见“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领导,他称手头持有尼克尔斯基的照片。馆长闻讯,又惊又喜,一路小跑着来见这位特殊客人……我党党史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照片,这位俄国教授怎么会有?他又是如何找到的呢?

这还得从2006年阿列克赛初到一大会址参观开始说起。当时,同胞尼克尔斯基留下的那片“空白”,给他带来某种震撼,他决定要把尼氏照片找到,送给中国。

回国之后,阿列克赛先后向尼克尔斯基工作过的数个边疆地区的档案馆致函查询,均无所获。强烈的责任心,令他辗转反侧。一段时间里,这位执着的俄国教授,几乎是每天都“泡”在与尼氏可能有关的档案馆里,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一本一本地查找、一页一页地翻阅,可照片还是一无所获。就在绝望之际,阿列克赛曾寄出征询信的鄂木斯克州档案馆传来了喜讯。

档案馆的回函是张光盘,光盘中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尼氏人事档案封面,另一张是带有尼氏本人头像的履历表。此外还有几十页文字资料,尼克尔斯基的本名与化名均有明确记录,其自传中还披露自己去过上海工作。

这一发现,令阿列克赛如获至宝。他兴奋得彻夜难眠,赶紧收拾行囊,奔赴上海……

深谙史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纪念馆馆长在激动之余又浮现一丝担心:阿列克赛提供的,真的是尼克尔斯基吗?会不会因为是孤证,而不被史学界采信呢?

想不到,时隔两个月,“孤证”便不孤了。蒙古国研究共产国际历史的著名学者达西达瓦,也称找到了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可与阿列克赛提供的照片对照判断。经比对,在蒙古学者提供的2张照片中,有一张与阿列克赛提供的完全一样;另一张是新发现的,是尼克尔斯基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姿——这离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时间更近。

这个历史的悬念,终于解开了!那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迷雾被轻轻拨开,那个让人叹息的醒目的空白从此不复存在。如今,一大会址纪念馆把尼克尔斯基的照片悬挂在第15块空白处。至此,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更加完整了。而这位曾经由王尽美同志护送回莫斯科、化名为“尼克尔斯基”的共产国际的代表,以深邃的目光、和蔼的微笑,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党史资料》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诸城党史资料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3.《昌邑党史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

4.《潍水之光》,齐鲁书社。

5.《昌邑织造》,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堃,中共党员,归国硕士,任职于山东省出国人员培训中心。著述约20万字,发表评论、散文、诗歌多篇,获泰山杯全国征文奖。作品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等出版。

Memorial 918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 堃(山东省出国人员培训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