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杜礼茂 ‖ 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藏族人民革命政权
格勒得沙共和国
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藏族人民革命政权
杜礼茂
【摘要】
长征途中,红军跨越从南到北十几个省,经过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党中央鼓励各族人民实现独立自治和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红四方面军在金川嘉绒藏族聚居区发动群众,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为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格勒得沙系嘉绒藏语音译,意为藏族人民。格勒,嘉绒藏族自称,得沙意为民众、百姓。因此,格勒得沙共和国在当时又称“格勒共和国”或“番人共和国”,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经阿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红军帮助下建立的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人民革命政权。本文旨在研究红军长征建立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藏族人民革命政权的史实,探讨其政权特点、革命功绩、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关键词】
中国革命史;藏族人民;革命政权;研究
1935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瓦窑堡会议)上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哪里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壮丽的画卷,一部英雄的史诗,堪称“艰苦卓绝,人间奇迹”。
80多年前,几支革命队伍先后历经生死考验,踏遍千山万水来到阿坝州,爬雪山过草地,将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播撒。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实践,纷纷得到当地民众支持和拥护。1935年11月18日,红四方面军大胆尝试性建立了格勒得沙共和国,开创性地第一次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格勒得沙共和国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人民革命政权,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也是党在民族地区成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政权。
一、红军长征建立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藏族人民革命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的史实
“大河之滨,盛产黄金”,金川史称“促浸”(注:藏名“促浸”或“齐浸”均系音译,意为大河之滨。亦称“然旦”,以其古代部落首领房名得名),意为高山河谷农耕地带。境内有大金川河,因沿河诸山盛产黄金而得名。金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面积5550平方公里。清代乾隆皇帝自诩的“十大武功”,两次出兵金川居其二,遂使金川驰名国内外。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第二次金川之战结束,实行改土归流,清廷于此设阿尔古总兵一员,派重兵镇守。大量移民来金川戍垦,出现藏、回、汉等民族的交汇与融合,金川地区封闭的局面被打开。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置绥靖屯和崇化屯,1953年更名大金县,1960年改为金川县,全县有藏、羌、回、汉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5%,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山区,革命老区。
大金川梨花河谷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5年6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翻越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进入阿坝。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懋功达维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总兵力达10万余人,开始了艰苦卓绝、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九军团3000余人沿崇德沟而上,翻越海拔4558米的空卡山梁子,抵达县境卡撒沟。
6月26日,占领崇化(今金川县安宁乡),并建立了崇化县苏维埃政府。7月,这支部队沿大金川北上。
金川县安宁乡(图片来自网络)
1935年9月中旬,张国焘在阿坝格尔登寺召开“川康省委扩大会议”,不顾朱德、刘伯承等的反对,决定率部南下。
10月初,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集聚于卓克基、松岗、脚木脚、党坝一带。
10月7日,张国焘在脚木脚以“中革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绥崇丹懋战役计划》。《计划》提出:“我军主力采取秘密迅雷的手段,分由观音桥及党坝沿大金川两岸夹河并进,配合夺取绥靖、崇化,赓即分取丹巴、懋功,以作南下出天全、芦山、邛崃、大邑的策源地”。部队分编为左右纵队和左侧支队,右纵队由九军二十五师、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和五军共八个团组成,王树声任司令员,詹才芳任政委,任务为经观音桥、周山,攻占绥靖、丹巴;左纵队由四军、三十军、九军二十七师、三十二军共十六个团,由总部指挥,任务为由党坝沿大金川河东岸与右纵队相呼应。左侧支队由九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和三十三军共四个团,罗南辉任司令员,张广才任政委,控制梦笔山、鹧鸪山及马塘,主力驻卓克基、马尔康,以备策应。
10月8日,右纵队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在观音桥麦斯卡强渡时受余松琳一部及千余地方武装的堵击,未能成功。9日夜,七十四团选择观音桥上游半公里处乘木筏偷渡,因对岸是悬崖峭壁,敌疏于防守,经麦斯卡强渡,重兵东调,红军偷渡一举成功,敌溃逃深山。此时,红军总部作了调整部署,令左纵队之四军西渡大金川,沿西岸袭取绥靖、丹巴;三十军由大金川河东岸进占崇化,转攻懋功;七十二师向两河口、达维推进。党坝对岸有余松琳两个营、绥靖游击司令杜铁樵反动武装数百人及部分寨兵计二千人防守。红四军隐蔽于党坝茂密的山林之中,造小船7只,木筏若干,于10月9日晚在距党坝1.5公里的大金川河上游将扎有草人、挂有马灯的木筏推入河中,咬住敌人主要火力,红四军大部乘隙在麻壤乘船偷渡,夺取西岸阵地。敌见上当,且红军来势凶猛,便落荒而逃。
金川县空卡山(图片来自网络)
红四军大获全胜后,继续向南推进,于12日夜间进占绥靖县城。在此稍事整休后,红五军、妇女独立团、后方机关、红军医院等驻留绥靖,开展地方工作。其余部队经巴底、巴旺,向丹巴方向猛进。
红四军西渡大金川的同时,红三十军沿大金川河东岸向南进攻,10月10日,采用迂回战术,在得胜梯附近歼敌300余名,11日在噶尔丹斯经过四次进攻,击溃敌一个团,占领噶尔丹斯。12日夜,在梅花山全歼守敌一个连,13日在黄草坪遭受敌张行团及地方反动武装的阻击,激战一天一夜,迂回部队到达后,红三十军加强火力攻击,敌军大部向南逃跑。这次战斗歼敌二百余,俘获百余,缴获近五百支枪。
10月14日,红三十军占领仅有十余名老弱病残者在家的空旷县城崇化县。红四军于10月16日进占丹巴,红三十军于10月20日晚占领懋功。至此,从10月8日至22日,历时15天的绥崇丹懋战役结束。
绥崇丹懋战役的主战场主要是在大小金川地区,这里地形十分复杂,到处是深山绝壁和峡谷急流,易守难攻。但是各部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迅速果敢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采取夜摸、奇袭和小部队大胆迂回穿插的战术,夺占险隘,抢占要津,强渡急流。在红军疾风暴雨般的攻势面前,敌人常常弃阵而逃,不敢据险顽抗。广大指战员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革命军队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1935年10月,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在绥靖恢复成立,主席邵式平,副主席熊国炳、刘伯承、马显文(回族))、兰卡(藏族)。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下辖格勒得沙共和国(金川流域,1935年11月建立)和波巴依得瓦(康北地区,1936年5月建立,习称波巴政府)两个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设有财政经济部、内务部、军事部、土地部、粮食部、劳动部、裁判部、教育部、少数民族部、保卫局、条例起草委员会和回民委员会。
1935年11月18日,红军在绥靖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这次大会有党、政、军、民数千人参加,还有来自崇化、丹巴、绰斯甲、党坝、卓克基、懋功等地的各族人民代表出席。会上宣告成立格勒得沙共和国,并演唱《格勒得沙共和国国歌》。格勒得沙共和国确定以嘉绒语为国语(“格勒得沙”系嘉绒语的音译,“格勒”是嘉绒语地区藏民的自称,“得沙”即民众、百姓的意思。“格勒得沙共和国”当时译为“番人共和国”,又简称“格勒共和国”或“得沙共和国”,“格勒得沙共和国”即是藏族人民自下而上的民主政府),制定了《格勒得沙共和国国歌》,将1935年确定为格勒得沙共和国元年,选举产生中央政府领导人,主席克基、副主席杨海山、孟兴发(均为嘉绒藏族)。格勒得沙共和国下辖财政、内务、粮食、妇女、少共等部,其中内务部部长阿木参,妇女部长李富德。另外,中央政府还设有革命法庭,革命军团总部。
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共大金省委领导下,根据西北联邦政府的指示和各项政策,领导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开展反对封建剥削制度、推翻国民党军阀统治、实行民族自决、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格勒得沙共和国未建立前称苏维埃政府,格勒得沙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撤销了苏维埃的称谓,但群众仍然习惯称县、区、乡政府为苏维埃政府。格勒得沙共和国下设绥靖、崇化、绰斯甲、懋功、抚边、丹巴、阿坝、卓克基、金汤、阿坝特区10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各县下设区乡苏维埃政府。格勒得沙政府辖地包括大小金川十八土司区域,东至松、茂、汶,西至雅砻江,南达木坪、康定,北至阿坝、毛尔盖。所建根据地以绰斯甲、党坝、绥靖、崇化、丹巴、卓克基、懋功、抚边为主,基层政权为县、区、乡、村四级,其主要负责人由选举产生或上级委派。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组织大批工作队下乡调查土地占有情况,登记和没收地主、官僚的土地财产,分给缺地和无地的农民耕种。此外,格勒得沙共和国还开办国家商店、药店、土盐店、制币厂、服装鞋袜厂等。
1935年11月,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组建了格勒得沙革命军,总部设于绥靖,除了有一个400多人的直属警卫营外,总部还指挥各县格勒得沙革命政府建立一个营的队伍。格勒得沙革命军在接受中共金川省委、金川军区、西北联邦政府领导和指挥的同时,还接受格勒得沙中央政府领导。
格勒得沙革命军辖金川独立师一师(即金川独立师)和二师(即丹巴独立师)、格勒得沙革命军、绥靖回民独立连、番民独立骑兵连、金汤独立营、番民人民自卫军第一路军、格勒得沙青年队。其中金川独立师辖2个团,最多时兵力逾千人。
格勒得沙革命军总司令部配备直属警备营,革命军总兵力超过二千,总司令卡格尔·江根(藏族)。回民独立连由回族青年组成,兵力最多时达百人,在照壁山与地方民团战斗中,受到国民党军队、地方武装和土司寨兵的联合包抄,连长马善全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成功突围。
1936年7月,格勒得沙革命军所属部队整编为番民自卫军。红军北上时,金川省军区所属军队全部编入右纵。
1935年12月,格勒得沙政府组织藏族中“觉悟最先进、斗争最坚决”“能为格勒得沙革命党的纲领坚决奋斗,不顾牺牲一切的分子”组成格勒得沙革命党,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为实现民族解放,实施民族自治而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革命党。格勒得沙革命党是国际共运史上唯一的藏族人民革命的先驱,它以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阶级,争取藏族人民的独立、解放为奋斗目标。制定了格勒得沙革命党《党章》,提出了没收军阀、地主阶级的财产分给广大贫困老百姓,取消苛捐杂税,施行统一累进税,信教自由,男女平等。成立格勒得沙革命军保卫格勒得沙政权,发展格勒文化,办格勒学堂,各民族一律平等十二大主张。《党章》确定格勒得沙革命党的组织系统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党部――省党部――县党部――支党部――分支部。中央党部(部长净多.孟特尔)设秘书处、党部顾问(顾问蒲孟德)、组织部(部长罗海青)、宣传部(部长沙纳)、政权委员会、军事委员会、青年部(部长天宝)、工会委员会、妇女部(部长杨秀英)等。《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不徇情,不徇私。党的组织处分,从警告直至永远开除党籍。格勒得沙革命党党章实际上已成为格勒得沙共和国团结藏民和其他民族的纲领,对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对红军武装力量的保存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1936年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陕甘,格勒得沙共和国革命根据地境内的机关和革命武装随主力红军撤出,参加长征北上,格勒得沙共和国的历史宣告结束。此后十多年,金川各族人民一直坚持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彻底解放。
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马尔帮乡关碉(图片来自网络)
二、格勒得沙共和国的政权特点
(一)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格勒得沙中央革命政府注重培养和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吸收各族人民的优秀子弟参加红军、游击队、儿童团和担任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在各级苏维埃政府中,都有当地少数民族子弟担任领导职务。格勒得沙中央革命政府主席克基是藏族,格勒得沙革命军总司令布汝卡尔格·江根是河东屯守备胥仲臣家的娃子,西北联邦政府副主席马显文是当地回族子弟,回民独立连连长马善全也是沙耳的回族。
格勒得沙革命党是国际共运史上唯一的藏族人民革命的先驱,它以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阶级,争取藏族人民的独立、解放为奋斗目标。同时还建立了格勒得沙革命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喇嘛教改进会、番民联合会、回民支队和格勒得沙姊妹团。这些组织在争取群众、保卫苏维埃政权、促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补充红军武装力量、筹集粮食医药、护理安置红军伤病员等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
(二)各级苏维埃政权制度建设完善,职能发挥充分。一切为了配合红军,支持红军。县、区、乡各级政权充分行使其权力,开展政权所必须进行的各项重要工作,如建立健全政治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民主改革,开展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建设。
格勒得沙共和国积极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提出“帮助回番民众谋解放、找生路!”“取消国民党军阀、汉官一切捐税租课!”“分汉官和发财人的土地、牲畜、茶叶、布匹给番人!”的口号。并宣布“土地归贫苦农民”“由广大群众发动斗争来分配土地”。这些口号很快得到藏、回、汉各族人民热烈拥护,土地革命的群众运动便在革命根据地迅速开展起来。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大批工作组下乡调查土地占有情况,登记和没收地主、官僚的土地财产,分给缺地和无地的农民耕种。革命政府开办国家商店、药店、土盐店、制币厂、军械厂、服装鞋袜厂等,积极组织人力恢复发展生产,同时打击反动武装的骚扰破坏,稳定社会秩序。粮食生产是关系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重要条件,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高度重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狠抓粮食生产。革命政府发布“加紧生产,供给革命战争”“赶快生产玉麦、黄豆、胡豆以及各类蔬菜”“不荒赤区一寸土地”等口号,动员群众勤生产,多种粮食。为免除反动地方武装对生产的骚扰和破坏,革命政府实行“武装保卫春耕”,派出革命军清剿反动武装,保护农民耕种安全。
(三)苏维埃政权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组成宣传队,尊重民族习俗,严明纪律,不怕山高路远,向躲藏的群众喊话“红军是穷苦大众的队伍”。红军战士还将散失的牛羊关进圈舍,精心喂养,管理好庄稼地,保护好群众的财产。1935年底至1936年初,格勒得沙共和国在绥靖和崇化两县开展土地革命,依据《土地条例》没收地主土地和财产,由土地委员会进行分配,在分得的土地上插上牌子,写明户主的姓名、亩数和四至界线。
三、格勒得沙共和国的革命功绩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在金川依靠少数民族广大群众建立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藏族人民革命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发扬“相信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增强民族团结,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壮大革命队伍,积极筹备物资,为红军养精蓄锐,最终北上,夺取新政权,建立新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尽管红军在金川建立的革命政权存在时间短,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但它所显示的革命功绩和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格勒德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一)让少数民族获得了民族独立,思想解放和人身自由。格勒得沙共和国确定以嘉绒语为国语,制定了《格勒得沙共和国国歌》,将1935年确定为格勒得沙共和国元年。藏族人民革命政权的建立唤起了千百年来受苦受难的贫民百姓,他们组织起来,当家做主,昂首挺胸地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广大藏族人民开始翻身掌权的最初尝试。苦难深重的人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自己团结起来的力量,从而增添了革命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二)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大量物质支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格勒得沙共和国发动金川人民为红军筹粮上千万斤,提供各类牲畜5万多头,使历经艰难困苦的长征红军得到了较好的休整和充裕的物质补充。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也不禁为之惊叹:“在这个地方光是解决红军的粮食问题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金川人民以无私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竭尽全力支援红军积极投身抗日反蒋斗争的业绩,这正是毛泽东一再赞喻的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三)壮大了革命声势,增添了革命力量。金川地区参加主力红军2100多人,参加游击队3000多人,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10000多人,为红军补充了新鲜血液,为长征保存了一支数万人的革命队伍,为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建立革命组织,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格勒得沙共和国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政策,并从本质上认识工农红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不同,这些政策和宣传成为了工农红军能否顺利通过该地区的关键。长征路上,党和红军长期、广泛地与当地少数民族接触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金川是藏、回、汉民族杂居区,大金省委把民族问题作为首要问题,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信教自由,保护寺庙,尊重民族风俗。注重培养和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提倡红军战士学习藏语、跳锅庄,提倡红军干部与少数民族通婚。中共大金省委书记邵式平与苏维埃妇女部长、藏族女战士杨秀英在工作中逐渐相互了解,产生了深厚感情,喜结良缘。宣传部长李中权等五位领导同志与三郎木初等五位藏族姑娘举行了集体婚礼。
格勒得沙共和国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四、格勒得沙共和国的现实作用
(一)弘扬长征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红军长征建立格勒德沙共和国期间,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既是长征精神的核心,也是格勒德沙共和国的根本。红军留驻金川期间,为了发动群众、鼓励群众、引导群众、争取群众,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文告、决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对指示、文告、决议的坚决贯彻执行,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无论军事上,还是生产上,群众都积极参与和支持,金川人民对红军的支援,对长征的胜利贡献是很大的。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更加坚定地搞好民族团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快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千难万险都不怕,革命理想高于天”,广大红军将士面对围追堵截、狂轰滥炸、食不果腹,在绝境中保存住了革命的火种,最后发展壮大,靠的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放眼未来的胸襟气魄既是长征精神的灵魂,也是格勒德沙共和国的宗旨。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我们的队伍才永远打不垮,面对再强大的敌人也是无坚不摧。“强基固本,补钙壮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长征精神同样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实现“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决心,坚定了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
(三)弘扬长征精神,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各民族共同繁荣。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为战略大转移而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以藏族聚居为主的金川县,民族问题成为当时党和红军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红军长征建立格勒德沙共和国期间,积极推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取得少数民族的支持和拥护。各族人民为红军当向导、翻译、传送情报、修路架桥、保护和安置伤员;为红军筹粮、运粮、提供肉类、蔬菜等食品;各族青年积极踊跃参加红军,为红军输送了新生力量。所有这些,使得红军在艰难、险恶的征途中得以生存、发展并继续前进。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新的历史时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谋福于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结语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艰苦卓绝的一页,也是震撼世界的壮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选择金川加入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建立格勒德沙共和国又让金川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受到了红色洗礼,接受了革命教育,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金川人民不仅在红军长征中走上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道路,而且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奔赴前线,为了民族生存义无反顾,浴血奋战,直到打败侵略者,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参考文献】
①张孝忠,《红军长征在金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②《红军长征革命遗址——金川县城关清真寺》,杨宏渊,《中国穆斯林》,2004.
③李全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1.
④红色依旧的金川,左手,《今日中国》(中文版),2005.
⑤《金川县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杜礼茂(中共金川县委党校)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青少年书法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