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当年年少春衫薄——彭云生与中共早期共产党人的交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2 14:40:37 浏览次数: 【字体:

当年年少春衫薄

彭云生与中共早期共产党人的交往

彭举(1887—1966),字云生,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太平乡(现崇平镇)羊叉堰人,近代四川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有“蜀中大儒”之誉。

彭云生早年曾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于1919年,由四川人王光祈、陈愚生、周太玄、曾琦、张尚龄、雷宝菁以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于1918年在北京发起,1919年正式成立。中共不少知名人物都曾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他们中有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陈愚生、恽代英、赵世炎、萧楚女、邓中夏、张闻天等。彭云生因参加少年中国学会,所以与中共部分党员有交往。

彭云生(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在彭云生自撰的年谱以及日记中,提到了陈愚生、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张闻天。彭云生之所以在年谱中提到他们,是因为与他们都有实际交往。

一、与陈愚生的交往

陈愚生,本名陈淯,泸州合江县人,在重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上,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也是重庆早期共产主义者的精神领袖。

陈愚生曾于民国初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留学,与同在政治系就读的李大钊不仅是同学,而且还是朋友。

据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周太玄回忆,少年中国学会的酝酿期从1917年秋即开始。少年中国学会的核心人物是王光祈,其主要发起人王光祈、陈愚生、周太玄、曾琦、张尚龄、雷宝菁等皆是四川人。因陈愚生经济宽裕且热情好客,做得一手好菜,发起人最初聚会、讨论的地点大都定在他在北京的家中。

彭云生与王光祈皆是温江著名学者曾学传的学生,又是志趣相投的朋友。1917年,彭云生到北京,准备留学德国。在王光祈安排下,他住在叙州会馆,补习德文。这期间,在王光祈介绍下,他认识了陈愚生。也在王光祈撮合下,王光祈、陈愚生以及新都的周太玄(中国第一个创办通讯社的人)这些四川人便常一起聚会。他们都是热血青年,对国家民族前途极为关心。当时,彭云生大约还有一个未公开的身份——重庆熊克武部的秘密情报人员。

这段时间,最让彭云生难以忘怀的是陶然亭七夕聚会。

1917年8月24日,时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陈愚生又在家做了一桌好菜,邀请王光祈、周太玄、彭云生等人到他家共度良宵。这一次聚会,让彭云生诗兴大发,写出了组诗《陶然亭七夕游燕感作》。彭云生为这组诗写了一个序。他在序中说:“余旅居京邑,朋俦寥落,索索寡欢。闻陈君愚生自东瀛归,馆于江亭,缅然神往。值太玄、润瑜(王光祈)于七夕,相属过从。暝烟欲积,夕霞未收,寒蝉结响于疏柳,明月流光于绮席。清觞杂管,乐往悲兴。感日月之不常,念二宿之难会,触绪繁言,称引无次。率尔书就,质之友朋。”序不长,但大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味。

彭云生的这组诗收录于《百衲小巢遗诗》中,我也在《彭云生》传记中作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总之,诗写得古朴典雅,得魏晋之韵,赢得满堂喝彩,彭云生也因此赢得大家的尊重,以致彭云生与陈愚生交往时间不长,便都情意绵绵。

《百衲小巢遗诗》(图片来源:史志崇州)

彭云生原拟留学德国,然因在换币过程中误换假钞,致使留学之事作罢。因留学不成,彭云生便在1917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八日)离京返川。临行前,他与王光祈、陈愚生告别。

时值清秋,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彭云生留诗二首,总题为《都门留别》。诗曰:

其一

秋风吹客子,万里作归人。

去去看云气,茫茫愧此身。

逝车无缓辙,落日总伤神。

挥袂独长道,天涯安所亲。

其二

男儿万里悲,归思独踌躇。

野水连天发,山城带月疏。

蜀中烽火暗,客馆夜窗虚。

九日江亭望,西风更忆余。

彭云生的诗一唱三叹,感动了王光祈与陈愚生,他们也都依韵赋诗,以表情深。陈愚生吟诗也两首,总题为《敬步云笙兄留别原韵》,诗曰:

其一

乱离乡音绝,杯酒送行人。

劫火三秋泪,飘蓬万里身。

与君成契阔,对此别伤神。

岂不怀归意,高堂亦有亲。

其二

剧怜相见晚,欲别意踟蹰。

归路关山隘,秋花水国疏。

看云思淡远,对月想清虚。

莫惜投珠玉,音书时启予。

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依依惜别。

此后,天各一方,但依然音讯相通。

1918年6月30日,王光祈、陈愚生、曾琦、周太玄、雷宝菁、张尚龄6人在北京南横街岳云别墅聚会,商议正式发起筹组少年中国学会,这6个人全是四川人。因陈愚生与李大钊是好朋友,而曾琦在日本时也与李大钊相识,所以特地邀请李大钊也列名发起人。其时,李大钊为北京图书馆馆长。

主要由四川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这个组织在20世纪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由于李大钊的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许多人成了共产主义者,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张国焘等。

会上,公推王光祈为筹备处主任兼会计,负责组织筹备处,起草规约章程;周太玄为文牍;李大钊为临时编译处主任。会议确定筹备期为一年。

少年中国学会一进入筹组,王光祈便很快将消息告之彭云生,并邀请其入会。彭云生没有迟疑,迅即申请入会。然后与李劼人等9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1919年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并在陈愚生家举行成立大会。而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经特批,先于北京总会正式成立前的6月15日,即在李劼人主编的《川报》社址大院宣布成立。

此后,少年中国学会发展得轰轰烈烈。

1920年,王光祈、李劼人等到欧洲留学,陈愚生成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少年中国》杂志经理部主任,是少年中国学会北京总会的实际负责人。而彭云生也成为成都分会的实际负责人。为了学会的发展,此段时间,陈愚生与彭云生自然音讯不断。

1921年,陈愚生受川东道尹叶秉诚之邀,出任川东道尹署秘书长,后来又出任教育科长(川东道主管教育之行政长官)。一段时间,少年中国学会的许多成员纷纷奔赴川东,川东教育气象为之一新。彭云生当时在省立第一中学任教,估计也收到了陈愚生的邀请,所以到了重庆。到重庆后,又受重庆联合中学校长熊禹治之聘,于重庆联合中学任教。

陈愚生在川东道教育科长的位置上,大力推动全国著名学者、少年中国学会的精英到重庆或演讲或任教,重庆也成了少年中国学会最为活跃的舞台。又由于陈愚生受李大钊的影响,成了共产主义者,重庆的共产主义宣传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陈愚生于1921年到重庆,不幸的是1923年6月即病逝。这段时间,虽然没有资料佐证,但相信他们过从甚密:既为教育,也为少年中国学会。因为,于少年中国学会方面,陈愚生是北京总会的实际负责人,而彭云生为成都分会的实际负责人;于教育方面,陈愚生为教育科长,而彭云生1922年初,即受重庆二女师校长蒙裁成之邀,出任重庆二女师教务主任,全权负责教学与人事聘任,以平息重庆女二师出现的风波。

陈愚生去世后,彭云生依然留在重庆,任重庆女二师教务主任,直到1926年下半年离渝。

在重庆期间,彭云生除与陈愚生交往外,还与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张闻天有交往。

二、与恽代英的交往

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

彭云生与恽代英之相识,大约是在其任职重庆期间,其缘由因双方皆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

1921年下半年,彭云生任职重庆联合中学。其时,恽代英等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受陈愚生之邀,到重庆联中作讲演,双方大约于此初识。据李良明等编《恽代英年谱》记载:1921年10月23日至10月25日,恽代英分别在重庆联中及川东师范讲演。10月24日,联中教务主任偕学生代表十余人,欲拦截他为训育主任。恽代英婉拒,后到泸州川南师范任教务主任。

恽代英在重庆联中作演讲,与彭云生相识,后虽到了泸州任教,但双方从此有了交往。不仅有交往,且交往还很密切。

根据新发现的《彭举日记》(现为湖北藏书家陈琦收藏)透露的部分信息看,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11日,当时彭云生已任职重庆二女师教务主任,原重庆联中学生胡平治、鲁省吾等人,向彭举言说重庆联中近状。言谈之间,还希望恽代英接办重庆联中复校事。由此可见,这些学生知晓彭云生与恽代英关系很好,大约希望彭云生促成此事。彭云生在其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2日的日记中记载:“代英昨日来校,今日将前代青年社所购风琴一架呈缴警厅,由警厅转借本校。”9月3日的日记中记载:“早餐后同弗陵、楚女、代英过作孚处,因催促南谷学费事……代英午后五钟搭大来喜轮船出门。学校托其在上海代订《时事新报》半年,《学灯》《觉悟》若干册,当交银洋十元。”日记中所载人物“代英”“弗陵”“楚女”“作孚”分别是恽代英、周弗陵、萧楚女、卢作孚。从其称呼看,很亲切,由此可见,彭云生与他们关系亲密。而这些人,皆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从其所记事看,恽代英向彭云生任职且主事的重庆女二师赠送风琴,而重庆女二师又委托恽代英购书,可见彭云生与恽代英之间的关系确实很亲密。

1923年,恽代英因思想激进,为地方当局不容,离开了泸州。后受上海大学教务长邓中夏之邀,任教上海大学。

1924年,彭云生随重庆女二师校长蒙裁成一道离开四川,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各地考察教育,后到南京参加中华教育改进会举办的年会。在南京期间,彭云生还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召开的年会。

这次年会,开会地点是在南京会员谢循初家召开,时间是7月7日,参加代表一代有13人。彭云生与恽代英皆是此次年会的代表,两人因此而再次相见。

此后,天各一方,双方再未见面。

三、与萧楚女的交往

萧楚女(1893—1927),湖北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

萧楚女(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

萧楚女与恽代英都是湖北人,又都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且意气相投,都信仰共产主义。大约因为陈愚生的邀请,1921年,恽代英入川,后担任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后又任校长。1922年,萧楚女入川,先在泸州川南师范学校任教,随后又进入重庆联合中学任国文教员。后重庆联合中学被关闭。1923年,他受彭云生之聘,任重庆女二师国文教员。

萧楚女在重庆女二师,与彭云生交往密切。据《新发现〈彭举日记〉述略》一文的作者杨健介绍,在新发现的《彭举日记》中,有关于萧楚女与彭云生交往的大量记载。惜乎《彭举日记》内容未全部公开,所以交往内容难以知详。据杨健透露,萧楚女任职重庆女二师,与彭云生交往甚密,但也有分歧。因为有分歧,所以产生误会。萧楚女当时既任职重庆女二师,又任职《新蜀报》。他原住在重庆女二师,后来移往《新蜀报》。1923年12月13日,彭举收到了萧楚女的一封来信,信中提请双方消除误会,为青年事业共同奋斗。信曰:

云生先生:

为了人类底缘故,我要求你饶恕我!

我们都是现代的教人者,而且我们都是今日中国底改革者,我们万不可留一点痕迹给青年们做印象!

本来我们俩,因为学派底见解不同,而致分道。原是一个高尚的友谊。然而旁人或不解,辄以为我们之间存下了什么怨恨。本来我们在第二次见面时,并无一毫芥蒂,然而因有过那么一回事,不经过一次披肝掬肝的彼此谅解,似乎总不足以示他人以我们的人格之高尚。喻孝权来信,说“先生与云生先生之怨不解,则不免大有影响于青年”。云生先生,“怨”这个字,在我们之间果然存在么?我相信彭云生决不是因学术上争论而遂积怨的人;而我自己也是这样——我若是因此遂和云生成怨,那么,我就真正不配同云生争,而且玷污云生厚矣!但我实在畏惧“大有影响于青年”这句话,我不能不首先把我底手,形式的递给先生,在我们底精神的友谊之外,再添一层形式的保证,我不问你究竟对我如何,我们在向你宣告说:“我和彭云生先生,应该洗净已往的事迹,使青年们十分了解我们之间,并无一丝一毫对敌的意思。”

已往的事,我自然不能不有些错——然而我底亲爱的协作者,你也错了!我不敢对于你再说什么,但我自己今后将矢定了要改革我底“伪勇”而努力于养成“真勇”!

文通兄来一信,我想也不妨呈给先生一看!我现在早已给信文通、效春,告慰他们——说我们已经在相片的十字架前,热烈的接吻了!

真正的友谊,出于友谊的隔阂中,先生如何看法,我且不问——尽我心之所安,这样地写了而已!不日轮船通行,即使来渝相谈!

我希望此函,及致文通函,能向全校底同事同学公开——但作外足以惹起无谓之嘲的邓、罗两君。

附上喻、蒙两函,请阅信代为保存,来渝时再取——此两函我将留作一种纪念也!

希望你努力加餐饭!

楚女

十九日夜三更

萧楚女的信,于今看来,透出了早期共产党人的襟怀,磊落而坦荡。

四、与邓中夏、张闻天的交往

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工人运动领袖。

邓中夏在北大读书时,在李大钊引导下,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由于他在北京的知名度与威望很高,他应陈愚生之邀,与黄日葵一道,到重庆夏令营讲学会讲学,因此与彭云生相识。后留于重庆联中任教,与彭云生同处一室,关系相当密切。

邓中夏在重庆联中时,推动了重庆女二师的择师运动,致使重庆女二师校长周文钦被罢免。周文钦在20世纪初被誉为“巴蜀名秀才,富于新知识”,一生扑在教育上,且多有建树,并资助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出国留学。在他任职期间,重庆女二师经费不足,学校积弊太重,惹得学生们大为不满。1921年夏,当众多名师汇聚重庆传播新思想时,邓中夏推动女二师的学生以罢课方式改变现状,这就是重庆女二师择师事件。

为平息事态,四川省政府以胡式清接任校长。但学生依然不买账,于是省长刘湘只得承诺,一定为学校委任一名好校长。在经过再三权衡后,德高望重的蒙裁成被任命为重庆女二师校长,女二师择师事件才告平息。

蒙裁成接任校长后,当即致函彭云生,聘他为重庆女二师的教务主任。彭云生接聘后,蒙裁成又委托他全权负责学校老师的聘任工作。

因为彭云生任职重庆女二师,且全权负责教师聘任工作,所以许多少年中国学会的知名成员,成了重庆女二师的教师,这便包括萧楚女、张闻天等共产党人。也有许多成员在女二师作短暂讲学或讲演,这便包括恽代英等共产党人。

邓中夏在重庆的时间并不长,后来他到了上海,筹组上海大学。恽代英离川时,即应他之邀,到上海大学任教。

邓中夏离开重庆后,与彭云生可能就只有书信交往了。

彭云生任职重庆女二师期间,聘请的共产党人中,名气大者除了萧楚女外,就是张闻天了。

张闻天(1900—1976),江苏南汇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遵义会议后,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负责人。

张闻天也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1924年,他从美国回国,先是在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工作,但工作不很顺心。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因康纪鸿而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热情邀他入川,到成都做事。张闻天一得消息,当即辞去中华书局的工作,离开上海。他最初的目的地是成都,但到重庆后,即被重庆的朋友留住。此后,同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又在重庆女二师任教的蒋锡昌,向他讲明重庆女二师的情况,并力劝他到女二师任教。这一劝,张闻天便同意了,于是彭云生代表重庆女二师聘请张闻天为英文教员。

在新发现的《彭举日记》里,有对张闻天的记载。据《彭举日记》透露的内容看,日记于1924年11月21日记有“张闻天今日讲演,大意是说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

今天谈论这三自由,已无新意,然在20世纪20年代的重庆谈论,可谓惊世骇俗,学生们很喜欢。

彭云生在重庆女二师虽任教务主任,但也从事国文教学。因学识渊博,且兢兢业业,他的学生都很尊重他。他有一个学生叫李伯钊(杨尚昆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李伯钊1956年回重庆,还专程前往重庆师专,看望了在此任教的老师彭云生。师生见面,感慨良多,后合影留念。

据程中原《杨尚昆三忆张闻天》一文介绍,杨尚昆回忆:张闻天1924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曾在川东师范和女二师任教。其夫人李伯钊是他的学生。在女二师,张闻天教他们英文课。李伯钊非常敬重张闻天。

从杨尚昆的回忆可以看出,当时张闻天与彭云生同教一个班,因此才有共同的学生李伯钊。因为同教一个班,又同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所以双方一定有相当的交往。

张闻天因为主张自由恋爱,有传言说他为某女生梳头。一时之间,他在女二师待不住,一学期未到,他也就离职了。

以上为彭云生与中共早期领袖的交往实录。虽是实录,然少细节,所以有点空。然因系实录,所以不能凭空而写,故而难窥其交往全貌,这不免有些遗憾。

但要相信,他们因都是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才成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因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所以机缘巧合,他们的人生才有了交接。而这些交接,又基本都是在探寻救国救民的途径,所以,他们的交往也就值得被记录、书写。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