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我在抗大总校校址前南峪村感悟抗大精神‖李迎选 刘小燕

作者:李迎选 刘小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22 15:03:41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在抗大总校校址前南峪村

感悟抗大精神

李迎选 刘小燕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时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

虽然,我没去过向往已久的圣地延安,身处太行山中的前南峪村,我对延安精神的重要来源之一抗大精神也有着自己的感悟。

我叫刘小燕,是土生土长的河北邢台信都区浆水镇人。2004年,我嫁入前南峪村。初进婆家,婆婆就给我这个新媳妇讲:“当年,抗大校部就在前南峪,校首长滕代远、何长工住在我家后边的四合院里”。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6年6月1日建校于陕北瓦窑堡,1937年1月跟随党中央机关迁址延安,1939年7月抗大总校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40年11月转移到邢台西部太行山区。抗大总校在前南峪和周边村落驻扎两年零三个月,在浆水川的河滩上摆开训练场,在太行山的石屋前设立课堂,在硝烟不断的环境中艰苦办学,进行正规化建设,抗击日伪军“扫荡”“蚕食”,开展大生产运动,保卫和建设太行根据地。抗大总校第5期、第6期学员先后从这里毕业走上战场,第8期学员在这里学习一段时间后返回陕甘宁边区。

抗大纪念碑

在前南峪,我听到过许多口口相传的抗大故事:抗大师生和驻地群众一起欢庆建校5周年;副校长何长工和爱人尹清平收养并精心照料村里两岁男童郭明祥;学员项世忠夫妇奔赴山东部队前,把不满周岁的女儿寄养在村民郭明义家中,项世忠牺牲后,烈士遗孤由郭家抚养长大;校部民运股派出女干部王明芝到浆水抗日高小当教员,李炬到邢西县抗日政府任指导员;卫生所医生助理董杰天为群众看病送药;民运干事刘运屏为保护群众转移而壮烈牺牲。

抗大总校在前南峪及周边地区,边战斗边学习,与驻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也为太行老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前南峪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南峪人民在村党组织和书记郭成志带领下,发扬抗大精神,自力更生、战天斗地,使一穷二白的小山村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杆。郭成志书记连续四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80年初,郭成志书记和邢台县老领导到北京拜访抗大老校长何长工。何老深情地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我们抗大全体人员吃的是浆水川的粮,喝的是浆水川的水,是浆水川和太行山的广大人民把我们养育壮大的,你们一定要发扬抗大精神,把老区建设好。何老嘱咐郭书记要为抗大建一个馆,立一座碑,写一本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

1985年,郭成志书记带领村民在前南峪村文化活动中心建了一个20平方米的“村级”抗大纪念馆,村民们纷纷捐献出抗大师生留下的学习、生活用品和隐藏在山洞里的70多本图书、教材。1986年6月1日,抗大建校50周年之际,在前南峪的村口竖起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曾在延安抗大学习、工作过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题写碑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碑”,副校长何长工撰写碑文。1989年4月,《抗大在浆水》一书面世。1999年,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一座2880平方米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在前南峪生态旅游区入口处依山傍水而建,与村史馆连为一体。2014年,抗大陈列馆进行改陈扩建后达到4086平方米。

在前南峪村,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抗大总校的存在,感受到前南峪人民在抗大精神激励下走出了一条由荒变绿、由绿变美、由美变富的太行山道路,而抗大陈列馆也为前南峪这颗“太行明珠”增添了一抹“抗大红”。

“抗大号”大篷车党史宣讲大篷车走进抗大总校校部旧址前南峪村

2008年7月,抗大陈列馆公开招聘讲解员。我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我又是抗大旧址村的村民,对抗大的故事有些了解,对抗大的精神深深敬仰,因此我积极报名应聘。也许就因为这几点优势,我成功进入抗大陈列馆,成为了一名讲解员。

在陈列馆里,面对着抗大前辈留下的资料和文物,我更直接地学习抗大历史,更深入地感悟抗大精神。我的家就在抗大校部旧址村,每天上班班下,家里家外,想的、做的都是与抗大有关的事。

2010年夏天,我嫁到前南峪村已有6年,进入抗大陈列馆工作也有两年了。我通过学习、讲解和传播抗大精神,真切地感悟到:抗大前辈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我向往能和他们一样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投身党领导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或许是看出了我的心思,一天,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找我谈话,问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是否愿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随后,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考察,前南峪村党委把我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教育。

2014年7月15日,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全村年龄最小的女党员。我对自己说:这既是荣誉,更是鞭策,鞭策我在弘扬抗大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道路上做得更多更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些年来,我工作的抗大陈列馆相继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三八先进集体”等18项国家级荣誉。我家所在的前南峪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70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中国北方山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和抗大陈列馆的同事们,组建“抗大号大篷车”党史宣讲团,走进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田间地头,开展“百场宣讲向党的百年献礼”活动,宣讲131余场,受众达35万人。“抗大号大篷车”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党史宣讲品牌。

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在前南峪村及周边地区坚持敌后办学,同时指导着遍布八路军、新四军的各分校工作,经历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创造了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

1943年,毛泽东主席为从太行山回到陕北不久的抗大题词“站在最前线”,对抗大总校挺进敌后办学作了精辟总结,对抗大精神的内核作了深刻揭示,这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党的二十大修改后的党章指出:全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伟大的建党精神、延安精神、抗大精神、太行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传承给我们的红色基因。

今天,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就要继承和发扬包括抗大敌后办学在内的斗争精神。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一名前南峪村民,一名抗大陈列馆讲解员,一名被抗大老学员亲切称呼的“浆水的女儿”,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更应当坚守好自己的岗位,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传承好抗大精神,让革命熔炉的火焰代代相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迎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历史顾问)

刘小燕(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讲解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