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红色电波承载红色故事——广播故事《雪山魂》听后记‖杨一父

作者:杨一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28 17:55:49 浏览次数: 【字体:

红色电波承载红色故事

——广播故事《雪山魂》听后记

杨一父

老红军冯元庭的故事,经过整理问世后,以多种形式在雅安、四川乃至全国传颂。有报告文学《从雪山上走过》发表于《人民日报》;有电影剧本《雪山魂》正在筹拍;有红色精品党课《老红军冯元庭与夹金山的不解情缘》在四川省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的课堂上呈现。如今,又有8集广播故事《雪山魂》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方志四川”喜马拉雅官方电台、四川省情网、成都广播电视台FM88.2故事广播等平台播出。这要归功于红三代、冯元庭嫡孙、退休干部冯锡友,归功于剧作家杨密,归功于青年作家杨青等。

听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会同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广播故事《雪山魂》(2022年11月30日,该节目获评四川省“2022年广播电视优秀主题作品”),我再次被深深打动。

广播故事带给人的听觉感受和文字的带入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广播剧,记忆犹新的是《夜幕下的哈尔滨》,主播精湛播音和讲述技巧,背景音乐和音效都非常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电波通过耳膜直击脑海,脑海里便呈现出电影一般的画面。今天听《雪山魂》,再次有了这种久违的感觉。这是作品带给受众听觉的冲击——充满磁性的播音,讲述者饱满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背景音乐的起伏跌宕,各种音效的渲染,在让人感到震撼的同时,享受到了广播剧带来的美感和快感。假如受众心情闲适,又不想让眼睛疲劳,无论是乘车,还是品茗,可戴上耳机聆听一个红色的故事,钩沉一段革命历史;也可以在夜深人静时,调低音量,随着电波慢慢走近一个老红军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随着听觉冲击,我们的情感也随之波澜起伏——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沉婉转,时而忧伤时而激愤,时而又肃然起敬,时而又瞑目长思。这是故事本身带给受众的情感冲击。苍溪的一个年轻石匠,在为红军刻宣传标语时萌生了革命理想,种子埋在心中,植入血液,长成生命,这就成了冯元庭老红军的一生。一生二次翻越夹金山的红军有,而且多,但二过夹金山后又回到夹金山,把革命的一生献给了夹金山,这在中国长征史上,革命史上也是鲜见的,甚至是唯一的。参加长征,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小战斗上百次,有幸活命下来的老红军冯元庭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安排?没有更好的岗位?显然不是,冯元庭当年也该有多种选择,可是最终他选择了再来夹金山。老红军不仅在这里带领宝兴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把一生献给了夹金山,最后,还与夹金山融为一体,和他翻越雪山时牺牲的战友一起,成为夹金山的一杯土,一棵树,一朵山花,一缕阳光......只此深厚情感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波,让受众从心底里感动,灵魂里倾覆。且不说作者在整个故事中众多的细节描写,无数情景再现,深情的述说,无数次打动听众;且不说冯元庭一家三兄弟参加红军,苍溪老家的亲人后来受到的困难;且不说冯元庭的战友、同事在夹金山的英勇故事......这一波又一波的情感冲击,让整个故事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乐观主义色彩,让故事主人公用平凡质朴诠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誓言,让一段段革命的足迹烙印在这片英雄的大地上,让那一种高尚的情感和精神融入到山川河流,融入到人们的血液。

我们今天给孩子们讲这样的故事,他们是难以理解的,他们甚至不敢相信——当年真有那样苦?世上真有这样的人?这正是我们要通过无数类似冯元庭的故事来赓续血脉、教育后人的目的所在。文学的力量就是通过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故事的铺成来感动人,塑造人,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化作用。这点,杨密老师是做到了的。

显然,冯元庭只是无数革命先烈、无数老革命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中国革命史不正是无数普通的他们写就的吗?新中国的建设不正是他们历经艰难困苦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吗?所以,受众在感受听觉冲击和情感冲击的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冲击。“牢记初心,方得始终”。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革命者的初心和始终。从老红军冯元庭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定的信仰,一个老战士对祖国深厚的情感,一个老党员对党、对事业、对人民无限的忠诚。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无数的共产党人已经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跟着你,民族有希望,跟着你,人民有信仰,跟着你,中国有力量。当这种信仰的冲击波冲击我们心中信念的时候,我们是否不断地问过自己——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信仰是否坚定?当国家遇到困难,人民遭遇灾难,我们的信仰是否动摇过?我想,这是大家都需要以《雪山魂》审视内心,追问灵魂的问题。

9月30日是国家公祭日,从北京到每一个地方,都在举行公祭活动,又听说《雪山魂》的电影不久即将开拍。我内心激动不已。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时刻,期待《红军魂》早日搬上银幕,让冯元庭老红军的故事启迪更多的人。

补 记

我是从老领导冯锡友处听说冯元庭的故事的。我和冯锡友有个共同点——都是红三代。2015年,天全红军纪念馆布展时,作为市局领导的冯锡友向我讲述了他爷爷冯元庭的故事。冯老红军也曾在天全工作,也属天全老红军序列,策展人把我三爷杨国平老红军和冯元庭老红军的照片、简介并排挂在了展柜里。一次,冯锡友到天全检查工作,我俩还在两位老红军的照片前合影。我们的身体里都流动着红色的基因,都在勤勉地为地方文化事业努力工作。我也曾多次想到把老红军杨国平的故事整理,可因各种原因,至今只写了《爷爷是个老红军》《北方北方》《路标》等一些关于三爷的散文。其中散文《爷爷是个老红军》参加全省民政系统征文,还得了一等奖。

老领导冯锡友找到我说,有单位邀请他讲课,他想讲讲他的爷爷,要我帮忙整理。因当时手里仅有不足千字的资料,我无从下手,以微党课的形式简单地写了一个。资料太少,人物立不起来。于是,整理爷爷的资料成了退休干部冯锡友每天的工作。这一整理,真还有不少,老照片、老笔记、老故事、老记忆......纷纷向冯锡友集结。长征的爷爷,革命的爷爷、战斗的爷爷、父亲给他讲的爷爷、他童年青年时见过的爷爷、苍溪老家老人记忆中的爷爷、宝兴群众眼中心中的爷爷......无数的“爷爷”在冯锡友的脑海里电影一样反复播放。

这下有了!剧作家杨密听了冯元庭老红军的故事,热血澎湃,一部电影剧本《雪山魂》诞生了;青年作家杨青听了故事,报告文学《从雪山走过》诞生了;杨密老师意犹未尽,又改写了8集广播故事《雪山魂》。红色电波承载着红色的《雪山魂》在空中传颂。

在老领导冯锡友和文友杨密、杨青先生面前,我羞愧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杨一父(文化部门干部,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四川文学》《诗歌月刊》《当代人》《青年作家》等期刊。出版有散文集《杨家坪记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