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 作者:韩 伟《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0日 12版) 【心直口快】 在中国的“乡治”传统中,乡规民约占据重要的地位。北宋时就有蓝田《吕氏乡约》,重道德教化,后经大儒朱熹编考增损,为此后历代沿袭。明代时,出现了乡约讲读制度,不只讲枯...
  • 作者:杨琳《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9日 10版) 图一 图二 杨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语委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著作主要有《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
  • 作者:董芬芬《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9日 11版) 清胤礼点定《春秋左传》 资料图片 图一 图二 《春秋》原为上古史书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而史书被称为《乘》《梼杌》,则见于...
  • 作者:龚艳青《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9日 11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
  • 作者:蔡曙山《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9日 12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语言论坛】 编者按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识。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无处不在,我们习以为常,但对于语言究竟何时诞生,应该如...
  •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5日 12 版)  图为宋镇豪在书房工作。 本报记者 张 贺摄 核心阅读 与甲骨文结缘半个多世纪,宋镇豪大多数时候枯坐冷板凳,却乐在其中。一字字释读、一代代钻研,如今,国家重视、材料丰富、技术先进……甲骨...
  •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4日 05 版) 近日,甲骨文这一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系统性文字,引来广泛关注。中国文字博物馆启动第二批征集,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中国国家博物馆也举办甲骨...
  •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4日 12 版) 从上至下分别为: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般无咎全甲刻辞、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核心阅读 120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沉睡多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视野。120年后的今天,甲骨文的价...
  • 作者:本报记者 柴如瑾《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4日 04版)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在甲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备受...
  • 作者:张小敏《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4日 13版) 细井徇撰绘《诗经名物图解·匏》 资料图片 编者按 《诗经》是中国文化元典之一,同时也是自汉以来形成的汉文化圈内东亚诸国的文化经典。日本自古以来,慕华成风,以通汉文为尚,故其著作...
首页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尾页 共1210条信息/共121页 转到第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