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老屋的记忆‖洪林

作者:洪 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03 16:53:20 浏览次数: 【字体:

老屋的记忆

洪 林

除夕没有雨,初一不敢晴。不管晴与不晴,家兄都按惯例,正月初一大清早就把幺弟和我组织起,迎着壬寅虎岁的第一场微风细雨,回老家祭祀祖父母,顺道再回老屋,看看生养我们的地方。

老屋第二代四姊妹在老屋前留影

记忆中,老屋走过了好几十年风风雨雨,只是,不知道是50年、60年,还是70年。如今,父母已离开我们近10年了,我们再也没有回老屋生活,每年春节回家,堂屋张贴的那张“福”字,依稀还有当年欢聚一堂的影子。

老屋第二代四姊妹在老屋留影

老屋一开始只有3间,农村典型的土坯青瓦,父母带着我们六姊妹生活在那里。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除了门楣那堵土墙保留下来外,其余都砌成了砖墙,老屋的房间也隔成了2个小间,主要是我们三兄弟住。老屋正面增加了2间耳房,右边是母亲和几个姐姐的房间,左边成了厨房。

老屋第三代三姊妹在老屋留影

老屋的位置很敞亮,端一张小板凳,坐在门口就能望见坡下堰塘边的那片橘子林。母亲把缝纫机搬到门口,纳鞋底,缝鞋面,为乡里乡亲做一双双漂亮的布鞋,贴补家用。幺弟和我就在老屋墙根、门前、树下,刨地牛、逗蚂蚁、打纸板、滚铁环,乐在其中。

作者四哥一家人在老屋留影

那时候,乡镇大力发展小酒坊。不知哪里来的老板,竟莫名其妙选中了老屋门前不足20米的位置,要建厂房。为此,要强的母亲多次到乡上反映,说是建了厂房,就遮挡了老屋,那种做法不合情理。然而,小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乡上的经办人员一拖再拖,最后还是人为地把老屋变成了一个不像样子的四合院。

作者一家人在老屋留影

回到老家,透过车窗,远远地就看见两棵高大的香樟树,那是母亲种下的。记忆中,母亲会在树下种丝瓜、狗儿豆、南瓜、瓢儿白等蔬菜。那时,祖母和父亲是居民户口,每个月都有国家供应的一角三分八的口粮。母亲和我们六姊妹是农村户口,除了每年春耕秋收的粮食,一家老小要吃的菜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尤其是身在农村住在街上的我们,更是如此。而母亲种下的这些蔬菜,正好解决了我们吃菜的问题。那时,香樟树很小,我们也很小。如今,最大的那棵香樟树我一个人已环抱不下了。

作者 幺弟一家人在老屋留影

绕过香樟树,转拐就到老屋门前。屋门油漆斑驳,崭新的春联、大红的灯笼,让老屋多了一丝春的气息。春联是年前二姐带大侄女、小侄女和侄孙回老家张贴的,细看时,发现第一次贴春联的他们把上下联贴反了。记忆中,每年春节,父母亲都会提前准备好春联,除夕团圆饭之前,固定不变的一件事情就是父亲带着哥哥、幺弟和我一起贴春联。涂抹母亲做好的浆糊、扶凳子、看反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迎接新年到来的最后一项工作。

老屋衣橱

我读高中后,父母亲就不再准备春联了,让我们去买来大红纸、毛笔和墨汁,也不管字写得耐不耐看,就让我写春联。为了把每一副春联写好,张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站起的,我浪费的大红纸比买春联的钱还多。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让我给咱家裁缝铺编写一副对联。那时,没有手机,学习渠道单一,仅凭我学到的那点皮毛知识,要完成母亲交给我的任务,着实要费一番功夫。我绞尽脑汁,倾我所学,勉为其难编写了上联:量体裁衣缝锦服,下联:穿针引线织华衣,横批:生意兴隆,也不管是否遵循了平仄与对仗。后来,父母亲见人就夸,这是我家老五写的,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老屋洗衣台

堂屋里有一张八仙桌,我们几兄弟却不敢触摸它。时间久了,应该有些朽,稍不注意就要散架。记忆中,八仙桌在除夕这天是最热闹的。母亲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平时吃不到的红苕丸子、炸酥肉、腊肉蒸豆豉等美味佳肴都端了上来。我们一边吃年夜饭守岁,一边听母亲絮絮叨叨总结我们姊妹六人一年来的表现。那时,我们最期盼的不是父母亲给我们提出新年的新要求,而是你追我赶大快朵颐敞开吃。在物质贫乏的年月,平时吃得最多的要数麦粑和包谷粑了。中午放学回家,闻到八仙桌上蒸笼里包谷粑的味道,顾不上洗手,迫不及待地爬上桌子,打开蒸笼盖,伸手去抓,包谷粑上就留下了我们的手指印。那时,包谷粑真的很香。

老屋灶台

厨房的灶台还在。幺弟和我七八岁就开始学做饭。那时,父母亲和哥哥姐姐的事情多,既要忙裁缝铺的生意,还要做庄稼。农忙时,留守家里的幺弟和我要爬到灶台上,把大铁锅抬起来,放到竹编锅圈上,才能添加煤,然后再把锅小心翼翼地放回去。打猪草、喂猪、做饭,幺弟和我都是一把好手。大家各忙各的,也没有说什么安全不安全。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掉进厨房的石水缸里,父母亲才重视起来。母亲让父亲找人把灶台开了一个加煤孔,也找来一块石板,压在水缸上。直到现在,幺兄弟都在笑话我好笨。水缸不足1.5米长,高不够90公分,宽也就70—80厘米,那么大点点,我咋个会掉进去的呢?这是一个谜,至今无解。幸亏母亲当时在老屋门口纳鞋底,听到厨房里咚的一声响,跑过来把我抓了起来。

老屋水缸

回到老屋,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是我们对儿时幸福生活的惦念,更是我们对父亲母亲无限的思念。

老屋在,我们的根就在!

作者简介

洪林,中学高级教师,创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散文、诗歌50余万字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洪 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