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民间文艺】草根文化:泸县农民演艺‖杨光英

发布时间:2023-12-12 16:3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草根文化:泸县农民演艺

杨光英

几年前的元旦节回老家,同村的赖婆婆九十大寿,笔者第一次看完约3小时的“泸县廖刚演艺团”的演出。赖婆婆的小女儿介绍,廖刚,泸县玄滩镇石鹅沟人。演艺30多年里,他紧跟时代步伐,吸引大批网络作家、演员歌手、美术工作者加入创作队伍,参加中国曲协、央视、艺术院校、社团的各类展演,实现了从“农民演艺”到“新文艺”的华丽蝶变,获得泸州市“十强演艺团队”称号。廖刚靠农村演艺迅速致富后,没有忘记群众支持和政府扶持,近年来,他每年重阳节都要宴请周边空巢老人,并免费义演一场。如今,农民演艺团队主动为群众提供文化志愿服务,在泸县已成为一种新风尚。

2023年6月15日泸县农民演艺曲艺大擂台活动(图片来源:泸州观察)

四川泸县的“农民演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前期叫“清吹”,发端于泸县的民间演艺。泸县农村历来就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甚至逢年过节请当地能歌善舞的人来吹吹打打、热闹一番的民间文化习俗。这种简单的演出由一支竹笛或一支唢呐、一把二胡、一个钵组成演出,没有更多表演,所以叫“清吹”。

后来,清吹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请清吹,开始是一些发迹的人显摆,后来变成了一种习俗,泸县很普遍,影响到周边的隆昌、荣昌及贵州、云南等地。如今,家里老人过生或有老人过世都要请来演出。有的因为爱面子,有的喜欢热闹,有的要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请清吹表演,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一场不等。

泸县民间演艺队伍规模大小不一,一般都由团长、编排老师(总导演)、演员、嘉宾(特技表演者)组成,团长由当地民间演艺传承人承担,掌舵、接单,并根据业务大小组织安排演员和节目策划。现在一些公司开业或庆典也请来闹热,添人气。

长期以来,农民演艺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成为泸县许多地方的传统节日喜庆活动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扬善惩恶、健康向上的精神。

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为什么泸县的农村文艺演出这么红火、这么受欢迎?

笔者向曾任泸县文体广电局局长的游书勇了解农民演艺的起源和发展。

泸县地处四川南部、川滇黔渝结合部,是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大县,文化底蕴深厚,苏轼、黄庭坚、杨慎等流连忘返,三国蜀汉尚书董允、近代国画大师蒋兆和等生长在这里;龙脑桥、雨坛彩龙、宋代石刻、屈氏庄园、玉蟾山摩崖石刻等“八大国宝”赋予泸县良好的文化基础,汇聚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成就了“千年泸县·宋韵龙城”的城市文化品牌。2008年,泸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泸县还有一大批民族民间表演形式,如牛儿灯、马儿灯、花船、金钱板、秧歌、腰鼓、莲花闹等,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

深厚的文化土壤、安定的社会环境、快速的经济发展,孕育出一批被称为“草根艺术团”的农民文艺表演团体,他们以灵活的经营机制、贴近生活的节目、极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活跃在农村,广受群众欢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演艺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

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给泸县农民演艺团体提出了更高要求。

泸县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积极作为,按照“整合资源、政策引导、培训扶持”的工作思路,把农民演艺团队培育成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的“先锋队”和“主力军”。2009年10月,泸县把全县86支民间演出团体整合起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演艺中心——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同时,政府部门又把演艺中心公益性演出的功能进行整合、拓展和延伸,构建了“县有农民演艺中心,镇有农民演艺服务站,村、社区有农民演艺服务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泸县农民演艺网”,这演艺网把“文化安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2020年,泸州市首个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文艺和网络人士分会”在泸县成立,廖兴刚担任会长。他带领27支队伍和500多名演出人员,到城市、下社区、入会堂、进剧院,将零散的农民演艺班子发展成集体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新文艺组织。这种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形式,让泸县新文艺群体的演出辐射邻省千万群众,足迹遍及川渝滇黔各地,新文艺社群里的“大咖”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泸县新文艺和网络人士分会名誉会长、国家二级演员张德高就是从民间演出团队逆袭成功的“草根”艺术家。他先后参演了《张三过年》《挪个地方要得不》等100余个小品、四川方言剧和电视剧。2006年,张德高携小品《耙耳朵》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辟了泸县新文艺群体走出西南迈向全国的新路。2011年6月,张德高的小品《棒棒》《星级服务》再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笑星大联盟”栏目。还有一批能说、会唱、善舞的本土明星崛起,如获得过“国家通俗歌手大赛”金奖的李安菊,荣获过“四川省十佳青年歌手”称号的曹博华等,以文化的方式传播着正能量。

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泸县实施“112”农村文艺演出服务工程(即每年每村两场公益性演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形成城市社区农民演艺周末剧场+农村农民演艺“十团百场”文艺巡演的文化惠民新格局。定期举办“同心讲堂”,宣讲文化政策、组建演艺联盟、抵制低俗演出。

农民演员多是未经专业培训的民间草根艺人,泸县为他们强筋健骨、搭桥铺路。一是,在已经邀请何庆魁、王承友及四川著名小品编剧指导泸县农民演艺中心的小品创作和演出的基础上,每年开展一个主题的培训提高,保障民间演艺团队演出节目库的更新和节目质量的提高,保护好民间演艺市场。二是,畅通新文艺群体职称申报渠道,开展农民演员水平能力测试和民间艺术职称评审,邀请舞蹈、音乐等专业的省内知名专家,从学识、水平、能力等指标考评,为820余名农民演员提供演艺技能培训认定,为180余名演员评定并颁发初级艺术职称证。数十支新文艺演出团队获评市级“十强演艺团队”“星级演艺团”。三是,传承乡土文脉。采取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方式,以国家级非遗“雨坛彩龙”为龙头,组建乡村龙舞队60余支、队员1000余人,习演多达二十多种的“龙舞”,全面传承龙舞技艺。2006年,胡锦涛同志亲笔点睛的“雨坛彩龙”,曾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在30多所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堂,深化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形成“雨坛童子龙”“百和莲枪大课间”等特色校园文化。

泸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政府每年投资200多万元,以购买服务方式,大力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泸县文化部门加强管理,规范市场,正确引导,让民间演艺更加文明、有序、安全,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且承担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成为振兴泸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目前,泸县民间常年活跃着在文化主管部门注册的117支农民演艺队伍,5000多名从业者或演员,他们分布在20个镇街,演出足迹遍布川渝滇黔等西南地区甚至全国。

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随着农民演艺中心名气越来越大,泸县民间演艺品牌效应显现,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演艺人才来到这个小县城。

在乡村舞台上,有80后大学生夫妻李飞和陈笑。李飞,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表演专业,大学毕业后当过酒吧歌手、中学音乐老师,开过琴行,看到老家的农民演艺事业有舞台,有观众,又有市场,就决定回乡就业。2011年初,李飞创办了自己的演艺团队,他的“泸州腾飞演艺公司”已历经13年,队员10多人,曾参加过各类综艺、音乐、主持大赛。他的主持风趣幽默,会唱歌,会吹萨克斯,会魔术,除在泸州演出,还在宜宾、乐山、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演出。在演出中,李飞夫妇尝试着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把乡亲们熟悉的一些生活文化元素编成节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大学生的加入,泸县农民演艺网演员的水平已向高素质、高层次转变,演出节目的品位档次也在转变。大学生在节目的创作中引入了很多鲜活的题材和故事,很受群众欢迎。

泸县农民演艺那么庞大的队伍在农村有市场,活跃度高,能够深受数以百万计的城乡居民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表演内容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是典型的根植于农村、生长于农村的“草根文化”。特别以小品、快板、小舞台剧等形式,把农民身边的婆媳关系、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等题材融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国梦、感党恩颂祖国、孝亲敬老、家风家训、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如,1957年出生的鲁刚友,1984年就在泸县石桥镇成立了当时泸县第一支农民清吹队,他自编小品40余部,将生活中的积累改编成小品搬上舞台,生动又有活力,深入老百姓心中,大家非常喜欢。自创节目《女好不如女婿好》,他一家三代同台演出。对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特殊的艺术感染效果。

从起初的模仿、探索,到“泸县章子怡”黄跃蓉荣获“东方卫视妈妈咪呀栏目首期总冠军”的一鸣惊人,再到由泸县龙城演艺中心组织排演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龙城宋韵》《龙腾盛世》《彩龙舞东方》等文艺精品,映照的是农民演艺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2023年1月26日(正月初五),泸县人民广场人山人海,为期10天的“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是2023年泸县春节期间“玉兔迎春 幸福泸县”系列文化活动之一,送来了群众期盼的公共服务。表演的内容有歌舞、快板、魔术、才艺展示,市民特别高兴,观众的掌声、笑声在广场回荡。正月初六,笔者和上千名观众围坐在泸县人民广场,欣赏绽放在大西南的农村文化精髓,享受这场视听盛宴。

“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活动从2012年春节首次呈现,延续至今。每年从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四,农民演艺大舞台都由十一支农民演艺团队逐一呈现。

龙文化一直是泸县的名片,舞龙是泸县从古至今的民间习俗之一。正月十五,“龙舞闹元宵”把泸县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推向高潮。看,一条彩龙从“水波”中翻腾跃出,浪涌龙腾,莲托彩龙,百和镇龙舞队将省级非遗“百和莲枪”和龙舞相结合,诙谐大气;色彩艳丽、气势磅礴的荷花龙在女子舞龙队员们的舞动下,时而翔跃飞腾,时而盘旋游走,栩栩如生。这支来自泸县牛滩镇的龙舞“娘子军”,将龙的神勇刚毅和女人的柔美完美融合,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还有天兴龙贯山草龙、喻寺水车龙、兆雅火龙、海潮鸳鸯龙等,二十支龙舞队纷纷登台,各显神通,在欢腾喜庆的表演中,传递出火热的年味。

人民广场和花园干道,成了欢乐的海洋。作为泸县人,我感到特别自豪!

泸县民间演艺覆盖泸县全境及周边县市,每年演出5万多场次,同时,无论是公共演出还是商业演出都是开放的,每年受益群众达几千万,对农民勤劳致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农村文化现象。

根据泸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需要,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集创作、培训、练功、演艺大舞台等功能于一体,总投资8000万元、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演艺培训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对农民演艺团体免费开放。目前,项目已通过发改委立项,初步设计方案已出炉。同时,泸县还将进一步整合演艺资源,培植优秀民间演艺队伍,充分发挥农民演艺中心、站、点网络的组织协调作用,把117支农民演艺团队的演员、设备、品牌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民间演艺团队为单位,在县内各旅游景点试点专场演出,以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元素打造精品节目,实现民间演艺的深度融合。

绚烂的文化、包容的精神、安定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滋润下,四川泸县农民演艺应运而生。从演出人员的数量、职业化、演出设备,到创作题材、管理等,泸县农民演艺诞生、发展、壮大、繁荣的历程充分证明:泸县农民演艺是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的草根文化,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是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的先进文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光英(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有数千篇文章在各级报刊和媒体发表,多篇文章获奖。合著《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