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望江楼外春江暖 薛涛诗化成都城‖蜀屏

作者:蜀屏 来源:成都日报(2022年08月16日08版) 发布时间:2022-10-08 09:11:52 浏览次数: 【字体:

科学与理性在为世界祛魅;但文学艺术却要为世界赋予魅力。在日益匆忙的现实中,保留一份与锦水碧波齐舞的浪漫,保留下那些可供追忆缅怀的历史遗迹,生活才不至于变得单调和机械。历史学者田凯指出:成都“清代以来景观元素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严君平、金马碧鸡、扬雄、薛涛。”薛涛在成都居住过好几个地点,碧鸡坊、枇杷巷、浣花溪、望江楼,乃至于她逝世后的薛涛坟等。薛涛是在成都城内留下文化景观最多的历史名人。这些都为成都注入了持续千年的持中、瑰丽、包容的文化精神,营造了诗歌之都特殊的文化场域,赋予了成都层垒丰富的景观文化,彰显了建设“三城三都”的文化自信。

薛涛存世的书法作品《陈思王美女篇》

碧鸡祠、碧鸡坊的风流韵致

成都用“坊”字名街,大约起于南北朝时期,最晚不迟于萧梁时期。大体上,每两条直街和两条横街之间为一坊,每坊20闾、每闾20户。萧梁时李膺《益州记》云:“成都之坊百有二十,第四曰碧鸡坊。”这是成都以“坊”为街名的最早记录。以后有金马坊、碧鸡坊等等。昔日的金马、碧鸡二坊合并为现在的金马街了。而“街坊”二字连用,市民将它作为“左邻右舍”的代词。

因为有了汉代大夫王褒祭拜、追寻金马碧鸡神,蜀地才出现了相关纪念性建筑。

左思《蜀都赋》指出:“金马骋光而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在成都的文殊坊金马街北段,原有一座金马坊而得名,不但成都城北修建了金马坊,也同时在城南修建了碧鸡坊和金马碧鸡祠,由此成都又添几处胜地。

根据一些书籍记载,碧鸡坊、金马坊和金马碧鸡祠三处建筑相隔不远。宋代祝穆《方舆胜揽》“成都府下”记载说:“金马碧鸡祠,在金马坊前。汉宣帝闻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遣谏议大夫持节醮祭而致之。本朝赐为昭应庙,封其神为灵光侯。”此昭应庙到民国时犹存,在现在的金马街南端以西,由此可见金马坊当时位于金马街北段。鉴于金马碧鸡坊地理的变化,著名历史学者沈伯俊《薛涛:扫眉才子冠蜀中》一文指出:“唐时碧鸡祠、碧鸡坊在成都西南(现东胜街一带),后因碧鸡祠废,碧鸡坊名隐没不彰;五代时合祀碧鸡于城北金马祠内,于是碧鸡坊名亦移于城北(现白家塘一带)。”恰是鉴于不同时期碧鸡坊的不同地望,文史学者冯广宏特写《捉摸不透的“碧鸡坊”》(《文史杂志》2014年第6期)一文,指出了历史上碧鸡坊或城北、或城南的变异情况。类似的同一地名忽北忽南的变化情况,在成都很常见,如同开明时期的“赤里”街就在成都北面,秦开始建立成都城后就把“赤里”挪移到了城西南。

薛涛坟茔下,“艺术学院”的招牌隐约可见。图片由望江楼公园管理处提供

学者一般认为,在成都城北与城南,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红石柱遗址,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被毁。而城北金马街的红石柱与金马坊有关;而城东南的水东门附近,现在红石柱正街与红石柱横街,应就是宋朝之后碧鸡坊遗址。那里的红石柱,是一根六菱形红色砂岩石柱,顶端雕有一尊石狮。

有道是地因人显, 晚年的诗人薛涛曾住碧鸡坊,独建“吟诗楼”,逐日息居其上,位置就在汉代辞赋家扬雄住宅之侧。其地所种海棠特别富艳,得到诗人陆游的特别赞美。海棠莫非也染上了诗人的风韵?

风情已硬化如纸,不甘萎尘入泥,在风中蝶翅翻飞。但是,风情已不是风情了,美人都是一样。从长安到成都,已清晰地写在她的皱纹里,只有秋日午后的炎热还在河面升腾,就会点燃碧鸡坊的灯笼。

元和七年(812年)初冬一天,在平定张伯靖之乱后,诗人王建来到成都,慕名来碧鸡坊拜访薛涛,写《寄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十月以后的成都,名贵的海棠花从女墙里伸出了枝条。而枇杷花并不十分美丽,低调的青翠在冬天里别有白花寒雪的芬芳。花朵似乎让身穿大红蜀锦的美人黯然失色,因而美人的颈部之上苍白如厚厚的垩粉。也许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薛涛在菖蒲花丛之外,又种了很多枇杷。菖蒲开花是吉祥之兆,能给人带来喜庆。菖蒲花谢后,枇杷会完成一场开花的接力赛,一树一树白色的小花,宛若黄昏深处忽明忽暗的萤火虫。只有在这个时候,美人才会走出书斋,来到碧鸡坊的碎石庭院里,兀自张望,萤火明明灭灭。人在迟暮,萤火虫反而撑起了十万个灯笼……

《千秋绝艳图·薛涛》 明代仇英 绘

谈论什么,或者被什么吸引,都不再重要。既然自己经历了11个节度使,那些或声振屋瓦、或耳鬓厮磨的情话可能都是虚构,就像生活正面临高山流水的腰身,日渐迟缓和臃肿。

当然了,昔日成都的闺阁玉女,透过削背绿腰的生活,现在已成为了城市里一片善于吟诵的树叶,她在秋景中埋头于一次深刻的自我体察。不禁仰望西蜀的雪山,那是天庭洒落的一把碎银,她又一次沉醉于韶华时节的裙裾飘飞的游历……蜀道苍茫,蜀途上散落着古人的足迹,马蹄印里盛满了怅然的雨水,恍然间在于芳香一脉不被层叠的山水相识与相知。

薛涛赋神 王灼比兴

在擦肩而过的深秋黄昏,碧鸡坊的一树光影是薛涛的诗歌标志。可是李义山《杂纂》云:“妇人识字即乱情,尤不可作诗,诗思不出二百里。”如此恶毒之论,不堪一驳。明朝才子张潮就此说:“昔人云:妇人识字,多致诲淫。予谓此非识字之过也。盖识字则非无闻之人,其淫也,人易得而知耳。”这一解说,暗示了“淫”才是出名的策略。白云苍狗,延宕300年之后,对于文人王灼而言,他就是专门逐薛涛芳踪来到碧鸡坊。

绍兴十五年(1145年)冬至十六年(1146年)秋季,遂宁人王灼“客寄成都之碧鸡坊妙胜院,自夏涉秋,与王和先、张齐望所居甚近,皆有声妓,日置酒相乐,予亦往来两家不厌也。尝作诗云:‘王家二琼芙蕖妖,张家阿倩海棠魄。露香亭前占秋光,红云岛边弄春色。满城钱痴买娉婷,风卷画楼丝竹声。谁似两家喜看客,新翻歌舞劝飞觥。君不见东州钝汉发半缟,日日醉踏碧鸡三井道。’予每饮归,不敢径卧,客舍无与语,因旁录是日歌曲,出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王灼既能够在美人堆里觥筹交错,在露香亭、红云岛之间一如蝴蝶穿花,又还能独居一室安心写作,王灼的自我控制力显然不低。

在成都碧鸡坊,王灼完成了宋代首部5卷词曲评论笔记《碧鸡漫志》初稿。他论词扬苏轼而贬柳永,对苏轼非常崇敬。王灼喟叹:“古今所尚,治体风俗,各因其所重,不独歌乐也。古人岂无度数?今人岂无性情?用之各有轻重,但今不及古耳。今所行曲拍,使古人复生,恐未能易。”如今,当我们置身空有地名的碧鸡坊之时,这样的感慨也许都会从心头涌起!

王灼还写有《王氏碧鸡园六咏》,提及“层兰”“凉榭”“鉴泉”“清室”“露香亭”“钟庵”6个碧鸡坊当中的点位,可以想象曲径通幽的碧鸡坊,明显是唐宋时期成都的富人生活区。《六咏》中的《清室》写道:

碧鸡古名坊,奔腾车马尘。

那知小洞天,清绝欲无邻。

一室对林樾,四时禽语新。

焚香读周易,意得气自伸。

明月落杯酒,冷风弄衣巾。

寄言朝市客,声利恐汙人。

也许,王灼窗外的那个不断出现的女王,孔雀一样回头。此时月光从低云漫溢而下。她像是从西厢花墙里,探出半个身体的古人。她的身段比桂花树更为丰腴,又仿佛锦江两岸的柳枝一般迎风乱摆。她眼光的琉璃从碧鸡坊的建筑墙面和树冠缓缓扫过,事物一如开光,全部熠熠生辉。窗外的花叶如同时光簌簌落下,奇妙的是在地面铺出了一层月华,豁然之间香气扑鼻……

王灼还写有中国第一部记述蔗糖制作方法的专著《糖霜谱》,彪炳史册。

车马川流不息的碧鸡坊,却是别有洞天,闹中取静,树木葱绿,鸟语花香,好一派出尘之景。一个碧鸡坊,承载了薛涛和王灼,太值了。

望江楼 1900年约翰·比奇 摄

摩诃池:人与孔雀争艳

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期间,在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2年)大破吐蕃,“皋以功加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声播四野。两年之后,南诏国王异弁寻向西川首脑赠献幼年孔雀一只。在薛涛建议下,设笼以栖之。从此这只孔雀与薛涛常常行影相伴,约存活了28年(另一说达到了惊人的50年)。可以说,这只幸运的孔雀,见证了薛涛从妙龄韶华到老年的漫长时光。

有那么几天,薛涛未去饲养孔雀,孔雀就显得没精打采、食欲不振。她于是就去探望。那天薛涛穿一袭红黄相间的裙子,裙上有飞鸟图案,这只孔雀见之甚是兴奋,竟然展翅开屏了,那个美艳惊到在场所有人。此事在节度府引起极大轰动,有好事者依样试了几次,这才发现,孔雀只有见到了薛涛才开屏。这是成都有明文记载的孔雀生活史。中唐诗人王建写过两首诗对这只孔雀予以了描述。第一首《伤韦令孔雀词》有句:“可怜孔雀初得时,美人为尔别开池。池边凤凰作伴侣,羌声鹦鹉无言语……”第二首《和武门下伤韦令孔雀》,有“憔悴不飞去,重君池上心”之句。其实王建从来没有来过成都,却对薛涛相当熟识与倾慕,曾有与薛涛的唱和诗《寄蜀中薛涛校书》。

从王建的诗可以看出,生活在摩诃池畔的那只孤单的孔雀,在中唐时就闻名遐迩了。这不仅是由于韦皋治蜀有功,加封“南康郡王”,人称“诸葛再世”,让南诏国臣服的缘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孔雀身旁有薛涛的身影,奋力开屏与美人玉立,加上薛涛以孔雀自喻,美人与孔雀相互争艳。

韦皋过世后,成都政局曾发生短时期的叛乱,但很快就被唐宪宗派来的神策军所平定。平定之后,由率军的武将高崇文暂时坐镇成都。在高崇文后,很快由武元衡以宰相衔领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是中唐著名政治家、诗人,为武则天曾侄孙。武元衡看见了这只前任留下的大鸟,不禁睹物思人,感慨系之,乃作《四川使宅有韦令公时孔雀存焉,暇日与诸公同玩,座中兼故府宾妓,兴嗟久之,因赋此诗,用广其意》一诗曰:“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摇金翠尾,飞舞碧梧阴。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

直到大和五年(831年)的秋天,那只精心饲养的孔雀垂垂老矣,寿终正寝。这也许预示着什么,不久之后,53岁的元稹忽染暴病,一日后死在任上。第二年夏天,薛涛在孤寂中走完她的诗情人生,享年约75岁。

锦江左岸:满园桃花是薛涛

在锦江码头的东头南岸,有峭拔古今的望江楼。

望江楼又名崇丽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共4 层,因楼身位于锦江之畔,故名“望江楼”。崇丽阁之名则取自晋人左思《蜀都赋》中的名句“既丽且崇,实号成都”。

据《华阳县志》记载,“光绪初,县人马长卿以回澜塔就圮,而县中科第衰歇,乃创议于井旁前造崇丽阁”,所以望江楼是成都“科第衰歇”为“压江流以扶地脉”而建立,至今望江楼上也供奉着文曲星。

清末时节的一年重阳节,有“伍翰林”之称的巴蜀名儒伍嵩生来到九眼桥,沿着锦江闲游,来到了纪念薛涛的望江楼,但见江楼废旧,遍地断瓦残垣,荒草丛生,满目衰败凄凉。他沉吟道:“如今古井冷斜阳,何处是校书门巷。”随后又写下《九日登江楼》,以“风送雁”“露为霜”,吟出秋日之满目萧瑟,也道出了他心中面对残败古迹而感发的悲凉。回家后,伍嵩生写了一份奏章并递呈朝廷,请求修复望江楼。1910年,奏章获得批准,由四川总督府拨款,伍嵩生领衔修复望江楼。修复完成后的望江楼雄浑壮丽,楼高27.9米,共分4层,下两层为四方,上两层为八角攒尖,角尖为鎏金顶,宝顶直刺苍穹,角檐高啄凌空,极有气势。望江楼及其附近一带还被辟为公园,园中除望江楼外还有濯锦楼、吟诗楼、浣笺亭、五云馆等建筑,伍嵩生对这些古建筑均有题咏。

薛涛生前并不居于望江楼一带。明代初年蜀藩王已凿薛涛井于玉女津,取井水制纸以为贡品,同时制薛涛笺;在井旁建有堂室,设有纸房室。薛涛故居早已杳不可寻,人们也错将蜀藩王制笺之地“薛涛井”误以为是薛涛本人制笺之地,薛涛井从此便成为文人雅士纪念这位杰出女诗人之所。

段文昌题写墓志铭的薛涛坟茔杳不可寻,但薛涛的衣冠冢就在望江楼附近。

四川大学教授陶道恕在《望江楼楹联选读》的《访薛涛坟故迹》诗记载:薛涛坟前原有“浙西沈寿榕兴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十二月重修时所立碣,碑阴题记乃其子端两年后补书镌石”。薛涛坟毁于1970年,其后继兴学生宿舍,仍保留一椭圆形土堆,并围以一个水泥圈,其上杂草丛生,虽面目全非,尚可供游人凭吊。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处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人文景观,据说一度还引起过“薛涛墓之争”。可惜这一人文景观竟然到2006年以后才被平掉。

薛涛墓地的具体位置,如果进行空间对位,位于四川大学的教职工宿舍农林村附近的原劳动路小学进出通道的道路中央。1995年下半年劳动路小学搬迁后,此处成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通道。2005年川大在薛涛墓周围撤除旧房,新建研究生宿舍楼。当时薛涛墓的具体位置是位于新建的学生东园14号楼(研究生宿舍)西侧附近,同时该墓的另一侧为大片的空旷待建工地。2006年2月6日下午,望江楼公园管理处舒泽宏、王道云、熊泽平等人曾对薛涛墓进行了考察,并拍摄了一组照片。

当时整座薛涛墓呈椭圆形状,高1.9米(墓基高1米)、长8.8米、宽7.8米,墓基一周用砖堆砌,水泥抹面,墓上长满杂树、衰草,一派荒芜。这就是薛涛墓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肖像。

薛涛生前如桃花流水,四处飘零,竟然连一座衣冠冢也难以存世,不禁让人想起赵熙集白居易诗题薛涛清婉室的那一份感伤:“井泉染得花笺色,便疑桃花是薛涛”。薛涛之于桃花,人与花相互赠与,由此成为了最高的象征。

晚清四川才子李调元第一次来薛涛墓前凭吊,是芳华正茂的少年。那是清明时节,很多人扫墓,一度冷清的墓区人头涌动。李调元来祭扫薛涛墓时,已是黄昏。他经过人迹杂沓、飞灰扬舞的墓地来到清冷的薛涛墓。墓前只有一朵野花。李调元写成一首七绝收入《成都杂诗》里:“乌鸦啄肉纸飞灰,城里家家祭扫回。日落烟村人不见,薛涛坟上一花开。”李调元诗中写到的“薛涛坟上一花开”,是生长在坟上的野花,还是凭吊者留下的祭献,无从得知了。.

李调元第二次写薛涛墓,是在50年之后,他已是66岁的老人了。他与一批文友结伴来访。这一次他重访薛涛墓得诗二首。他在诗题中这样记载:“墓久芜没,华阳徐明府始为剪除,观叹久之。”二首诗写得平静淡泊,但很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第一首:“才人万古总黄泉,我歇原由乏暂眠。不识东庵有何愤,竟思哭倒拜坟前。”李调元说他在薛涛墓前停留是因为疲乏而歇坐在墓前休息而已,而同行的一位名叫潘东庵的诗人却拜倒在墓前失声痛哭……

第二首:“人间正色夺胭脂,独有峨眉世鲜知。家在薛涛村里住,枇杷依旧向门垂。”

逝去的时光一如滔滔锦江,带走了11任节度使的名号,但桃花、虞美人兀自盛开。水波带走了貌似庞大的官名,却无法带走花影。

在成都市西、温江区以东永宁镇古峰村一个叫“大坟坝”的地方,与望江楼公园直线距离相隔不到20公里,有南康郡王、金吾卫大将军韦皋的墓地,他在蜀地苦心经营21年后,病逝于此。清乾隆《温江县志》载:“邑东北十里,地名大坟坝,相传白马将军墓。或云:白马将军即唐节度使韦皋也。”此地极目东望,却看不到望江楼的半丝倩影……

来源:成都日报(2022年08月16日08版)


作者:蜀屏

来源: 成都日报(2022年08月16日08版)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