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米瑞蓉 ‖ 过年趣事——老成都记忆(三)

作者:米瑞蓉( 企业家,作家,成都阅读协会会长,阿拉善SEE四川项目中心主席,成都女企业家协会会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2-14 20:33:58 浏览次数: 【字体:

过年趣事

——老成都记忆(三)

米瑞蓉

说到初一,那就是孩子们一年中最为快乐的日子,当然不同年代的初一过法是不一样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一,自然是穿上新棉袄,踏上新棉鞋,吃罢汤圆,就跟着哥哥姐姐冲出街上去。

那时民风纯正,从未听说过什么偷孩子抢孩子的,哥哥们喜欢放鞭炮,其实也就是简单的小火炮,好一点就是二踢脚。所谓二踢脚,就是一种双响爆竹。其实二踢脚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早在清朝就有记载,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灯节》写道:“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二踢脚。”

杨沫 《青春之歌》也写道:“二踢脚和小挂鞭响的正欢, 白莉苹 的小洋炉也正旺。”

二踢脚对于男孩子来讲,最开心的是听到第二炸响起女孩子们的尖叫声。

男孩子喜欢放鞭炮,女孩子们就喜欢去路边卖各种小玩意的架子上去选喜欢的小玩意。架子是在竹竿或木棍上绑上稻草扎紧,上面插着各种小玩意,有小风车、小泥人、小彩灯什么的,也都便宜。总之,过年就图个热闹,大家都要去买上一件拿在手里。

卖彩灯

成都的春节,最好玩的莫过于灯会,成都灯会素来享有盛誉。据传,成都灯会西汉萌芽,东汉有形,唐代炽盛,近代成会,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也许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便有了唐人的《放灯日记》记录:唐明皇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观灯诗》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这首诗道出了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达旦",当时"问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观灯于露台。"历史再往后走,关于成都灯会的记载就更多了。可惜在建国前后这灯会也停办多年。

上世纪60年代的灯会颇为简单

到了1962年,成都灯会才又重新开市。每到大年初二,就是成都青羊宫灯会开灯的日子,一般持续一个月时间。

那些年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灯会上总是人山人海。那时我们除了观灯以外,就是要去猜灯谜,猜对了还会有些小奖品,哪怕是一根铅笔,也是自己智慧劳动所得。

当然,小朋友最喜欢的还有就是可以买各种小吃,最为熟悉的就是三大炮、油炸果子,洞子口凉粉.....

父亲每年都带着我们兄妹几个去观灯,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我的女儿出生后,父亲那时身体不好不能去了,他一定要叮嘱我带着孩子去看灯会。

那时的灯会票也颇为简单

在成都正月里的各种文艺活动算是最多,想必全国也是这样的。看完灯会,便是看各种文艺汇演,有川剧、京剧、歌舞、曲艺、杂技。其实父亲未必看得懂川剧,但是他每年春节都要去看川剧,那些老演员都和他很熟,筱艇、筱舫都是当年的川剧名角,也是父亲的老朋友,他们联袂演出经典剧目《西厢记》《拷红》等等。

说起曲艺,当要数金钱板和四川清音,那时父亲总带我们去看曲艺表演,邹忠新的金钱板《武松打虎》,李月秋的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都是我们喜欢的。父亲总给我们讲:邹忠新小时夹舌,说话吐词不清,他硬是每天嘴里衔着鹅卵石联唱段,就这样练出了一个金钱板大师。

当然,父亲最喜欢的还是京剧,因为他是河北人,上大学也是在当时的北平,自己不仅可以唱,还拉着一把好京胡,于是我们经常去西御街京剧院看京剧。那时的段丽君、筱樊春楼也都是名角,他们的《白蛇传》《霸王别姬》也是非常了得。

当年南下解放成都的部队大多来自山西,山西人不管走到哪里还是喜欢看山西梆子,于是父亲联系到山西晋剧院,每年请来晋剧院前来成都演出,给山西干部带来乡音。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讲,还是喜欢看舞蹈和杂技,总想学那些演员的精彩表演。小学一年级就报名去参加舞蹈学习,第一支舞蹈便是“两只老虎”,我好像也就演了一颗大白菜,整场下来也没有什么动作,这也算是实现了我的舞蹈梦想。后来发现杂技难度更大更专业,于是就自己在家里练功,又是劈叉又是走钢丝,在院子里的两棵树之间拉根绳子,自己去练走绳子。

看文艺表演的我

父亲1936年大学毕业时,直接去了山西参加抗日牺牲同盟会,离开北京是随身带着的两件宝贝:一件中国国立大学1936年的毕业纪念画册,另一件就是他心爱的京胡。1949年打下太原后又跟着部队一直南下,这两件宝贝都没有离过身,一有空还不忘拉上一把京胡,再哼上两句京剧。后来在山西待久了又开始唱上了山西棒子,最爱唱的就是山西梆子《打金枝》。最后还生生的把我也教会了,高兴了我们俩就哼上一段《打金枝》:“走上前来扯龙衣,口尊声父王你听仔细,你打他骂他都可以,就是千万不要斩了他的首级……”

父亲和他的同学们的毕业照

画册上的校史

校董们的题词

女孩子们有了压岁钱也会去到百货公司,买点喜欢的糖果和头绳什么的。那时买糖果可不是一斤半斤的买,也就几颗便是了不起了。去百货公司未必就是买东西,其实哪怕不买东西去看看热闹也好,最喜欢就是看别人买东西,拿出商品时蹭着瞧一瞧、摸一摸,也是高兴得很。

排队买糖果

上世纪80年代的水瓶已经比以前的竹编外壳好看多了

那时候老人们也经常串门,家里曾姨也常带着我走东家串西家去拜年,不过那时拜年可没有红包,也许就是几颗花生,两三个糖果,但是拜年的声音可是络绎不绝,曾姨每次都说一句话:年在你那里!年在你那里!

原来不懂,现在想来不过是曾姨她们这些老人的一种客套话,也就是你们会更好吧!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过年》里这样写道:“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去世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再看看他的这幅过年画作,何不是那个年代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新阿大,久阿二,补阿三”。

过年画《勤俭治家》 丰子恺作

在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过年就是这样有意思。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记忆】米瑞蓉 ‖ 过年趣事——老成都记忆(一)

【方志四川•记忆】米瑞蓉 ‖ 过年趣事——老成都记忆(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米瑞蓉( 企业家,作家,成都阅读协会会长,阿拉善SEE四川项目中心主席,成都女企业家协会会长

微刊题字:蓝天果( 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