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艺术】“蜀中三张”之一张采芹的艺术人生‖张天津

作者:张天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15 14:46:31 浏览次数: 【字体:

“蜀中三张”之一张采芹的艺术人生

张天津

20世纪30年代享誉中国画坛的“蜀中三张”即张善孖、张大千、张采芹。张氏兄弟,内江人也,张采芹也算半个内江人。从1958年到1978年,张采芹客居内江隆昌,在隆昌一中、隆昌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育达20年之久,然而采芹先生的艺术人生却鲜为人知。

1901年,张采芹出生于江津几江镇,是1925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深得国画、西画精义,新益求新、兼采中西。1927年,在成都市通俗教育馆举办个人画展,山水人物、花鸟虫翎,俱各有致。后专攻墨竹,卓然成家。他画路甚广,尤爱写竹,曾有人言之“居不可无竹”。竹是幽人志士借以抒写性格的节操之物。采芹先生曾目饱文同、吴镇、徐文长、任伯年、石涛、郑板桥等先贤妙笔。作笔简淡雅正,心到笔随,其风、雨、晴、露之竹,或疏或密,亦刚亦柔,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洁简而又饶有风趣。从中可见石涛的纵逸隽雅和昌硕大师的空灵。以豪放清醇自成风格。

中年以后,采芹先生广泛交结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黄君璧、陈老莲、齐白石、谢无量、谢稚柳等辗转流亡大后方的画坛巨擘,他的画室常有四方名士会集,舞文弄墨,使他从各艺术流派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重新审视自己的画路。开始渐离文人画风而探索形似。其间所写竹枝已深寓明暗西画光影向背透视之美。使采芹先生成为学问艺品兼善的人。

晚年的采芹先生,精神矍铄,挥洒不倦,老笔写竹,老竿新杖,浓淡疏密一任自然,盈幅修竹,琅纤舞翠、苍老中气韵新秀,应了采芹先生艺术之大成之品。

采芹说:“画格出于人格,艺术启迪人生。”他把“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视为自己的座右铭,深藏心中。抗日战争时期,采芹先生兼任四川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在成都祠堂街。四川美术协会会长张群、副会长罗文模均为挂名,实际责任和工作落在采芹先生身上。这个义务,无薪俸之职,采芹先生殷勤接纳全国各地撤退来川的画家,奔走呼吁,为之排难解困,组织画展,售画济贫。知道黄君璧、叶浅予、郎静山、吴作人、关山月等逃难去青城山上清宫张大千住处时,主动上山,商讨这些画家举办画展,求以生计的大事。仅1942年到1943年这一年间,四川美术协会就举办各画家的展览达36次,其中张大千的画展就举办了6次之多。在日本帝国主义飞机轰炸声中,中国美术界交流创作竟如此之繁荣,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观。采芹先生功不可没。

更令人震撼的是1943年夏,徐悲鸿大师的画展结束后,清场时发现少了一幅。采芹先生深感不安时,盗画者放出风来:“昨日牵走徐悲鸿一匹马,请拿五石米来取。”采芹先生好不容易凑齐取画款时,对方又涨到十石米。采芹先生又东借西拼取回徐悲鸿的画来。当时采芹先生在银行工作的薪金每月才八斗米。十石米当时是一笔巨款,采芹先生全家不吃不喝要一年。事后,徐悲鸿大师为采芹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主动为张采芹素描造全身像,题写“癸未中秋(1943年中秋)采芹道长艁像悲鸿时将有成都之展。”据画界称,徐为他人全身造像仅此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芹先生在1962年知道徐悲鸿纪念馆建馆后,将这幅价值连城的白描造像无偿捐献给国家。“此画有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谢无量(孙中山的秘书)的题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芹先生创作颇多困扰,特别是“文革”中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立专案批斗抄家。先生以国家民族兴衰为念,不计较个人得失。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驻隆昌各厂矿、机关、部队的美术爱好者登门求教、求画,来者不拒,允其所求,不受物质酬谢。1974年到1978年间创作的1800余幅竹画外销香港和东南亚等地,为国家创了大量外汇。1978年,隆昌县党政机关为采芹先生平反并恢复名誉。采芹先生大度地说:我要在有生之年,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四化建设”多作贡献,争取补上“文革”夺我十年的损失。

改革开放,焕发了采芹先生的艺术青春,他倍加努力。1979年,国务院总理将采芹先生的墨竹一幅作为国礼赠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被伊丽莎白二世视为珍品。1981年,瑞典国王、王后访问中国,国家用采芹先生的《朱藤双燕图》为赠,瑞典贵宾珍爱备至,称为象征中瑞友谊的佳作。采芹先生被平反后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任成都画院画师、四川省文史馆员等职务。

张采芹艺术的造就,引起在台湾的老友张大千关注。1982年,张大千女儿张心庆从台湾辗转美国带回张大千的《海棠春睡图》,表达大千先生对采芹先生的怀念。一尺见方的《海棠春睡图》,有张大千的画、印及题诗“锦绣果城忆旧游,昌洲香梦接嘉州,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写呈采芹道史赐留,老病缠身、眼昏手掣,不足辱教,聊以念耳,大千弟爰八十有四岁,台北双溪摩耶粗舍。”张采芹与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建谊甚早,20世纪30年代初,三人以技艺相磋,过从密切、感情极厚,由于三人均系四川人,加之采芹先生与大千兄弟个头体态相似,时人误为三兄弟,称之“蜀中三张”。1940年,因宣传抗战长期过度劳累,张善孖病逝于重庆。采芹先生心感折肱之痛:其所献挽联:

“天地为之久低昂,挺身巴蜀,写照山林,扬虎威而砥砺壮志,大长精神,看今日遗墨淋漓,悬壁能惊风雨。

丹青不知老将至,遨游海外,伸张正义,凭兔颖以济国多金,未私囊橐。待他年敌尘净扫,论功应图凌烟。”

寥寥数十字,表达对善孖先生的崇敬深慕之情。采芹先生,深深服膺于大千先生的告诫:“画家应懂得物理、物情、物态。”采芹先生感慨道:“大千长为虽仅二岁,但艺术造诣上,则不知高出我多少倍。他天资聪颖、勤奋过人,无论在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方面,都臻于很高水平,值得好好学习。”正当二张旧谊重温时,大千辞世而去了。采芹先生在痛定之余,撰《画苑宗师,家乡故友》一文纪念并附悼联。

“是画苑大宗师,别开生面,继往开来,兄弟情数十载间,写意花枝还赠我。

为中华文明史,遍历他邦,扬声播艺,日月潭三千里外,招魂锦水遽哭君。”

二人漫漫一生,友谊终不磨灭。采芹先生艺界朋友甚多,古谚语:寻师不如访友。他和文艺界的谢无量、潘天寿、关山月、赵少昂、刘开渠、黄君璧、周千秋也交谊较深,在中国画坛中,采芹先生可谓人气旺,人缘好,口碑佳。

古谚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张采芹先生越过早年孤简料峭的笔墨峰峦,带着热情,从容对人民、对自然、对祖国的爱,用国画美的形式,还原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世界。他十分重视画者的思想品德修养,认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书画作品是作者心声的表现”。他告诫学生:“爱画须先爱国,学画应先学做人”。采芹先生就这样,启迪自己、启迪学生,也启迪着我们。不只是语言,而更多的他那无言的诗篇——那色墨交辉、物态天趣、通于人情、通于自然的画卷。采芹先生的艺术人生永远光照着我们。

写于2023年8月5日

资料来源

1.黄松眠《张采芹传略》.

2.张采芹弟子戴山高的回忆.

3.张采芹的绘画艺术.

4.先父纪略:张思仲(采芹的儿子).

5.《纪念采芹先生》黄宗贤.

张天津,1944年1月生,2004年从内江市公交广告公司退休。曾任内江市市中区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文史委员。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诸多新闻、通讯及专访文章,多次获省、市新闻单位奖励;一千多篇纪实文稿被《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欧洲时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浦江之声、金陵之声、《新民晚报》《巴蜀史志》《中国建设》等发表。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天津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