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父亲书房的回忆‖施在德

作者:施在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03 15:04:18 浏览次数: 【字体:

父亲书房的回忆

施在德

总爱常常回想起父母的种种往事和父亲书房里的那些书籍,女儿前几天就提醒我今天是父亲节,总感到应该为父亲写点什么了,假使我能够相信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现在也只能如此而已了。

早年我家住在四川音乐学院十三街宿舍,卧室、客厅、餐厅、厨房均在进宿舍左侧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内。父亲的书房和另外一间卧室,却在庭院深处一幢小洋房二楼的一隅,避免孩子们的打扰,远离红尘的喧嚷。

一进书房,左侧墙壁一排约一人多高的书柜并立,茶几上摆放一个青花瓷盆,内盛若干各色的小石子,簇拥着几支水仙。深秋时节,翠绿的茎端绽放出星形花朵,素洁似雪的白色花瓣,鹅黄色的蕊,冰清玉洁,难怪宋人黄庭坚赞它为“凌波仙子”。

门正对面放着茶几、椅子,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勤以补拙,俭以养廉”,那是书法大家谢无量先生写给父亲的墨宝,苍劲的笔力,朴素的理念给人许多启迪。

水仙、对联,书橱,折射出老人勤奋、清廉高洁的人品。

右侧窗户的下面是书桌,书桌左边是式样古老的台灯,依次是笔筒、一方古砚、古香古色的朱砂印泥盒,还有一方金石家吴一峰先生给父亲篆刻的藏书印章。

书桌的对面墙上,挂着画家赵温玉先生送父亲的一幅山水国画。

父亲常年就在这简约素雅的室内伏案耕读,从他的自来水笔流淌出深受学生和年青同事欢迎的古典文学和艺术论教案,“白屋诗人”吴芳吉评传,有关《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及众多文艺评论……

书橱里藏书云集,普希金诗集、果戈理小说,别林斯基文艺评论书籍,托尔斯泰艺术论,斯坦尼斯拉夫全集,还有很多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

父亲曾研究戏剧,也曾和袁珂伯伯一起写电影剧本,他告诉我“斯坦尼”是每一位演员必修之教程,而前几天在“头条”上看到揭露文盲“小鲜肉演员”一事,如果赵丹、冯喆、孙道临等那个时代的著名演员还活着,真不知有何感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其坚不可摧的信仰、深刻的思想与精彩的内容让我至今铭刻于心。

前苏联文学是我人格、人生的奠基石。

朱生豪先生的经典译作——深红色粗胶布装订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上下两卷,书脊上烫金书名,在书柜里尤其引人注目。我平生第一次读到并为之感动的剧作,便是其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来悲剧的爱情故事确实一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朱先生中英文功底非常深厚,译文定然满足我国早期思想家严复先生提出且译界公认的“信、达、雅”水准,不然何以如此流畅,且俱是锦词丽句。

晚上,父亲书桌上那奶黄色的淡淡的灯光永久留在了我的心底。父亲时常在书房给我讲些文学常识,我对文学的一知半解便源自那奶黄色的灯光下。

《胡笳十八拍》里那种母亲与孩子骨肉分离之悲情曾弥漫在我心里,让我感动与唏嘘;中国古典诗词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也深深地感染着我。

仿佛记得鲁迅先生曾说冯至是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但书柜里《戴望舒诗集》中《雨巷》一诗也进入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看来戴望舒先生也是抒情诗歌天空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星......

父亲曾用笔名写的自由体诗歌《队长他骑着马去了》发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重庆《新华日报》上,父亲从各种报刊上剪辑出来一大摞他写的文章中拿出此诗歌给我看,引起了我对诗歌的热爱。诗歌抒发抗日游击队员对牺牲的队长的思念之情,彰显出战友间、朋友间之情谊,弥足珍贵,感人至深。可惜现在我只记得诗歌的第一句便是点题开始,末尾一句仍是点题结尾“队长他骑着马去了......”

父亲书房中曾有一部用护书板将十几本线装书夹在一起的《石头记》,据说是颇有身价的古版之一,一位教理论作曲的老师借去看,出于好心,此老师边看边用糨糊把书里开页的地方粘起,殊不知这样一粘却把古版书籍的价值粘掉完了,后来我找到其他版本的《红楼梦》拜读,特别喜欢看脂砚斋作的眉批,评说黛玉之死的眉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日常生活中世事无常,看来唯谦逊与谨言慎行才是做人的真谛。

后来,我家搬到川音馨园宿舍,父亲的书房基本还是那样,只是书桌对面墙上多了一幅省美协主席、版画家吕琳为父亲画的钟馗像,与吕伯伯画的其他钟馗不同的是,送给父亲这幅画里的钟馗是一折扇子遮住了绝大部分脸,只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扫荡着世上的魑魅魍魉。

书房里多的几张藤椅、藤沙发,茶几上、椅子上,甚至卧室枕边都放着书,父亲又不让母亲整理,他说“你们一整理就全乱套了,要用书或写摘要的卡片时反而会找不到了”。

每个星期,总有一天四川省社科院研究中国神话的袁珂伯伯要来我家,他们在书房常谈起《山海经》里记事的考证、谈起《文心雕龙》那些古籍书,还有一位就是专门研究唐诗的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开阳伯伯,好像那时他正在写一本有关唐诗的什么书,他也常常来我家和父亲商谈有关唐诗的注释问题......

省美协主席吕琳伯伯和市话剧团导演刘健叔叔,因为同住馨园,他们来我家就没什么固定时间了,随时来随时走,原来他们是到我家在父亲书房里躲着夫人偷偷抽烟。

再后来,父母走了,唯有剩下些回忆而已。

父亲的书房是我成长的摇篮,书橱中满储的知识,熏陶哺育我成长。

“天若有情天亦老”,何况我们乎?我真愿有所谓“穿越”,借此回到我的馨园,回到那些宁静的夜里,在父母书房柔和的灯下聊天。

我真愿有所谓灵魂与天堂,我要拥抱着父母,诉说我对他们的思念!

癸卯夏父亲节于锦官城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施在德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