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果城丝业的复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18 14:51:36 浏览次数: 【字体:

果城丝业的复苏

明末数十年的战乱灾荒,顺庆百业毁损殆尽,其中受到毁灭性破坏的当数丝绸业。

南充《丝绸之城》(又名《丝绸女神》)塑像(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具有千年历史的顺庆蚕丝生产,曾有过唐宋的繁荣,元明时期也曾长久兴盛。唐时,果州绢享有“天下第一”美誉。明代顺庆绫也驰名全国,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特喜欢用它作画。可是入清之后两百多年间,顺庆蚕丝皆为农家副业,城乡均无像样的专业作坊。农家缫丝工具简陋,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加上蚕桑品质差,产出的“南充火丝”大都无法用于织造,多被成都一些制线作坊以低廉价格收去加工成粗丝线。直到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先后从浙江、湖广来了两批缫丝、织绸工匠,时人称浙江来的工匠为“浙帮”,称湖广来的为“荆帮”。这些工匠带来了比较专业的工具和技术,得到顺庆本地商号裕泰祥的资金支持,陆续在顺庆城中开起机房,拉开了果城丝织业复苏的序幕。

丝绸源点(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浙帮”的工匠善织湖绉,这种产品适用于中老年人秋冬季做包头帕。那时川东北一带盛行包头帕的风俗,一般人家多用两米多长的土白布或毛蓝布包头,经济收入好一点的人家喜欢用绉绸包头。青色的湖绉帕包在头上,既暖和又显得庄重,而且使用时间比棉布帕子长,因而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南部、闻中、苍溪、广元、昭化、剑阁、巴中、南江、通江、达县等地的市场畅销货,以后又远销到重庆、万县和陕西。顺庆湖绉很快成了川陕地区叫得响的名牌。

蚕茧(蓬州闲士摄于2019年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展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荆帮”工匠善织绸,织出素绸、花绸、板绫、巴缎和甯绸等。到光绪年间,巴缎和顺庆绫成了名满帝都的产品。据《蜀游闻见录》记述,“当日北京城中视川中巴缎为无上佳品。”“顺庆绫各色具备,花样亦新,与巴缎同一价值,而销售视巴缎略高。盖顺绫富有光泽年少人喜购用之。”“用为被面置之新人奁具中,最为夺目。”顺庆丝业复苏迈出了喜人的一步。

嫘祖养蚕(图片来源:中国考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