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我的舅父——追忆“四川好人”“四川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张仕连同志‖张克晰

作者:张克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27 14:57:42 浏览次数: 【字体:

2022年11月20日晚10时许,清脆的手机铃声响起,噩耗传来,敬爱的舅父猝然离世,我既震惊又万分悲痛。时至今日,我始终不敢也不愿相信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这么多天来,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的是他的音容笑貌,他走后安详的面容,那些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

舅父1939年12月17日出生于广元市昭化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59年7月昭化中学初师毕业后,先后到朝天区渔洞乡小学、元坝区青牛乡小学任教16年,之后担任校长、在卫子大区文教科工作。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元坝区教育局工作,1999年12月光荣退休。

图片

我少时家贫,生活窘迫。每年春节期间,我和妈妈、哥哥、妹妹都要去舅父家小住几天。舅父家也不宽裕,可舅父和舅母总是亲自下厨,做满桌的美味佳肴,让我们尽情品尝。回家时,还不忘给我们家送许多好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舅父给了我们家莫大的帮助、莫大的爱、莫大的温暖,使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勇敢地生活下去。他时不时在经济上资助哥哥和我的学费。1987年一个寒冷的冬天,当时我正在广元师范学校读书,舅父到广元开会,他专门抽出时间来学校看望我,给了我10元钱,还给我买了一条御寒的棉裤。至今想来,我心里仍觉热乎乎的。

我刚参加教育工作时,年龄较小,工作马虎,不谙世事,领导、师生反响不好,口碑不佳。舅父心急如焚,总是对我谆谆教诲,既有工作上的指导,更有如何待人处事的教导。在参加工作三四年后,我的教育教学成绩越来越好,受到领导及师生一致好评,我打心眼里感谢舅父这个扶我上马的人。

舅父在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事迹,仅列举一二。

他在青牛乡小学任教时,发现学生普遍贫困,连一毛五分钱的理发费用也很难拿出来。他就拿出自己的工资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开始学着给学生理发。5年里,他放弃午休时间,每天中午抽空给学生义务理发,全校200多名男生的理发任务都由他承包了。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理发师校长”。

在香溪乡小学任校长期间,他组织教职工勤工俭学,开荒土地20余亩种药材、种蔬菜,学校获得了“广元县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荣誉,他被人们称为“拓荒校长”。

舅父极其重视家教、培养好家风。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他热爱学习,写得一手好字。他认为字如其人,书法可观人的个性和品行,所以在教育子女上,他将书法学习贯穿在儿女成长的每个阶段,敦促他们要团结互助,勤俭持家,知恩图报,教育他们“穷要安分守己,富要念老济贫”。他让全家老小18位家庭成员都爱上书画。在家里,随处可见一幅幅手写的对联和家训。2013—2015年,他家连续三年举办农家书画展,展出230余幅书法、绘画作品。他还让读书成为家庭的习惯,家里有很多藏书,经常大人高谈阔论,孩子们都各捧一本,沉浸其中,度过他们美好的时光。他家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四川省文明家庭”“四川省最美家庭”。

图片

舅父对“退休不褪色”的践行、坚守让人敬佩不已。1999年,舅父退休后回到农村老家张家乡尖山村。老家村民出行艰难,经济发展滞后,作为老党员老干部的舅父,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带头为村民修一条致富路、希望路。说干就干,每天天没亮,舅父一家就背着干粮、锄头来到这段路上,常常一干就是一天。在舅父一家人的鼓舞带领下,村民们陆续自发投工投劳,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打通了尖山山梁上这一“路梗塞”。路修通了,可一到下雨,修在山梁上的土泥路就到处坑洼,还是影响村民出行。舅父又当起了尖山山梁上2.4公里村道的“护路人”。带病修路护路二十载,不求回报,被村民誉为“尖山愚公”。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退休工资本就不高的他,先后缴纳了特殊党费4万余元。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努力践行者和完美诠释者,他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无愧于“四川好人”“四川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感动广元十大人物”“广元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崇高的荣誉称号。

舅舅面对病魔,表现得异常坦然、坚强。身患癌症十年,我时常想:那么多个疼痛难忍的白天和夜晚,舅舅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有一个答案,是他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身体的极度痛苦。每次打电话询问他的病情,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回答:“还是那个老样子哟。”我想,他是不想让我们担忧他的病况,也是在告诉我们:面对天大的困难、挫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

舅父,安息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克晰

供稿:广元市昭化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