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走近刘弄潮(25)走向光明(下)‖吴再洪

作者:吴再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25 14:41:10 浏览次数: 【字体:

走近刘弄潮(25):走向光明(下)

吴再洪

当他们一家四口向董必武报到时,董必武笑呵呵地从丽火手中接过襁褓中仅3个月大的小丹涯,一边端详,一边对夫人何连芝和围在身边的同志们大声说道:“你们都过来看啊,这是我们队伍中最小的战士!”

董必武(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见到董必武,刘弄潮就提出接受组织审查,尽快投入工作的要求。董必武连说:“不忙,不忙,先把孩子安顿好,休息一下再定。”

刘弄潮表示,组织问题和工作安排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没有休息的必要。孩子很好安顿,3岁的丹岭可以送入华北保育院;3个月的丹涯,也不能拖累和影响丽火的工作,可以送到老乡家抚养。

董必武解释说,你们刚到解放区,什么都还不了解,先熟悉一下情况。首先要把行政关系落实在一个具体部门,才好由基层组织按组织程序履行组织手续,接受组织部门的政治审查。许多事,急不来。

董必武决定:刘弄潮夫妇返回石家庄,到华北财经学院向院长王学文报到。刘弄潮任研究员,生活享受中灶待遇;丽火专门帮助王学文整理讲义、文稿,生活也享受中灶待遇。董必武说:全国很快就要解放了,我们各条战线迫切需要干部,尤其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干部,弄潮去做些研究工作非常合适。华北财经学院院长王学文同志,是我们解放区第一个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权威,你们应当很好地向他学习。接着,董必武亲自批条,将丹岭送入华北保育院;丹涯交由老乡帮带,每月配给规定数额的小米作为哺育费。

但是,对于工作的安排,着实令刘弄潮不解和困惑。从时局来讲,解放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摧毁蒋家王朝已到最后关头,新中国的诞生指日可待,工作千头万绪,百废待兴,正是党和国家的用人之际。刘弄潮在这样紧张的时刻前来请战,为国为党效力,是想卯足劲头儿,为夺取全中国的彻底解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他从国统区敌人心脏凯旋归来的战斗激情仍在沸腾澎湃,旺盛的斗志使他渴望投入新的紧张战斗。

豁达质朴的刘弄潮,对于组织的工作安排看得很淡,无介于怀。本来,他就是一个淡泊功利的人。他只渴望去战斗,全身心投入地战斗。长期从事隐秘地下斗争的经历,早就使他习惯于隐姓埋名地奉献,早就磨没了他对于功利名分的兴趣。对于自己在中共党内的工作,需要他在学运中与反动政府谈判,他就勇敢地去做请愿代表;需要他组建社青团,开辟新区党组织,他就坦荡荡去当书记,做委员;需要他发动工人运动,他就甘心当交通,跑联络。不论担任什么职务,他从没考虑过所担任的职务,将成为自身资历中,日后向组织邀功的砝码。对于以公开身分在社会上担任的职位,他更是以革命需要为使命,为己任,再高的职位也不看重。为完成党的任务,他对高官厚禄毫无留恋,一甩手就扬长而去,踏上新的岗位。

到达华北财经学院向王学文报到后,刘弄潮与丽火开始上班。首先是填写发给他们的政治审查表格。两个人严肃如实地一款款、一页页认真填写着自己的履历。他俩分别在表上庄严地写下:“1948年12月19日,进入华北解放区”。这个日子,是难忘的。在这一天,刘弄潮终于结束了长达近30年的充满艰难、危险的白区地下斗争。可是,他不曾想到,这个准确的日期,长久地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刘弄潮“参加工作”的起始日。

名与利,对刘弄潮无足轻重,他对于政治生命看得比性命还重。刚一报到,他就急着去找学院党组织,要求参加党员组织生活,但被告之,这里没有他的组织手续。你的组织关系在哪里,学院不清楚。至于接受组织审查的请求,学院作为基层组织,没有能力进行,而你作为个人越级反映,又不合乎组织程序。解决这样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学院方面无能为力。

这几乎将刘弄潮击昏。从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潮刚刚在中国大地出现、传播,他就跨上了中国共产党这艘风雨中飘摇的船,顶着腥风,沐着血雨,同舟共济风雨相依,一路行来,风侵雨袭,无怨无悔。今儿怎么突然被当作陌路人?

刘弄潮想不通,耿直不阿的他,不停地申诉、询问、催促,不断地写自传,写简历,填表格。但石沉大海,组织问题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

其实,就在刘弄潮进入华北解放区大约一个月前,当国民党偷袭石家庄解放区的危急关头,中共情报局局长李克农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北平地下党关于傅作仪部情报工作时,毛泽东主席还对周恩来、李克农说:将来,要给隐蔽战线的同志发奖章啊!

然而,那些曾战斗在艰难的对敌斗争生死线上的战士,大概没有一个人在提着头干革命的时候,动过向党索要什么奖章的念头。他们只是凭着对理想的执着,对信仰的忠诚,拼着身家性命,舍生忘死地战斗在环境险恶的白区。

解放区的生活是清苦的。吃惯大米的南方人,初来乍到真是咽不下北方的窝头、大饼。但是,丽火没有怨言,她一参加革命就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当时,老区有些工农干部看不惯从国统区来的知识分子,把他们一概视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来接受思想改造的。丽火年轻好胜,自尊心强,天大的苦都咬牙硬挺,生怕被人看扁。

当时,中共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王学文正在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每天早上在研究室讲授,由丽火和陈勤华记录整理,再由王学文亲自修改订正。那时正值严冬,每天天不亮,王学文就来到研究室,在昏暗的油灯下口授。丽火和陈勤华每人面前放一盏棉籽油灯,就着暗淡的灯光挥笔疾书。

丽火每晚都要通宵达旦地熬夜,整理当天的笔记。入夜,点一盏两个捻子的棉籽油灯,灯芯如豆,比萤火亮不到哪儿去,因灯油限量供给,不敢多用灯捻。捻子烧完,随手从灰粗布棉衣的袖口儿抽出一缕棉絮,搓成捻子点着接着写。半年多下来,丽火的眼睛经常布满血丝,昏暗的光线和过度用眼,严重损伤了她的视力,导致双眼骤然发展到高度近视的地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学文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出版发行,成为新中国各高等院校的专用教材。丽火捧着王学文题赠的样书,看着序言中向自己致谢的词句以及自己的名字,不禁潸然泪下。这一切,都是她牺牲自己宝贵的眼睛换来的啊!尽管后来医疗条件优越,组织上送她到当时著名的北京友谊医院,经前苏联专家多方诊治才控制住病情的发展,但已不能改变高达2600多度的近视状况。从此,丽火那一对曾经水汪汪流光顾盼的大眼睛,不得不被一副厚似瓶底的厚重镜片所遮盖。

从没离开过母亲的3岁的小丹岭,早已在刘弄潮全家进入平山西柏坡的第四天,就经董必武特批,被送进了位于河北井陉县的华北保育院。直到半年多后,刘弄潮和丽火才有机会,风尘仆仆地坐牛车赶去看了他一次。那真是全家最兴奋、最宝贵的团聚时光。

那天,因牛车坏在路上,赶到保育院时,已是深夜。次日清晨,刘弄潮刚走进农家用苇席围起的厕所,透过苇席缝隙看到静悄悄的晨曦中,一个光头小男孩儿,穿一件大旷旷的褂子,一边垂着头慢慢走,一边用手揩着鼻涕,声音哽咽地轻轻呼唤着:“妈妈,妈妈……”向这边走来。刘弄潮望着由远而近的孤独的小身影,心里觉得好怜惜。孩子一点点走近了,刘弄潮大吃一惊,那小小的人儿,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丹岭呵!他扑过去紧紧搂住惊呆了的儿子。坚强的汉子,不禁热泪奔涌……

据方琼院长介绍:丹岭刚来时,年纪虽小,却能讲四川话、上海话、广东话,唯独听不懂保育员讲的河北乡下土话。保育员也听不懂他在讲什么,无法与他交流。所以,他每天只爱一个人到处走,一边走,一边叫着:“妈妈!”可是他从来也不哭闹,特别坚强、懂事,是个小男子汉!院长还说,保育院条件差,怕孩子们生虱子,所以要求男孩子一律剃成光头。丹岭的自来卷儿就不见啦!

团聚的时光非常短暂,不待日头落山,一家人又道分别,何时再见,不得而知。什么东西也买不起,只能含泪塞给儿子一小包当地土产——脆枣。

3个月的小婴儿丹涯,白天被送到老乡家,晚上接回来自带。丽火每天晚上都要加班至深夜,把笔录整理成讲义。孩子就多由刘弄潮来带。由于营养不良,丽火没有乳汁。幸亏解放石家庄时,缴获了一批战利品,其中有美国军用奶粉,这在当时简直是稀罕物。王学文院长特别赠送一筒约5磅重的奶粉给小丹涯,这成了孩子的救命养料。因为奶粉有限,来之不易,白天舍不得喝,只留在夜晚用。那时没有热水瓶,每天傍晚,刘弄潮就从大伙房弄点热水,加上一点点奶粉,调成很淡的一小瓶奶汁。为怕奶汁冷却,刘弄潮就整晚将奶瓶揣在怀里,用体温捂着。

入夜,当丹涯饿醒啼哭时,总是丽火一面哄着哭闹的儿子,一面把一小段从医生那里要来的橡皮管塞进儿子的嘴里。刘弄潮则掏出带着体温的奶瓶,同时迅速点燃一盏仅有两个捻子的豆油灯。奶瓶凑近油灯,瓶口插入橡皮管的另一端,使仅仅由豆油灯加温的奶汁吸入儿子的嘴。这样的苦心和每夜的辛苦,在父母来说,已是用心良苦之极。而那样稀薄的奶水,在进入儿子小嘴时,到底能热到什么程度呢?只有天晓得。奶汁凉冷而清稀,可毕竟还算是有点儿营养成分的奶吧。

白天,可怜的小丹涯吃得更差。组织上配给的几斤小米,得由刘弄潮夫妇自己找老乡借碾子、石磨,推碾、筛磨成小米粉,交给带养丹涯的老乡。丹涯就是靠着用小米粉调出的清汤面糊养大的。粗糙而不足的饮食,令他的肠胃受到严重摧残,日日腹泻,瘦得皮包骨头。瘦瘦的小脸上,只有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跃动着生命的活力。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这个襁褓中的羼弱婴儿,过早过多地品尝了生活中的苦难,以致最终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令人痛心的后患……

那是一段真正艰苦而又非常幸福的日子。刘弄潮和丽火这对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夫妻,对于物质的贫乏并不在乎,他们的心无比富足。既然生命之路是自己择定的,那么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的心里充满甜蜜。

每个月两人领到10斤小米的津贴费,就会择一个星期天步行20多里,从学院驻地进城,只为去看一场电影,然后心满意足地吃上一碗炸酱面,再用手绢兜上小小一包花生米。滴酒不沾的刘弄潮,每每不会忘记给爱妻沽上四两白酒。有时碰上大雨,两个人被淋成落汤鸡,还一面奔跑,一面笑闹着欢欢喜喜地往回赶。

1949年6月下旬,学院接到命令,准备在7月初移驻北平。

在火车上,当有人喊“看到永定门啦!”丽火等一群年轻人,才慌慌忙忙换上平日舍不得穿的灰色细布列宁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刘弄潮为之奋斗了近30年的事业,成功而辉煌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刘弄潮为中国的新生,为人民的解放,为事业的成功欣喜若狂,狂喜而泣……

刘弄潮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的人生。他一生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用“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样几个普通的名词来界定。他是在用心用血用命地追寻求索着,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些名词中所涵盖着的一种理想化的完美意境,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他的喜悦贯穿于人生追求、理想实现的奋斗过程之中。为着一个理想,为着一份事业,为着一句誓言,为着一生的追求,刘弄潮百折不回锲而不舍荣辱不计,他苦苦捍卫的是理想的光耀,是人生的价值,是人格的尊严。他活在理想中,活在事业里,活在自己庄严的政治承诺上。至于自己个人的名利、荣辱、得失,在他眼里心中,无足轻重。这就是弄潮儿海样旷达的胸怀,这就是曾叫“刘旷达”的刘弄潮独立不羁的人格特性。

开国大典,难忘的庄严时刻。刘弄潮置身于共和国功臣的席位,丽火站在天安门城楼下的金水桥之内。年轻、单纯、热烈的丽火,在这撼人的场面中,为新中国的诞生,为自己是这一宏伟大业的参与者而激动、振奋、欢呼、自豪……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吴再洪,曾用名吴再红,四川新都人,1981年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放弃留校机会申请到核试验基地工作,2004年转业回乡。曾任基地政治部宣传处长、气象总站政委、试验工程技术部气象研究室政委、靶场部气象研究室政委。出版有《采菊东篱下》《为什么要学哲学》等专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再洪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