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大梦今归去 悲怀恸故人”——忆何郝炬老领导关心方志事业二三事‖马小彬

作者:马小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08 17:27:44 浏览次数: 【字体:

“大梦今归去 悲怀恸故人”

——忆何郝炬老领导关心方志事业二三事

马小彬

2023年1月23日,惊悉百岁老人何郝炬老领导因病去世。此后,眼前常浮现十余年来与何老相见的情景,以及他和蔼可亲、幽默睿智的音容笑貌。

何郝炬(1922.2—2023.1.20),四川成都人,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与何老结缘十余年间,作为老党员、老领导和高龄老人,何老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史志事业的关心,至今难忘。今特引何郝炬老领导所作《哀崔传稳老友》诗中“大梦今归去,悲怀恸故人”句为题(见何郝炬诗词《哀崔传稳老友》,刊于《岷峨诗稿》2014年第4期),追忆何老关心方志事业的往事,以志纪念。

何郝炬先生阅读《巴蜀史志》(汪毅 供图)

编修史志,与何老结缘

2008年前,我在四川省档案局工作,何老作为省领导,对档案事业的关心支持,常听省档案局张仲仁、吴性儒、龙玉春等局领导提及。1985年,四川省档案馆新馆及干部职工宿舍在蓉建设,整体从雅安迁回蓉城,都凝聚了谢世杰、顾金池、宋宝瑞、何郝炬等老领导的心血。

2008年底,因组织安排,我从省档案局轮岗到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5年更名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08年12月至2018年2月,先后任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我在主持省志编委工作十余年期间,因编史修志之缘,每年常与何老见面,听其真切话语,总是受益匪浅。

2009年春节前夕,我随秦安禄同志(时任省志编委党组书记、副主任)赴何老家中拜望,当得知我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才从档案部门轮岗省志编委,何老笑着对我说:“恭喜履新。文史不分家嘛!你到省志编委工作,是归队。”提及修志编史,何老思路敏捷,如数家珍,他说:“编《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作为重灾区,当然要写好。志编委使命所在,责无旁贷!”“你们组织编纂二轮省志,是很有意义的事!”接着,何老提及续编四川当代史的事宜。他说:“1949年以来,新中国已成立60年了,我们编了《当代四川简史》。现已是一个甲子,这段历史要抢救了!再不编的话,我们很多亲历者都见马克思了,很多历史记忆也会被带走。”何老讲话语气平缓,川味成都音重,他对史志编修的期望殷切,寓意深刻。此次拜访,是我首次当面聆听何老的教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生笔耕不止,著述丰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郝炬老领导先后在国家部委、省直综合部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担任主要领导,无论在位时职务如何变动,政务多么繁忙,还是离职休养后,何老初心不改,笔耕不止,著述丰硕。我有幸拜读何老所赠的专著、诗词集,这些著述是他长期革命斗争、建设、改革发展丰富经历的真实写照,是他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勤政为民的心路历程,是大气豪迈的家国情怀、亲情友情的真情流露,是何老馈赠给后人的文化记忆。

何老在当代中国史、四川地方史研究上著述甚多。他先后负责编辑《当代四川简史》丛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终审通读首轮《四川省志(1840—1985)》稿(共63卷79册、4500万字)等著作,长期终审四川诗书画院的院刊《岷峨诗稿》(季刊)。个人有自传体回忆录《霜天晓月》(上下)、《故人故事》、《行者春秋》(四川人民出版社分别于2007年、2012年1月、2022年3月出版)。何老还将其通读省志的《百咏志稿》的诗词手稿、参加革命工作期间的珍贵照片如数捐赠四川省方志馆收藏,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研究留下宝贵文献资料。

倾注大量心血,终审《四川省志》稿

何郝炬老领导在1984年至1985年8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部署第一轮《四川省志(1840—1985)》(以下简称《四川省志》)编修启动工作。

1993年3月,《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经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批准成立,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邀请何郝炬、张秀熟、马识途、张文澄、肖菊人、彭雨、冯举、隗赢涛、蒲孝荣担任《四川省志(1840—1985)》审核委员会成员,何郝炬负责组织志稿终审,并批准出版工作。

1994年12月,何老离休后,依然心系此事。他不顾年事已高,坚持通读终审省志志稿,为首轮《四川省志》作序,赋诗词100首(其中,为80余部省志稿作诗词80首,为《四川省志·人物志》中的杨锐、刘光第、张澜、周善培、熊克武、康藏林、任鸿隽、卢作孚、李劼人、王陵基、王维舟、王铭章、旷继勋、罗世文、车耀先、黄继光、邱少云、张露萍、陈刚、程子健、张秀熟传等作诗词20首)。为此,何老满怀真情地写道:“余受组织之托,对省志全编审读完稿,共80卷,四千余万字,历时十余寒暑。百余年间之巴蜀,迭经变革,由乱至治,浩繁纷绪,旁及广远;英哲相继,遗韵流芳。读后犹萦留脑际,久久不能去。遂萃而录之,率然成咏,聊纪读志所得云尔,工拙非所计也。”(见何郝炬著《读志百咏》,见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附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第382页)

对首轮省志编修,何老倾注了大量心血。四川首轮修志的开创性工作,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充分肯定,四川被评为全国首轮修志先进单位及二轮修志全国试点单位,这与何老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积极主导推动《四川当代史》编纂

何老热爱四川本土历史文化,关心四川当代史编纂。2009年,新中国建立60周年,四川尚未有一部全面记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当代史。为实现这一夙愿,2009年至2014年,何老多次在四川当代史编委会等会上呼吁,听取省委党史办、省委党校、省志编委、省社科院、省档案局等部门有关编修四川当代史的意见建议。我有幸参会,对当初何老的讲话至今记忆犹深。

对编纂四川当代史,何老说:国家及省委省政府重视编史修志,当前启动编纂《四川当代史》意义重大,形势迫切,条件具备。一是抓机遇,尽快拟定编纂方案及编修大纲,报送省委省政府批准实施。二是四川的党史、地方史、地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翔实,队伍胜任工作。三是编纂四川当代史是一项长期工作,官修官责,应政府部门来主导,各方参与编写。编史修志是省志编委职责,已有组织抗震救灾志、两轮《四川省志》编修的实践,社科院、党史、档案、党校、高校等专家参与,众手成史。四是四川当代史的编纂下限,可设定为2009年,60年正好一个甲子。对讨论中如何处理涉及“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的人与事等。何老说,“政治上,要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两个《历史决议》;要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客观记录历史事件、人物”等。如今回想,何老的话语犹在耳边,格外清晰。

2011年1月,民革四川省委在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启动〈当代四川通史〉编纂文化工程的建议》(第198号提案)。省志编委收到提案后,我高度重视,多次与省社科院当代史研究所研究,听取何老、谭继和等老领导、老专家的意见,形成编纂方案,向省政府提出关于编纂《当代四川史》的请示,得到省政府批准同意。

2014年12月2日,《四川当代史(1949—2009)》编纂工作启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我(时任省志编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主持。省老领导何郝炬、章玉钧、李洪仁、解洪和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应邀到会指导,省政府副秘书长陈越良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勉委托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万本根介绍编纂《四川当代史》的由来;我作前期工作说明,并安排篇目修改、资料收集等具体任务。会上,何老及与会老领导就《四川当代史》断限、分期、篇目提出意见,强调应结合四川实际,全面记述当代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大事要事,突出特色亮点,总结发展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当代四川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四川当代史编纂工作由此启动。

如今,何老等老领导的讲话精神已在四川当代史编纂中落实,编修工作有序开展,何老的夙愿不久将会实现。我想,这将是对何老的最好告慰。

《弘扬巴蜀文化 开展学术交流 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 何郝炬 题

被誉为当代“蜀诗三老”之一的何老

何郝炬老领导所作的诗词诗集、审编的《岷峨诗稿》,我喜读并摘录,从中学习领略诗词韵味,及以诗言志抒情的意境。

何老自幼爱填词赋诗,作为老党员、老领导,他与马识途、李维嘉三位百岁老人被称为“当代蜀诗三老”。对此得名,著名教授孙和平在《仰望“蜀诗三老”》一文(刊于2022年9月8日“四川经济网”)中写道:一是三位老者的诗词作品,清词丽句,洋洋洒洒,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已脱颖而出,卓然成篇。二是他们是一批忠诚的老党员,经历革命洗礼,社会责任心、历史使命感,年既老而不衰。三是他们从岗位上离休后,开启当代蜀诗之山林,发起创刊《岷峨诗稿》《四川诗词》,建立四川诗词学会。所创立的《岷峨诗稿》杂志,30多年形成了刚健、质朴、活泼、清新的群体风格,被号为“岷峨风骨。何老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1984年11月,四川省诗书画院创立。1986年,何郝炬、马识途、李维嘉等老领导在蓉筹备成立岷峨诗社,何郝炬、马识途任社长;何老兼任四川诗词学会首届会长、《岷峨诗稿》主编,著有《澄愚集》《何郝炬诗词钞》《岷峨诗侣·何郝炬卷》等。

张应中教授在《乐观因信念——读何郝炬诗词随记》一文(刊于《岷峨诗稿》2019年第3期)中评赞道:“何郝炬著有《岷峨诗侣·何郝炬卷》,诗词集中反映了他的革命生涯、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慨。何郝炬擅长词体及五言诗创作,其诗词以真情感人,气象开阔,豪迈健朗,在老革命、老干部诗人中颇具代表性。”

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教授在《岷峨原始》一文”(刊于《岷峨诗稿》2014年第1期)中评赞何老,有如此文句:“何郝炬,早岁即赴延安投身革命,经历戎马生涯,得江山之助,多纪游,擅填词。颇作长调,如《多丽·南江光雾山米仓山》,怡趣天然。偶作小诗,亦逸兴遄飞,如:河西千里走如飞,雾锁祁连风劲吹。未洗尘沙先进酒,凉州古郡夜光杯。(《河西道中》)于骏快之中,得宕逸之神。置之唐名家诗中,略无逊色。令人过目成诵,洵佳作也。”

1986年,《岷峨诗稿》正式出刊。2011年,已百期成稿,发表两万首诗词,20余万字,深得赞誉。对此成就与经验,何老在《岷峨诗稿》百期纪念会上的讲话(刊于《岷峨诗稿》》2011年第3期)中,认为有三:“首先,坚持党的方针和领导,有明确的思想观点和原则立场。诗刊服从于党的文艺政策,服务党的文艺政策,作社会主义文化忠实的传播者。其次,保持中华诗词的悠久传统和特色,反映时代和生活。贴近实际生活,不能泥古不化,固步自封。第三,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个人价值观。不容许黄色黑道、反人民反民族的邪恶病毒在社会主义国度里泛滥存在。第四,坚持质量至上,是诗词作品的生命线。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娴熟写作技巧,戒除空泛,贴入生活,才有可能出好诗。”

今日重温何老的讲话,颇有感触,这些办刊应坚持的宗旨和方针,对期刊是如此,编史修志也应如此。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唯精神永志。今日我们对何郝炬老领导的最好缅怀,就是传承其留下的红色基因、优秀文化,这也是对何老最好纪念。

2023年2月7日于中国香港

(特别说明:此文成稿于赴港探亲期间,因记忆及资料有限,难免文中有误,敬请读者见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小彬(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