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拾忆那些年:过河船 安参子‖蓝士成

作者:蓝士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19 13:54:50 浏览次数: 【字体:

拾忆那些年:过河船 安参子

蓝士成

过河船

在碾盘寺那些年,父亲工资低,因此很节约。做饭,从不买煤,除偶尔买点木柴外,全靠我和三姐拾柴火助炊,比如捞柴、割柴、挖树疙篼、刨草根足炊。地点大多在北山、东面山岭和茶豆湾河边,有时也在竹林里、岩坎上或黄葛树下。

捞柴,就是用竹耙子把枯草、树叶从地上捞起来做柴火,它是当年拾柴火的主要的方式。

竹耙子,我们是用儿化音叫它的,称扒扒儿。很小的时候,大人做,用现成。到了八九岁,就自己学着做了。竹子,最好是“一年青”,竹节要短。我嚷着让父亲要来竹子,手持篾刀,把大头前两节撕开成8—10等分的竹条;然后竹青面上,竹黄朝下,均匀散开成扇形,压在地上,把扇形两边第二根竹条扭曲,垫在第一根下做第一根;接下来,在离竹条根部5—10公分处,用篾条把竹条一上一下交替扣起来,来回扣5—8次,竹条间距要均匀,篾条之间要扣紧,这是一个简单的竹编过程;然后,把一节宽厚硬实的竹片两头削尖,别(插)进竹编与扇形竹条根部之间,竹条必须是两边的2—3根在上,中间的在下,使整个扇形竹条形成一个直挺挺的平面。这样,一个竹扒的雏形就出来了。但这还没完,竹扒要能捞柴,还有最后一步,就是做能抓住并捞起柴草的爪子。做爪子,先按竹条数做好竹圈子;然后点燃柴火,选好每根竹条上你想做爪的位置,放在上面烤,趁烫弯成爪,套上竹圈子,放至竹条干了、硬了,取下竹圈子,截掉多余的爪尖,竹耙子就可以用了。若想早点用上新耙子,做爪子时,可以烤狠一点,趁烫弯成爪后,立即放入凉水里浸泡定型,然后截掉多余的爪尖即可使用;不过,这种做好即用的竹耙子,爪子很容易变形返直。

我曾做过几把竹扒,一把比一把好用。每次做好,都会迫不及待地用起来,看那干草纷纷聚在扒下,很不情愿地扭在爪上,便控制不住兴奋,笑得合不拢嘴,加上小伙伴的夸赞,别提多高兴了。

捞柴,是跟小伙伴一起的集体性劳动,热闹,自由,无拘束,高兴得很。当然,也有乐极生悲的时候。

记得有一次,有水生、克服、淑仙、二娃、三妹子,我们一起上山捞柴。虽然打打闹闹,歇歇停停,但收获颇丰。后来,我们到了茶豆湾河边,发现前方有一条过河船泊在那里。我们都很高兴,一窝蜂跑了过去。透过巴茅丛看去,过河船,就静静地躺在河边,船上、岸边都没有看管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哪来的船呀?我们到船上去看看吧!大家七嘴八舌。这时,水生放开喉咙大声说道:“我们过河去耍一趟,要不要得?”“要得!”大家都异口同声表示赞成。

乘船渡水,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很新鲜,也很高兴。在鼎沸声中,水生第一个上船,还没站定,船就立刻摇晃起来。“慢点!一定要慢点哈!”大家相互提醒着。每个人上船,或在船上移步,船都会摇晃,不停地摇晃,这实在是让人紧张。因为船太小,人多,下沉得很快,加上大家不会乘船,重量集中在了一头,所以,人还没上完,船的一头就几乎要进水了。大家慌了:“哎呀,妈呀,船要翻了!”“要不得,我不坐船了!”看到这可怕的场景,我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河水,我没打过交道,岸边,没有能呼救的行人!怎么办?环视四周,河水一荡一漾的,岸上一摇一晃的,来路一躲一闪的。啊,太可怕了!我顿时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也大声叫了起来:“我不坐了,我要下去!我要下去!”“哈哈,怕什么?淹不死的!”这是水生在给大家壮胆。水生说罢,用捞柴耙子当船桨使劲地划,拼命地划,那船好像钉住了一样,纹丝不动。这时,船上仍然是喧哗,吵闹。“biǎ嘴,别划了!我们不过河了!”“biǎ嘴,船要翻了,算了吧!”biǎ嘴,就是水生,上嘴唇往里收,说话时感觉是biǎ的,大家就给了这个“biǎ嘴”的绰号,父母也都是这么叫他。

在我们这些伙伴中,水生最调皮,喜欢说怪话,经常搞恶作剧。这时,他见大家胆小、害怕,得意地笑着,然后背向大家,捂住嘴,弯下腰,低下身,叉开腿,向左使一脚劲,向右用一把力,那船立刻左一摆,右一晃,颠簸得很厉害。顿时,大家“妈妈呀,娘娘呀”地惊叫起来。“biǎ嘴”回过头,大笑起来,脚下的劲,越使越大,那船就不停地、越来越厉害地、像地震似的颠簸着,颠簸着……一个个丧魂落魄地吵着,闹着,骂着,哭着,乱作一团。大家或蹲下,或坐着,或站着,都使劲地抓住船舷,不知所措。大家都知道,“biǎ嘴”向来做事都是不计后果的,特别是让别人痛苦的事,更是幸灾乐祸。我急了,慌了,心里蹦出了“要出大事”闪念,便不住地骂他。

“哎哟!哪个在打我?”biǎ嘴突然大叫起来。原来是一把竹扒把子打在了biǎ嘴头上。接着,biǎ嘴的腿上也重重地挨了几下,船立即不再晃动。原来,biǎ嘴在摇船时,是克服抓住了岸边的巴茅杆,那船,不但没有摇出去,反而被拽回了岸边。biǎ嘴呢?等到挨了淑仙重重几耙子后才明白过来。

大家上了岸,一个个脸气得铁青,我和二娃、三妹子瘫在岸边,不断骂水生,淑仙、克服撵得水生四处乱跑。水生呢?跑出去老远,得意地站着傻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克服的急中生智,如果没有淑仙的果敢出击,也许我们中有的小命就撂在河里了。

这真是,捞柴见泊船,欲渡对岸玩;船倾还捣蛋,小命险玩完。

安参子

20世纪60年代,新华公社,“搬月亮家”时,一度时间,我喜欢上了安参子。“参子”,江河塘堰里极为普遍的小鱼,肉多,刺细,做酥鱼,好吃得很。不过,那些年,没条件做酥鱼,便炒酸菜豆瓣,掺水烧开,放参子同熬,吃起来还是很美的。

参子,钓鱼人最恨。为什么?讨厌噻!诱饵刚入水,它立刻上口,你猛地一拉,轻飘飘,它跑了,鱼饵丢了。所以,人称“夺杆参”。鱼窝子里,只要有它,哪怕只一条,其他鱼儿就沾不上边,你还就忙不过来,而且零收获。此时,只能换地方。就是技术好,钓上几条、几十条,但它太小,也不够塞牙缝。

生产队的堰塘,在姜家湾,参子很多。下水洗衣服,淘牛草,它们都会成群结队来亲热你,围着你脚,撮起嘴巴吻个不停,痒痒的,怪舒服的。

我们想吃参子了,不是钓,而是“安”,即“安参子”,出手就弄几百条。“安”,是我们这里的说法,有“捕”的意思,如“安泥鳅”“安黄鳝”。用一个竹筛,四角拴上绳子,绳头上端合在一起,拴在一根竹竿上,安参子的工具就这么简单。

安参子时,竹筛里放些带腥味的东西,如动物内脏,它是参子的最爱;然后,放一块石头,给竹筛增重,使之能入水下沉;最后,把竹筛放在有参子的水里即可。隔时四五分钟,手握竹竿,迅速提起竹筛,这时,几条、几十条或更多的参子,就蹦蹦跳跳地展现在眼前了。拣了参子,再放下去,如此反复,美味食材就可烹调了。

安参子,大多是我们小孩在做,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要想安得多,有几点还是要注意的:一是选准位置,要是参子活动的地方;二是竹筛放平,腥料放足,以便引来大量参子;三是起竿要轻要快,赶在参子逃离前出水;再就是注意安全,选路基稳、地面平的地方。

一天,随妈妈去堰塘洗衣服,见姜大哥在安参子,我好奇又羡慕。“妈妈,我也想安参子。”“你安嘛,小心点哈!”我立即回家,找出炭筛,折了衣竿,解下箩绳,跑去塘边。姜大哥帮我绑好,摸了螺蛳,砸烂,代替动物内脏做诱饵,压上石块,小心地放入堰塘,然后告诉我:“有了两三分钟,你就起竿,要快!慢了,参子就跑了。”“要得!”第一竿,姜大哥帮我起竿,5条;第二竿,我自己起竿,2条……这天,收获不多,几两而已。其原因,可能是我力气小,起竿慢,溜掉的多,加上诱饵不好。拿回家,妈妈很高兴,放锅里,烙香,放盐,浇醋,感觉很香的。这是我第一次安参子,印象蛮深。

那些年,参子多,但安参子的不多,可能是因为油少,干烙不好吃的原因。

“搬月亮家”到下街子面坊住时,又和两个伙伴去安参子了。我们各选位置。“蓝四儿,帮我拴一下!”“王三娃,你准备好没有?”我们你言我语,叽叽喳喳,高兴得很。堰塘石包边,洗衣的、淘菜的、挑水的,说说笑笑,嘻嘻哈哈,好不热闹!我三下五除二,准备就绪,把炭筛沉在石包边。王三娃跑来,主动帮我起了第一竿:“蓝四儿,有一根小泥鳅,要不要?”“咋不要?要!”这一竿,10参1泥鳅,收获颇丰!“哟,这么多!”那边李五儿好兴奋,原来他这竿居然有20多条。此时,王三娃猛然想起,自己也在安参子,便飞快跑去起竿。“哦豁,我的竿竿飘走了!”王三娃突然叫了起来。原来,他的竹竿被水浪掀下水了。王三娃挽起裤子,蹚水抓竹竿。“哐当”“哎呀!咕噜咕噜……”王三娃滑倒掉水里了,所有人都惊呆了。

“快,王三娃落水了!”“救人啊,救人啊!”大人慌成一团,我们被吓哭了!王三娃在水里胡抓乱舞,不断呛水。姜大娘眼疾手快,顺手抓起我的竹竿要去救人,被黄二娘抢过手,立马伸过去,可惜,短了,够不着!李五儿哭着跑过去,被黄二娘拖了回来:“你不会水,找死呀?”“你们都让开,我来!”只听“扑通”一声,有人跳进堰塘,迅速游过去,从背后夹起王三娃,游回来,上了岸。原来是姜大哥,他是听见呼声救赶来的。王三娃好在只呛了几口水,并无大碍。这有惊无险的结局,大家心情平复下来,塘边终于结束了慌乱。“你们几个娃儿,别安参子了,都跟我滚回去!”黄二娘发疯地吼着。我们呢?心有余悸,早已失魂落魄,再也无心安参子,收好工具,各自回家。

这真是:跟踵安参子,溺情惊众人。小心无事故,大意藏灾薪。

— END —

作者简介

蓝士成,曾担任资中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教育高级咨询师,资中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获省市县教育科研成果30余次,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和100余篇学习指导文章,出版过《小学语文课本习题解答新法》《初中生常规学习新法》《记忆新法》等多本著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蓝士成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