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特产>详细内容

【地方名特】蓬安县石孔贡米‖费尚全

作者:费尚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28 14:42:25 浏览次数: 【字体:

蓬安县石孔贡米

费尚全

石孔贡米,原名“油香米”“黄金米”,浸白色,仅产于四川省蓬安县石孔乡玉皇村(又名开山坪)。据当地人讲,油香米的特点是清香可口,似硬却软,似糯不粘,外香入鼻,内香入腹。传说,早年用油香米放蒸笼内蒸干饭,上气后,揭开笼盖,香气四溢,隔两三间屋可闻其香。由于味香可口,凡吃过此米的,都赞不绝口,为款待贵宾之珍膳。

蓬安县石孔乡(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据《蓬安县志》记载: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蓬州(今蓬安)知州戴论用该米款待皇亲朱毛里,朱毛里食后赞不绝口,离开时从蓬州精碾300斤贡奉朝廷,雍正皇帝吃后倍加赞赏,从此石孔油香米便成为贡米。

从那以后,凡出任蓬州的官员,或到蓬州的名人学士,以品尝石孔贡米而感到骄傲。

蓬安县石孔乡小玉村石孔贡米种植示范片(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秀才到石孔开山坪,要求品尝石孔贡米。遇一老人知道他的来意后,以石孔的五羊石、开山坪、茨腾沟、柳树沟等四地的名字,出了一上联“五羊开山斧,则见茨藤缠柳树”,要那秀才对下联,并说只有对起了才能品尝贡米饭。秀才想了很久,都没对起下联,连贡米的气味都没闻到。于是他只好灰心丧气地走了,一路漫游,踏遍了石孔的猴子岩、凤凰寺、龙神庙、石孔子等地方,这才恍然大悟,对出了下联“猴子撵凤凰,吓得龙神钻石孔”,秀才高兴地在老头家里品尝到了香喷喷的石孔贡米饭。

蓬安县石孔乡小玉村石孔贡米种植示范片(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过去,米商知道是蓬安石孔开山坪的米,自愿多出价钱购买。民国32年(1943年),重庆江北团营区司令姚丕洪派专人到蓬安石孔购贡米款待贵宾。

石孔贡米产地平均海拔580米,较周边乡镇高,常年气温20度左右。土质为无污染黑沙泥。据科学考察,黑沙泥土中含锌、锰、镧、钛、钒、钴、锶等各种微量元素,食后利于人体健康,可延年益寿。据当地人讲,开山坪的泥黏性强,犁田后要立即插秧,歇一晚上就插不动了。神奇之处还在于,即使遇到伏旱,水田开裂二寸宽,逢雨田缝就立即合拢,不论什么稻种,头年味道稍差,次年就香味扑鼻。同一季节,石孔贡米成熟的时间,比低海拔的其他乡镇要晚一些,加上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稻谷在其生长过程中更能摄取丰富的营养。正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赐予了石孔乡“贡米之乡”的美誉。

蓬安县石孔乡小玉村石孔贡米种植示范片(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1984年,具有两千多年传奇色彩的石孔贡米进入四川省食品展销会并获得好评,求购客商络绎不绝。1999年,石孔贡米参加南充市食品博览会,赢得大众赞誉,被评为名优食品金奖。至今,石孔贡米香飘华夏,名扬海外,仍是供不应求的四川农产上品。

为扩大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2012年,蓬安县石孔乡注册了“石孔贡米”商标。2020年,蓬安县石孔乡成立了“蓬安县秾穗贡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石孔贡米”进行统一推介和组织销售,进一步提升石孔贡米的品牌知名度。该社由5名村干部和30余名农民工组成,有土地500余亩。全部实行科学种田,一条龙生产。每年3月底4月初播种,每亩用种500克左右,种子严格消毒杀菌,浸泡好后,直接均匀地撒在事先整理好的秧田里,然后盖好薄膜,秧田的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并经常观察,精心管理,时刻了解幼苗长势情况。50天后再移栽在大田里,按行距15厘米、窝距20厘米栽插,每一行笔直端正,通风透光,以利于水稻生长。

蓬安县石孔乡小玉村石孔贡米种植示范片(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为提高产量,保证贡米质量,该合作社5位村干部全心全意为农民们服务,经常巡回在田间地头,细心观察,加强管理。按要求统一使用蓬安县农业农村局专家们提供的标准化肥和无公害农药。为防止污染,除草施肥,尽量实行人工操作。8月下旬至9月初稻谷成熟,为减小劳动强度,专业合作社一律实行机械化收割,做到颗粒归仓。每亩稻谷产量400—500千克左右,产值1600—2000元之间,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创收入80—100万元,每个农民工可创收3万元左右。为调动农民种植贡米的积极性,该合作社干部鼓励老百姓大量种植,收后的稻谷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明码实价,绝不侵占老百姓的经济利益。

石孔贡米(费尚全供图)

我们坚信,石孔贡米的明天会更加辉煌,香飘全世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费尚全(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