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诚

来源:四川省志·人物志 发布时间:2017-12-14 15:21:00 浏览次数: 【字体:

杨诚,原名杨继诚,又名杨秉辰、杨莫名。生于 1916 年,台湾省台南市人。少年时期随父母侨居印度尼西亚。1930 年回国,先后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上海光复中学、北平弘达中学。1934 年考入北平大学商学院。在校期间积极投入“一二·九”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先锋队,先后担任分队长和宣传干事。1937年 10月到延安,同年 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青委安吴堡青训班干部队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中央党校 38 班班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中央青委“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指导员兼教员、延安华侨联合会主任等职。曾荣获中央青委颁发的“模范青年”奖章。1946 年 2月,被调到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代表团任英语翻译。1947 年随代表团撤回延安,负责筹建中央团校的工作。1948 年7月被借调到华北军政大学任台湾队政委,同年 12 月 任 中央 团校教育处副 主任。

1949 年1月随中央团校进入天津,参加接管工作。4月,当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候补委员。1950 年6月任团中央学生工作部副部长,7 月任中国学生代表团团长,率团赴布拉格参加世界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国际学联副主席。从 1952 年起,转到工业部门工作,先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副局长,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副厂长、厂长,为该厂的生产建设以及承建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新中国第一代航空工业企业领导者之一。

1958年 11月,二机部指定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负责成套包建成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 (420 厂),任命崔光炜为党委书记,杨诚为厂长。在厂党委的领导下,杨诚为保证搬迁转移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他认真组织制定周密的转移计划,采取积极稳妥的工作措施,保证了工厂 3800 多职工、2882户家属的转移和 390 多台设备以及大批工具、仪器等物的运送,做到有条不紊、完备妥善地到达成都,为该厂在1959 年迅速投产创造了条件。

1960 年 2月,杨诚因受其妹杨玉华“案件”(此案已于 1978 年平反) 牵连,被调离工厂。6月初,被中共四川省委任命为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副院长,负责筹建农机学院。在较长时间只有他一人主持工作的情况下,他克服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建院工作,招收了新生,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并注重罗致人才,尊重知识分子。经他不懈努力,使学院初具规模。此间,他先后被选为中共成都市第二届党代会代表和第三届四川省人大代表。

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杨诚被迫害致死。1978 年 8月 12 日,中共四川省委为他昭雪平反,恢复名誉。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来源: 四川省志·人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