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艺术】妙染丹青手 国色赤子心——邵仲节牡丹画作的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 ‖ 魏鹏飞

作者:魏鹏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12 15:01:20 浏览次数: 【字体:

妙染丹青手 国色赤子心

——邵仲节牡丹画作的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

魏鹏飞

名家简介

邵仲节,1926年生于山西夏县耕读之家,斋号“师竹轩”。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原副会长,四川美协顾问,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成都市美协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国防诗书画院名誉院长,成都市国防诗书画院院长,四川、成都政协画院副院长,成都锦水书画院荣誉院长。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委员、民进成都市委委员。

自幼拜师学画,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山西运城师范,主攻美术。50年代任成都二中(即现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高级美术教师,历任成都美术教师训练班、成都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山西运城师院客座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和国画创作70余年,桃李成林,成绩斐然,誉满艺林。

70多年来,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社会感悟和生活激情融人绘画之中。他师承传统,执意创新,贴近时代,与时俱进。作品设色高雅,构图浑厚,充分展现出吉祥、和谐、富丽、繁荣、大雅之美,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个人风格。其绘画领域宽广,国画、油画、粉画和应用美术皆擅,并重点主攻中国画写意花鸟,尤以牡丹绘画称誉艺坛,创立了邵派牡丹风格,有“邵牡丹”之美誉,开拓了牡丹创作新意境,其作品深受中外人士喜爱和收藏。

葡萄 138cm×69cm

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地展览并被收藏,其艺术成就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及全国诸多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宣传,西安电视台曾在“西部之子”作专题报道,山西运城电视台以“河东之子”作专题报道。“邵氏牡丹”影响广泛,成为绘画临摹范本。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其《写意牡丹画法》并四次再版,继而陆续出版《邵仲节国画集》《邵仲节牡丹精品集》《画坛独秀》《画坛人物》《牡丹挂历》等30余部作品集,曾荣获“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称号。

紫牡丹 138cm×68cm

雅安设有“邵仲节牡丹作品陈列馆”和“邵仲节牡丹艺术创作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夏县司马温公祠内设有“邵仲节艺术馆”,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设有“邵仲节艺术教育研究会”,成都百花潭公园设有“邵仲节牡丹艺术研究会”,桂林“两江炎黄书画院”设有“邵仲节牡丹艺术创作基地”,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博物馆内设有邵仲节绘画艺术馆专馆;运城市博物馆大厅正方悬挂邵仲节牡丹巨幅大作。邵仲节先生为故里捐助的“仲节小学”现已落成,泽被乡梓,流芳后世。邵先生德艺双馨,名至实归,尽显大家风范。

千百年来,牡丹以其雍容典雅、富丽华贵的绚丽花姿,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被国人誉为“国花”。

清供图 136cm×68cm

牡丹盛开,花团锦簇,国色天香,艳冠群芳。其高贵气质、绰约风姿,让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并留下无数赞美的诗词和书画佳作。历代以丹青绘牡丹的名家层出不穷,早在南北朝时期,牡丹就已进入中国绘画史:当时有一位被称为“画圣”的杨子华,是最早画牡丹的高手。明清时期,画牡丹的名家更是大家云集: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徐渭等都以文人逸气挥写牡丹,特别是徐渭更是将水墨牡丹发扬光大;清代的恽寿平、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是画牡丹的大家。而现代画牡丹的大家有齐白石、陈半丁、王雪涛等名家,他们皆有大量的牡丹画作留世,他们的作品或润秀清雅、或恣意豪放,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精神寄托。

墨牡丹 138cm×69cm

中国当代著名写意花鸟画家邵仲节先生,也以画牡丹著称于世,蜚声画坛,世人皆称他为“邵牡丹”。他笔下的牡丹画名冠天府、誉满神州。徐悲鸿夫人、时任徐悲鸿艺术馆馆长的廖静文曾赞他为“妙笔凝趣,法古通今”。

现年已95岁高龄的邵老,从事美术教育和国画创作已70多个春秋,至今仍每日伏案创作、笔耕不辍。他的牡丹画色彩绚丽多姿,构图大气磅礴,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在牡丹画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法以及精神层面,他勇于探索,别出心裁,突破和摒弃了古人小情趣、小自我的牡丹技法和创作思路,开创了重彩牡丹画之先河。他笔下的一幅幅牡丹画作“艳丽典雅、风姿绰约、蜂蝶飞舞、画面生动,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他赋予牡丹画“国家繁荣昌盛、事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幸福美满、节日喜庆祥和”的象征和新时代中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出焕然一新的艺术格调和极具感染力的时代画风,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兰底牡丹 138cm×69cm

邵仲节先生曾多次受邀到中南海作画,受到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数次接见,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礼物馈赠外宾。

他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多次,作品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等多个政府机构及领导收藏,山西太原博物馆、运城博物馆,夏县司马温公祠等地建有邵仲节艺术馆。著有《写意牡丹画法》《邵仲节国画集》《邵仲节牡丹画集》等。

丝瓜 136cm×68cm

有人说,是不平凡的人生阅历成就了邵老的艺术人生,此话不无道理,至少与邵老前半生的苦难经历是分不开的,更与邵老的博大胸怀和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

邵老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了日寇铁蹄下的民族苦难,青年时期又经历了解放前的颠沛流离,建国初期经历了一穷二白的艰苦奋斗,“文革”时期又经历了十年动荡不安,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百业待兴、到全民小康、民族复兴,眼看着祖国一天天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邵老在创作之时,新时代的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自信油然而生,他用手中的画笔,把盛世中国的花团锦簇、灿烂辉煌绘之笔端。

赤子之心家国情

艺途艰辛七十年,

苦辣酸甜都尝遍;

而今痴迷画牡丹,

愿将美丽洒人间。

这是邵老随口吟诵的一首诗,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邵老在艺术道路上所经历过的艰难曲折。

1926年,邵仲节出生于夏县的一个耕读世家。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1937年,日寇侵华,生灵涂炭,特别是那些在战火中失去了双亲的难童,举目无亲,啼饥号寒。有些还被日军掳掠、施以奴化教育、充当战争的炮灰。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以宋庆龄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发出了“欲救中国,必先救儿童”的呼声。

红牡丹 104cm×68cm

1938年,12岁的邵仲节和500多名难民儿童一道,被送进宋庆龄先生创办的“中条山难民儿童教养院”,难民儿童教养院不仅给孩子们提供食宿生活服务,还有文化课教育和音、体、美学习班,为孩子们上课的都是当时非常优秀的老师。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小仲节报名参加了美术学习班。这些饱受战乱之苦、与亲人离散的孩子们,倍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随着中条山战役的失败,中条山地区被日寇占领,难民儿童教养院的很多老师和学生也被日寇杀害,在儿童教养院两年多的学习被迫中断。1942年,16岁的邵仲节辗转来到运城,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运城的最高学府——运城师范学校。这位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得到了该校美术专业老师南仁甫先生的赏识,南仁甫先生便收他为徒,精心传授他国画技法。邵仲节的绘画天赋加上南先生的悉心培养,使他在素描、国画、水粉画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为以后从事绘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墨梅 138cm×68cm

1949年,邵仲节随南下部队到达成都,从1951年进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后改为成都二中)任教,一直到1987年退休,30多年里,他一直都担任该校高级美术教师。该校早期“求学报国”的办学宗旨,激发了教师“甘为人梯、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也激励了无数学子为此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的斗志。30多年的教师生涯,邵仲节为四川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国画艺术人才,也为该校的辉煌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除了本职的美术教学工作以外,还先后担任四川美术教育进修学校、成都师范学院美术系、四川师范学院国画班国画主讲教师以及西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他经常带学生出外采风写生和社会实践活动、拜访成都的书画名家,向刘既明、钟道泉、张彩芹等前辈虚心请教,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省市美术展览和社会活动。

一直到退休,邵仲节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感恩社会,潜心创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书画赈灾义卖活动,深入基层参加文化惠民活动,尽可能多的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书画作品回报社会。

重彩牡丹 180cm×97cm

人老思故乡。2005年,邵仲节回到了阔别60多年的家乡夏县。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捐资修建了一所“仲节小学”。他把前半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四川的美术教育事业,但在有生之年,他还想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点贡献,他先后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夏县司马温公祠、运城市博物馆、太原博物馆等单位捐赠了几百幅呕心沥血创作的国画精品。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河东之子”荣誉称号。

坚守初心得始终

与其说邵老热爱画画,还不如说他热爱生活——退休后的邵老组建成立了成都锦水画院,长期组织书画家们进行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在邵老影响下,画牡丹的人越来越多,除了邵老的学生和子女跟邵老学画牡丹,在成都和山西运城还相继成立了“邵仲节牡丹画研究会”,两地画家画牡丹蔚然成风,成为成都和运城的一种文化现象。

最难能可贵的是,邵老在90岁左右时,还在探索和研究新的牡丹画表现手法,他在传统写意牡丹技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求变,开创了邵派重彩牡丹新技法:他尝试在有底色的纸上创作牡丹,后来在普通宣纸上揉入了西画的一些技法和粉彩画技法,力求用浓墨重彩来表现牡丹的绚丽多彩、姚黄魏紫。可以说邵老将全部热情和生命都倾注在牡丹绘画艺术之中,老人家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艺术成就,将成为中国牡丹绘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文化瑰宝。

2020年春节前夕,太原博物馆以“盛世华容”为主题,展出了邵老捐赠的近百幅牡丹作品。展览分两个单元进行展出:第一单元是“锦绣盛世一画中”,主要展示邵老的巨幅牡丹作品,置身展馆,让观众仿佛徜徉在盛世中国的牡丹花海,荡漾起人们对盛世中国新时代的自豪之情与迈向民族复兴的磅礴自信。第二单元为“万象神州一屏同”,主要展出邵老条屏牡丹作品。展览一经亮相,便在太原文化艺术圈引起轰动,被观众誉为“中国重彩牡丹画第一人”。

经常有人会问邵老为什么爱画牡丹,邵老常说:“小时候我们吃不饱穿不暖,又遭外敌入侵,战火纷飞,老百姓流离失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成问题,谁还有心思赏牡丹、在家里画牡丹啊?只有当今这个时代,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下,国家强大了,社会安宁了,人民富裕了,生活小康了,经济繁荣了,我们老百姓在物质生活上有了充分的满足之后,才有了精神需求,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需要非常幸福、非常自豪的挂上一幅形容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也只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才能表达出祖国的万千气象。”

追求安稳富裕的生活,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和本性。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上,荣华富贵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憧憬、所向往的。数千年来,苦难的劳苦大众,一代又一代在苦苦追求、祈盼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但伴随着人们的往往是灾难和战乱,荣华富贵终究是远离普通大众的一个美梦,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显赫的辉煌,但自鸦片战争以来却遭受百年困境,陷入历史低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历史,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文化符号民族魂

邵老自始至终都在内心深处自觉地把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从邵老身上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一位当代艺术家的博大情怀和高尚情操: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仅仅掌握纯熟的技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博大的胸襟和责任担当、以及一腔爱国热情。

邵老画室挂着开国将领张爱萍将军为他题写的斋号《师竹轩》。邵老一生确实正直如竹:高风亮节、淡泊名利、豁达开朗、德艺双馨。他经常说:“人品第一,画品第二。一个书画家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其书画水平也就高不到哪里去,艺术追求的就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邵老也一直都把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书画创作的座右铭:文艺作品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我们翻开历史不难发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大放异彩;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明末清初的四大名著,这些都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座高峰;民国时期的梁启超、鲁迅等文化大师,是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画马的徐悲鸿、画牛的李可染等,他们的画作都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

新时代中国的画家们不仅要向徐悲鸿、李可染等前辈学习,在绘画创作上也要像邵老一样: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能体现或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就无法代表作者所处时代的书画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从事国画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工作者,就应高举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主动担当这份社会责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入暮年的邵老内心深处仍涌动着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充满热情,这可能是一位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格。对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担当的艺术家来说,就是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这是对自己生活着的这个时代最好的诠释和表达。

丹红 竹石 140cm×69cm

艺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符号,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优秀文艺作品也是一个民族之魂,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当代画家也担负起了更大的社会责任,如何在坚持传承传统,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书画家做出思考,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的自信、体现中国时代精神的新画风。

作者简介

魏鹏飞,笔名昆仑雪。记者、作家,成都市艺术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致公党四川省直工委文化艺术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现代书画研究院院长,《现代书画》杂志主编。2017年被文化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授予“爱心艺术家”荣誉。书法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华之光》全国书画作品展、第四届中国廉政文化书画展、《贯彻十九大、颂扬新时代》主题书画展、成都统一战线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代颂歌”书画艺术作品展、四川省委统战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书画作品展。其独创的创意象形书法《十二生肖》入选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新时代•新文艺•新力量•新展望”——四川省新文艺群体发展成果展、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我与祖国共成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艺术展。《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央视网、腾讯、新浪、网易等报刊及数十家官方网站对其创意象形书法以《不朽的传承,可贵的探索》为题作宣传报道,作品被太原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魏鹏飞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