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丽平 ‖ 久病成医的蜀中名医刘仕廉
久病成医的蜀中名医刘仕廉
葛丽平
“要观天地之象,观万物生灵之象,观疾病健康之象。 所以今年,大江以南暴雨成灾。厥阴风木司天已经描述了,太虚元象,上半年是比较和缓的;下半年,特别是在冬至前后,也就是延续到明年的春季,要有瘟疫发生。”
这是我国中医专家王永炎在2019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会议上的一次谈话。因为他的“神预测”,令该视频迅速走红,人们再一次惊叹中医的博大精深。王永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学泰斗级人物,他十分重视中医经典的研读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提出中医药人员应“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他在指导中医人才培养上,提出要根据专业方向,锁定精读书目,提到了《医学集成》一书,该书便是双流名医刘仕廉所著。
刘仕廉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1
刘仕廉,生于清嘉庆八年(1803),四川双流人,世代居住在双流北门外磨子桥(今为成都市双流区东升镇北郊村)。
刘仕廉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够走仕途,做个廉洁的好官,以匡扶万民。所以,刘仕廉自幼遵从父命,发奋读书,攻读童子试科目。天资聪慧的他加上后天的勤奋,很早便在诗文辞赋上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华,时评“聪明特出,倜傥不羁,文字皆工而更擅诗词”。双流县的一位名儒宋西桥十分器重他,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道光丙申年(1836),刘仕廉33岁时,父亲辞世。刘仕廉万分悲痛,他谨遵父亲教诲,更加勤奋地读书,继续攻读举子,希望能完成父亲遗愿。刘仕廉博览群书,凡事能接触到的书籍无一不读。至道光壬寅年(1842),刘仕廉突然得了足疾,寸步难行。请了很多医生调治,非但没有治好,反倒更加严重,还白白花了很多的银钱,到最后竟是足不能动,手不能举,项强筋痛,骨瘦如柴。刘仕廉一病5年,饱受病痛折磨。5年来,看过的医生不下百位,却依然不见好转。刘仕廉自诉这5年的经历:九死一生,幸留残喘。
一向读书涉猎甚广的刘仕廉决定买来医书自学。他根据医书上写的脚疾,按图索骥,查询古书上记载的药方,然而用尽了书中舒筋除湿的药也不见好转。后来他改变思路,按照字体从足,继续查找含“足”字的病症,终于在一本医书里面找到“痿躄门”中,发现了“五痿症”,然后按书中记载的方法进行调理。他先是服用丽参、银花,用来化解之前服用的药;接着又服用了补中益气的汤药,以扶正气,这时,他的手、脚、头与脖颈都能活动了;接着他又服用了十全大补的汤药,去芎、苓,加附片、枸杞、巴戟、鹿茸,服了几剂便大有好转,后来将汤剂改成药丸接着服用,一个月后就痊愈了,可正常行走。
2
此番病痛经历,让刘仕廉颇有感触。他一直“以济世利天下”为人生最高理想,原本渴望通过仕途之路,辅佐明君以治天下利泽万民。而如今看到良医一样可以为世人除疾患,实现利泽万民。古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说的就是良医能够保命治病,与保王克贼的良相并无差别。但是,真正的好医生实在是太难得了。
刘仕廉感叹:呜呼!医道之废弛久矣。
从此后,刘仕廉放弃了科考之路,转而学习医术。于是他开了药肆,并广泛搜集各种药书,细心研读。经过十年潜心学习,他开始悬壶济世。刘仕廉的行医之路,不管是朱门大户还是贫寒人家,都经历遍,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病症,无论大小沉疴,他都能随治即效,可见医术之高明。
不知何故,刘仕廉退居田园,过起了课子教孙的“退休生活”。至于“退休”原因,刘仕廉曾在自序隐晦地谈到“然终不免为他人作嫁衣裳尔”,颇有失望的意味儿。
就这样,过了两年,此时,双流知县陈芗墀新晋上任,他的幕僚吴又香罹患失血症,请了很多医生救治都没有效果。陈芗墀听说刘仕廉是双流名医,于是屡次邀请,刘仕廉不得不前往诊治。
陈芗墀礼贤下士,很有儒者风度,刘仕廉被陈视为尊贵的客人招待。刘仕廉为吴又香看诊,果然药到病除,几剂汤药下去,吴又香就痊愈了。陈芗墀惊其为“神医”,与刘仕廉结为好友,往来甚密。
刘仕廉和陈芗墀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二人往来诗词唱和,意气相投,颇有知音之意。刘仕廉自己形容与陈芗墀的8年交往经历“已足生平之幸”。
陈芗墀不希望刘仕廉的才华被埋没,所以每次拜谒上级官员或会见同僚的时候,都会力荐刘仕廉的诗文才华和医术高明。因为有了陈芗墀的大力推广,大家都知道了双流有一位名医叫做刘仕廉,于是,很多位居高位的人,如中丞严树森、方伯廉生及督藩臬道,各州府县纷纷来拜见他。
3
刘仕廉行医多年,写下了很多关于病论、药方以及关于解释药性的文字。陈芗墀等人多次劝其将这些文字进行整理,然后刊刻出版。但是刘仕廉因种种顾虑,始终不敢刊刻。
刘仕廉从小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以仕途为前程,刘仕廉的字为“清臣”,可见其为官之心是很坚定的。但是如今没有实现父亲的遗愿,想到如果自己是以医者之名流世,而不是因为诗文词赋传世,终还是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后来,在朋友和门人的不断劝说下,刘仕廉终于同意出书。由同乡训导李馥垣校正,胞弟刘仕鹏校阅,门人张文俨、李仲元负责校录和校刊,并由他的三子刘永钟抄写了一年,在刘仕廉70岁时最终完成,并刊刻成书,名之曰《医学集成》。
刘仕廉所著《医学集成》(图片来自网络)
《医学集成》是一本综合性医学著作,一共四卷。全书采集历代医家的医学论述、各科临证证治以及医案等加以分类编纂而为此书。卷一医学总论,论述阴阳、脏腑、诊法等;卷二、卷三介绍伤寒、瘟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症;卷四医案、十四经脉图及经穴歌、程钟龄医门八法等。
刘仕廉在《医学集成》中,将其一生所得变成了编成了歌谣,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如:
看病歌诀:“有病先从气色看,面色光泽病易痊,赤红如潮血虚极。实火唇红并口干,口唇白者阳分弱。鼻孔红燥肺火炎,耳疼肾热或君火……再看舌胎分表里,红黄有火清即安,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知道医这如何从患者的起色和舌苔等观察病人症状,非常具有指导价值。
看妇女歌:“女子二七天癸至,调经察脉要分明。先期而行为血热,后期而至是寒经。经来疼痛为气滞,行后而痛气虚真。其色黑者多实热,淡白为虚或痰凝。烟尘黄水血不足,紫色原属风邪侵。行经之时宜慎重,若有忧郁血必停……”
看小儿歌:“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额属心兮颏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虫积唇内生白点,疳(音gān,中医指小儿的肠胃病)气鼻燥体态干……”
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药性,刘仕廉还专门创作了分类用药歌:“补气箭芪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香圆香附和乌药。柿蒂砂仁白蔻宜。冷气疼痛要肉桂。吴萸姜附胡椒配。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灵脂阳气退。”
刘仕廉善集百家之长,普集名家精粹于一书,《医学集成》去繁就简,精要易读。时人评价该书“切而不泛,简而不繁”,是“后学之津梁,入门之路径”,所以该书刊刻后又多次再版,传播很广。
刘仕廉所著《医学集成》(图片来自网络)
4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刘仕廉与世长辞。双流邑宰陈枝莲在刘仕廉的墓碑上书:“清逸民刘清臣老先生之墓”,碑石两旁镌刻对联:两行橘树诗人宅,数处梅花处士坟。
刘仕廉的学术由其门人及家人继承,其中,他的玄孙刘梓衡(1919-1999),也是一代名医,著有《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
刘仕廉从医名言: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葛丽平(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