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刘强 ‖ 乡村泥瓦匠
在川东北一带,乡村泥瓦匠所从事的活计,一般都是与泥、沙、石灰、水泥打交道,也是重体力活,在外风餐露宿的时候也多。但时至今日,随着城镇步伐的加快,学这门手艺的人多,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他们走南闯北做手艺,在改造和装点城市乡村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承认,收获了应有回报。
过去的乡村泥瓦匠很少,做的活也不多,砌灶安炉,粉刷墙壁,翻盖房瓦,平整屋面。他们的行头也很简单,一把砌砖刀,一个吊线坨,一把卷尺,一把抹灰刀和一个盛灰扳,用一个篾巴篓一装,提着就可以出门做手艺。
“淤泥糊十指,日晒风雨淋,房无半片瓦,夜无御寒墙”。这是对旧社会泥水匠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他们却是乡村离不开的手艺人,那时的房屋一般都是穿头木排立,用竹篾片或高梁棒夹的壁子,用混合有稻草节或麻皮的稀泥糊上,待晾干后,请泥瓦匠请屋,在面上粉刷上一层白石灰,看起来光鲜美观。
改革开放前,乡村修房造屋大多数都是用石头和土砖砌墙。要修房屋得平整地基,做砌墙的土砖,这些活都离不开泥瓦匠。他们选择一块泥土带粘性的田地,腾开面上的泥土,然后用锄头翻挖欠细,撒上水,用牛反复踩踏后,就开始做砖。把泥巴塞进一个木制的盒子里,用绷紧的铁丝弦划悼上下多余的泥巴,松开盒子,一个个土砖就成型了,日晒风干后就可以用来砌墙。
乡村泥瓦匠干活非常认真仔细,拉线,砌墙严谨得好比大师谋篇布局。他们挥舞起手里那把劲道十足的砖刀,手拿吊线坨,左眼眯缝扫描偏正的余光,检验墙体的歪斜度。泥瓦匠师傅把厚实的土砖,方方正正、稳稳沉沉放踏实,为别人修建成一堵堵遮风挡雨的墙。在修建高楼时,泥水匠好比蜘蛛人,轻盈地在脚手架上闪转腾挪,如在平地上干活一般。
每当新房落成上梁之际,泥瓦匠非常自信和高兴,他们站在砌好的砖墙侧,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民间俗语,用清亮高亢的嗓音,将肚子中酝酿好的祝贺段子脱口而出,赢得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骤雨般的掌声。紧接着木匠上房扣梁,同样是一段四言八句的祝贺词,在一片喝彩声中,空中便会飞来木匠师傅抛来的糖果、包子之类“财喜”。
但逢新屋落成,主家便会大大方方地把红包送到泥瓦匠的手里。而这天,石匠、木匠也会到场,一样都有喜事红包,而且都要发双工资,一天算两天,一年难碰几回,因为修房造物是大喜事,主家是不会吝啬这些钱的。
扣梁仪事结束,泥瓦匠和其他几大匠人一样。都会被主家象尊贵的客人一样安排到头桌,接受主人敬酒,都是鲁班祖师爷的徒弟,相互师傅来师傅去的谦让一番,然后你来我往,推杯换盏,几杯酒下肚,便不分张王李姓,沉醉得他们不知归途。此时,他们才体会到男儿“有艺在身”的妙处。
改革开放后,乡村泥瓦匠的职业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建房造屋的材料由过去泥土,变成了红砖水泥,钢筋彩瓦,建筑高度由原来的一、二层,演变成三层以上,泥瓦匠的艺名也转换成砖匠。而从事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由原来的走乡串户修农家房,到跑州过县,走南闯北外出务工,从事高架外墙贴瓷,室内装修,城市下水道建设,不仅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增长了人生阅历,而且还赚取了应得的收入。
特别是近些年,不少乡村泥瓦匠,凭着自已娴熟的手艺,在外省干得风声水起,承揽一些建筑小工程,买了车,购了房;有的举家外出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也有家乡意识浓的泥瓦匠,把挣了的钱回报家乡故土,修桥补路,捐资慈善,发展产业,带动一方乡亲致富。
不过,少数乡村泥瓦匠,仍然固守着乡村,一把砖刀,写尽人生秋华。在家附近打散工,按天结帐,房屋完工扣梁,一分一厘绝不拖欠,不象在外务工,时常为工资拖欠而担忧。当把一沓沓钞票一分不少交到妻子手中时,一种男人的尊严和担当尽显。
还有一些精明的泥瓦匠,凭借自己八方人缘,购置一套吊桩、脚手架、沙浆罐等简单施工设备,揽括一些师兄师弟和邻里老乡,组成一个施工队伍,在左邻右舍,三乡五县施展自已的才华,或包工,或包工包料,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收获了一方人气,也揣鼓了自已腰包。
泥瓦匠和乡村其他匠人一样,古道热肠,重情重义。只要答应了的事,就绝不推三阻四,接了的活就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好,如果出现了些许纰漏,不要主家说,无代价的返工,为的是“诚信”二字,话不能让别人说,事情必须做好。
说实话,在乡村匠人中,乡村泥瓦匠这个职业不仅活重,还存在着高危风险。但市场前景看好,建筑重心也从农村连移到了城镇。当一个又一个新兴城市的崛起,一幢又一幢高楼大厦的矗立,不知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乡村泥瓦匠多少辛勤和汗水。
不得不说,如今的乡村泥瓦匠,以城市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此种美誉,当之无愧。
作者简介
刘强,笔名山溪,供职于四川省渠县流溪镇人民政府。达州市诗词协会会员,渠县作家协会、诗歌协会、民俗协会会员,《江南作家》特约作家。在省内外报刊和微信平台发表文章千余篇。新闻作品获省、市政府新闻奖;散文《又闻冬至熏肉香》《欢欢喜喜话过年》,分别获《企业家日报》“潮头文学”过年征文三等奖、香港行走散文作家联盟举办的“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金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强(四川省渠县流溪镇人民政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