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伊莎白•柯鲁克—— 从成都华西坝走出的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

来源:成都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0-05 09:40:10 浏览次数: 【字体:

104岁的加拿大学者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伊莎白·柯鲁克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人,国务院批准认定的第一批“外国老专家”。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向伊莎白颁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伊莎白,1915年出生于成都。 其父饶和美(Homer G.Brown)于1912 年受基督教差会派遣来到成都,参与创建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曾担任华西协合大学教育系主任。母亲饶珍芳(Muriel Hockey Brown) 于1913年来到成都,一心投入教育事业,参与创办蒙特梭利幼儿园(今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弟维学校(今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及成都市盲聋哑学校(今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1925年,饶和美夫妇和三个女儿在华西坝(Carl Crook 供图)



1926年,弟维学校校董饶珍芳(后排右一)与部分师生(Carl Crook 供图)



华西坝上的儿时记忆


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有一半时光在成都度过,美丽的华西坝给她留下许多珍贵的记忆。 那时,华西坝的生活平淡而美好,饶和美夫妇白天工作,晚上会给孩子们读一些小说、诗歌等英文著作,伊莎白还要练习一个小时的钢琴。童年时的伊莎白和妹妹还玩过不少有趣的体育运动和游戏。据伊莎白回忆,当年华西协合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小水渠,她和妹妹都很爱玩水,常在校园的水渠里划船,有时顺着水流一路划到望江楼,伊莎白还经常从船上跳下去游泳。

令伊莎白印象深刻的还有“走屋脊”游戏。她和妹妹有时候将很粗的毛竹竿的两头拴在树上,然后像走平衡木一样在竹竿上来回走。伊莎白胆子大,觉得走竹竿不过瘾,于是常跑到屋顶上表演。学校的屋顶是斜坡的,她常爬到屋脊上,沿着屋脊走。屋脊下面有个砖砌的烟囱,她就从屋脊上像坐滑梯似地滑下去,直至撞到烟囱上。校园里有行人看到了伊莎白在屋脊上的表演,认为十分不安全,就告诉了饶珍芳。然而饶珍芳并没有因此批评姐妹俩,因为她觉得,培养敢于挑战的勇气和智慧,是教育中难能可贵的。



动荡年代的求学经历

华西协合大学经常举办一些学术交流、报告等活动,饶和美夫妇常鼓励孩子们去旁听。从华西坝上的高中毕业后,伊莎白回到加拿大继续学业。1938年,23岁的伊莎白从多伦多大学毕业,获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伊莎白选择回到正全面抗战、硝烟弥漫的中国 ,她说:“我从小就经历过四川地区军阀混战,还常常捡子弹壳玩,因此并不害怕战争。”

小时候,伊莎白常跟随父母到四川山里游玩,接触过很多少数民族,因而对人类学产生了兴趣。回到中国后,伊莎白在华西协合大学考古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的支持下选定课题,沿岷江河谷进入藏区,到达理县甘堡乡等地作社会调查,成为第一位走进藏区的人类学西方女学者。在理县做社会调查时, 伊莎白邂逅了英国共产党党员戴维·柯鲁克(David Crook),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在丈夫的影响下,伊莎白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抗战时期,日军截断了中国的海盐供给路线,导致内陆盐价暴涨。伊莎白受中华基督教协进会派遣,到四川璧山兴隆场(今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逐户调查当地农民经济生活状况,为筹建食盐供给社做准备。从那时起, 伊莎白一直关注和调查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中国大江南北都曾有过她的足迹。



1940年,饶和美、饶珍芳夫妇为即将赴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的女儿伊莎白送行(Michael Crook 供图)



人类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身份

1947年,伊莎白夫妇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前往河北十里店(今河北省武安市十里店村),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经过详细考察, 伊莎白完成了著名的社会调查著作《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 ,真实记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情况,成为当时蜚声海内外的社会人类学名著。

1948年,伊莎白夫妇受中共邀请,来到位于石家庄市西部的南海山村,在叶剑英、王炳南直接领导的外事学校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英语教学生涯。 这所外事学校几经移迁、更名,发展为现今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伊莎白夫妇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



年轻时的伊莎白·柯鲁克(图片来源:“和美璧山”搜狐号)

20世纪80年代,伊莎白几度重访四川,寻访她的出生地华西坝和工作生活过的街巷。 之后,伊莎白还与美国东北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再次回访兴隆场,以她曾在兴隆场的经历为基础, 合作完成人类学著作《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为西方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作出了贡献。

伊莎白虽定居北京,但她一直关注着华西坝的发展。 2015年12月,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前往北京采访了这位百岁老人 ,伊莎白在采访中愉快地回忆起自己在华西坝度过的美好童年及父辈们在华西协合大学的辛勤耕耘。

2015年12月,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专访伊莎白

2019年6月25日,104岁高龄的伊莎白再次踏上成都大地,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华西坝。 其间,她参观了位于黉门街的红专西路小学,并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快乐成长;还游览了位于四圣祠街的旧居和儿时的避暑地彭州市白鹿顶。



伊莎白与儿子在一起,回忆华西坝往事(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从豆蔻年华到期颐之年,从人类学家到教育家,伊莎白在中国度过了她的百年人生。历经战火硝烟和风云变幻,面对生活困苦和磨难,她始终以乐观豁达的精神、笃行坚韧的品质,为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倾情奉献。伊莎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了半个世纪之久,在英语教学、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英语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参考资料

1.《华西坝记忆》,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2.《一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人生——104岁的伊莎白回家之旅》,作者:向素珍

扩展阅读

【方志四川•散文】向素珍 ‖ 一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人生——104岁的伊莎白回家之旅(一)

【方志四川•散文】向素珍 ‖ 一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人生——104岁的伊莎白回家之旅(二)

【方志四川•散文】向素珍 ‖ 一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人生——104岁的伊莎白回家之旅(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成都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