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一代名流谢无量——生平志业、学术成就与蜀学因缘(二)

作者:彭 华 来源:《关东学刊》2016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18-10-17 17:51:00 浏览次数: 【字体:

 

二、累累硕果存——学术成就

谢无量聪慧过人而又读书勤奋,“天资加上勤奋,使他的功力不断提高”。谢无量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学问精深,并且勤于笔耕,给世人留下了累累硕果。初步统计,其著述超过2000万字。除大量诗词歌赋、政论时文(文)外,结集出版的著述(书)共计有三十二种(含卒后成书四种)之巨。谢无量的著述,集中出版于1914—1932年,其中尤以1910年代最为密集。为直观起见,谨将其著述列表如下:

以上三十二种著述,显示了谢无量治学领域的广博与精深,展示了谢无量学术精神的魅力与特色,昭示了谢无量的文化关怀与人文风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读者与学人,对谢无量著述的评述自然亦就言人人殊。在此,笔者将着眼于“通”(会通)、“艺”(文艺)两端,略述管见一二。

(一)打通文史哲,会通中西印

前几年,笔者在考察以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为典型表率、杰出代表的巴蜀文化和巴蜀学术时,曾经指出:三苏父子之学思,辉煌展示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苏氏蜀学立意“打通古今”,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历史文化之大成,有百科全书之气度。其后,笔者又广泛考察儒释道三教、经史子集四部、文史哲三科,对古往今来的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进行宏观论述,认为蜀学特别注重“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而巴蜀文苑的超迈之士,往往能够开创一代风气,引领时代风尚,并且表仪一时。现在,笔者又将指出:在谢无量身上,蜀学之形神与风骨得到了良好而经典地展示。换句话说,谢无量其实也是蜀学之杰出代表。

三苏画像 

谢氏学识渊博,其治学领域与研究范围,淹贯经、史、子、集四部,覆盖文学、史学、哲学、经学等多个领域,函括中(国学)、西(西学)、印(佛学)三大学术体系,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资本论》等)亦有涉猎与探究,而且具有非凡的开创性、良好的代表性、可贵的前瞻性,堪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一代学问大家。

为节省篇幅,兹谨枚举谢无量各学科领域著作数种以及诸人之相关评价,以此管窥一斑,并引以为实证。

1.《楚词新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楚辞学史上,谢无量的《楚词新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20世纪初叶,疑古成为风行一时思潮,胡适(1891—1962)、廖平等人都曾经怀疑、以致否定屈原及《楚辞》,而谢无量的《楚辞新论》、游国思的《楚辞概论》起到过扭转风气的作用。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第五届)方铭说:“1923年出版的著名的文学史和哲学史家谢无量先生的《楚辞新论》(商务印书馆)是反击解构屈原及其《楚辞》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应该说,谢无量先生《楚辞新论》在反击胡适等人的屈原解构观点的同时,已经开始建构新的楚辞学,并能从思想传统、文化背景、艺术特点的差别诸方面入手,探讨屈原作品的特点,从楚国的地理、音乐、屈原的政治抱负三方面入手,探讨屈原的爱国思想和超人间思想的来源。这些都是全新的认识和见解”。方铭后来又说:“谢无量1923年出版的《楚辞新论》、特别是游国恩先生于1926年出版的《楚辞概论》,把对楚辞的综合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国大文学史》

一般认为,林传甲(1877—1922)的《中国文学史》(1910年6月校正再版,1914年6版),是“清末问世的我国第一部以‘中国文学史’为题名的著作”。实际上,黄摩西(1866—1913)的《中国文学史》要早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黄人(摩西)《中国文学史》,其编撰时间比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出版年代(1910年)整整要早六年,应属国人所著第一部本国文学史”。但就体系、体例、内容与影响而言,黄摩西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实则不可与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同日而语。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书影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于1918年10月初版,较黄摩西与林传甲的的《中国文学史》分别晚了14年、8年,但自其出版问世以来,可谓好评如潮。陈玉堂指出,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是“早年较有影响的一部文学史”,“唯范围扩及经学、文字学、诸子哲学,乃至史学及理学,反不若作者前此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妇女文学史》”。吉平平、黄晓静高度评价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该书“是早年较有影响的第一部由上古至清代的系统文学史专著”,“是我国率先出现的一部体制庞大、内容广博的文学史,具有开创意义。至今,不仅有丰富珍贵的资料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董乃斌亦高度评价此书:“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比林、黄二书晚出,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之前出版的体系最严整的一部文学通史”。袁行霈对《中国大文学史》的评价非常全面、非常到位:“二三十年代编写文学史的风气很盛,共有二十多部。其中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影响最大,可以作为这个时期文学史著作的代表。就这部书而言,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学史著作的体系。此书共分十卷五编,五编为绪论、上古文学史(先秦及秦)、中古文学史(汉至隋)、近古文学史(唐至明)、近世文学史(清)。既包括正统诗文,也包括戏曲、小说,既包括重要作家的评介,也包括一些主要文学流派的说明,已经具备了后来文学史著作的规模。其所谓大文学史,是广义的文学史,既包括纯文学,也包括学术,以及与文学相关的文章。联系整个学术文化来研究文学史,这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近十几年来,我们许多学术界的朋友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谓“前瞻性”云云,预示着《中国大文学史》未来还将继续放射光芒。

3.《中国哲学史》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初版于1916年10月,至1940年时共发行了12版。《中国哲学史》论述从先秦到清末各时期哲学的渊源、发展、变迁及各时期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全书分三编:《上古哲学史》(包括古代及儒、道、墨诸家及秦代),《中古哲学史》(包括两汉、魏晋六朝、隋唐),《近代哲学史》(主要为宋、元、明、清)。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部《中国哲学史》,早于胡适(1891—1962)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和冯友兰(1895—1990)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书影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系统梳理了传统哲学思想,并凝炼出“并存异学,求其会通”“因世论人,述变推原”“时代为经,学派为纬”“分类述之,条纪贯串”“约其精蕴,无取繁词”的哲学史方法论。在形式和体例方面,谢无量虽然未能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贯彻实施,“但是为后人重写中国哲学史奠定了基础,也树立了参照,其重要贡献不可磨灭”。

4.《王充哲学》

《王充哲学》初版于1917年5月,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但在今天看来,这部著作依然具有可观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体例与内容而言,《王充哲学》便与时下的著述若合符节。〔《王充哲学》全书分为两编,第一编是《序论》,有《王充生平事迹》《王充学术之渊源及其著作之旨趣》两章;第二编是《本论》,第一章是《形而上学说》(宇宙原理论、命论、感应论、祸福论、死与鬼、妖祥、卜筮),第二章《伦理学说》(性善论、道德与时势、儒生与文吏、成功与善心、人格标准论),第三章是《评论哲学》(对物理、文学、历史、礼俗之评论)等〕

相关资料显示,毛泽东曾高度称赞《王充哲学》。谢无量的女儿谢祖仪在回忆文章中说:“此书(引者按:即《王充哲学》)在全国解放后,曾受到毛主席的称赞”。毛泽东在评价谢无量时,特意提到《王充哲学》并且赞扬《王充哲学》,“谢无量先生是很有学问的,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都很有研究,思想也很进步,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前就写了《王充哲学》。这本书是提倡唯物史观的”。

5.《佛学大纲》

谢无量一生著作颇富,但佛学著作却只有这一本《佛学大纲》。在当时,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佛教理论的书籍。该书1916年8月初版,1923年6月发行至6版,1930年2月发行至9版,1936年8月发行至11版。《佛学大纲》受到广大读者广泛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谢无量《佛学大纲》书影

谢无量之于佛学,是有正宗的、地道的师承渊源的。1909年,谢无量至南京,和太虚(1889—1947)同入杨文会(1837—1911)门下,在金陵刻经处“祇园精舍”学佛。谢无量此次学佛,为其后来撰写《佛学大纲》打下了良好基础。《佛学大纲》出版后,“曾经受到太虚法师的高度赞扬”。

6.其他(时贤的推挹)

淹博、精深、纯粹如马一浮者,对谢无量是刮目相看、青眼有加。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诚邀马一浮至北京大学任教,马一浮辞而不往。12月24日,马一浮在答书中举荐谢无量。书云:“谢无量淹贯众学,理无不融,浮不能及。先生若为诸生择师,此其人也。”在与友朋交谈中,马一浮又平心而论谢无量:“平生所遇友朋之间,天才之高,莫能先之。对人从不作庄语,其教书门类甚广,马克思辩证法之类,夕披览而朝讲授。其著书信笔写去,而文字工整,少有能及之者。尝言孙中山得力惟在HenryGeorge:ProgressandPoverty一书。”

众所周知,鲁迅心比天高、心高气傲,并世俊彦少所嘉许,但对谢无量却有些另眼相看。鲁迅在写作《汉文学史纲要》时,仅胪列少数参考书,而谢无量的《诗经研究》《楚词新论》以及《中国大文学史》均榜上有名。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印讫后,以事先未见谢无量的《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为憾,特于《后记》中补充说明:“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庐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及增修”。

鲁迅

1933年12月20日,鲁迅致信曹靖华(1897—1987),在谈及中国文学研究的参考书目时,又专门提到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并且是首先提到的一本,“至于史,则我以为可看(一)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二)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已出四本,未完),(三)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共三本),(四)王国维:《宋元词曲史》,(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二)诗文与书法,才情共飞扬

十多年前,笔者曾以史学为例,就史学功能的发挥表达过一些浅见,其中之一即关涉学术语言。笔者当时指出,“重视文字技巧和语言风格,在中外都有其传统”,“学术自有其规范,但这并不排斥学术语言的个性化、风格化”,“个性化的风格,是写作者成熟的表现,也是著作的魅力之所在”。谢无量的语言文字,富有个性,具有魅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谢无量不但诗词文兼工,而且是卓越的大书法家,使其作品赏心悦目,极富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是绝大多数学人与作家不能具备的优势。

郑逸梅

郑逸梅(1895—1992)说:“无量诗文瑰诡渊古,别饶奇气”;“他工书法,往往纵其笔势,气充神旺。有时故作稚拙,如出孩儿之手,但是别有一种风格”。郭君穆(1915—1994)说,谢无量是“近代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著述等身的学者,自成一体的卓越书法家。他的诗,古体与近体兼工;他的文,散文和骈文并妙;他的书法,素为海内名家推重”,“他的古体诗往往峭拔雄奇,近体诗大都渊雅清丽”,“而抗战中的一些作品,又复沉郁顿挫”,“几乎篇篇蕴蓄着忧国忧民之念”。郑逸梅和郭君穆的感受,兼及谢无量之诗文与书法,这是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感受与评价。

谢无量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谢无量是杰出的大书法家,已然进入一代书法大家的行列。谢无量的字结体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世人誉之为返璞归真的“孩儿体”。谢无量的书法,“师法二王,游心篆隶和南北朝碑刻”,已经达到了“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世纪之交,谢无量被人推为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这是实至名归,谢无量当之无愧。

于右任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1883—1971)也说:“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书法家余中英(1899—1983)是谢无量故交,对谢无量知之颇深。他对谢无量书法的评价甚是中肯,“无量之字,好就好在随意挥毫,无意求工,纯任自然。一经落墨,便涉笔成趣,别有风致,不能以点画苛求之”。在林思进(1873—1953)看来,谢无量是康有为(1858—1927)后第一人,“近代书法,以康南海为第一;南海而后,断推无量”。

康有为

吴丈蜀(1919—2006)曾直言不讳地对人说:当代书法家,我对最佩服的有两个人,一是于右任,一是谢无量。在为《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撰写“谢无量书法赏析”一节时,吴丈蜀对谢无量的书法艺术成就作了精当的评述:“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形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法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

谢无量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谢无量之书法作品拥有深厚的学养支撑,是以学问为根基、以学术为底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层面的临摹与创作,非一般书家所能望其项背。换句话说,谢无量已然超越“匠人”层次,跃然而入“大家”境界。“长哦挥洒,以为真乐”(《宣和书谱》),才情与学识同挥洒、共飞扬。

清人刘熙载(1813—1881)《艺概》卷六《书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今人云:“谢无量的学术经历和书法风格,再次印证了这句话的合理性”。

刘熙载画像 

谢无量续弦陈雪湄假其升堂入室、耳濡目染之优势,命笔而作《漫谈谢无量的书法及其他》,鞭辟入里地揭示了这一层面的意蕴。文中,陈雪湄特别强调了谢无量对老庄与禅宗的研究与体悟,并且特意点明谢无量书法与老庄、禅宗的关系,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书如其人”的真谛。“在成都卖字期间,他研究禅宗,和贾题韬往还甚密。我俩时常用《指月录》中高僧的警句,打机锋以赌胜负”,“道家经典,无量更是爱不释手了。在青城山疗养期间,我俩将庙中的《道藏辑要》全部看完。他对老庄的研究,则从未中断”,“老庄哲学已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了”。“无量书法的形成,一部分归功于他对老庄哲学的研究”,“他写的条幅,在法度端严申,洋溢着虚澹萧散气氛。从白云书诀,可以推断,书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方能妙造深微,外柔而内刚,这一特点,不仅塑造了无量的性格,也使他的书法,曲尽‘神实形空’之妙。老庄哲学对他影响的深远,于此可见”。“另一方面,他知恬交养,柔和澹泊,葆其天真,使他的书法气扬采飞,卓立千古”。总之,谢无量的书法,“也和其诗、文一样,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谢无量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关东学刊》2016年第7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