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一代名流谢无量——生平志业、学术成就与蜀学因缘(二)

作者:彭 华 来源:《关东学刊》2016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18-10-17 17:51:00 浏览次数:1429 【字体:

 

二、累累硕果存——学术成就

谢无量聪慧过人而又读书勤奋,“天资加上勤奋,使他的功力不断提高”。谢无量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学问精深,并且勤于笔耕,给世人留下了累累硕果。初步统计,其著述超过2000万字。除大量诗词歌赋、政论时文(文)外,结集出版的著述(书)共计有三十二种(含卒后成书四种)之巨。谢无量的著述,集中出版于1914—1932年,其中尤以1910年代最为密集。为直观起见,谨将其著述列表如下:

以上三十二种著述,显示了谢无量治学领域的广博与精深,展示了谢无量学术精神的魅力与特色,昭示了谢无量的文化关怀与人文风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读者与学人,对谢无量著述的评述自然亦就言人人殊。在此,笔者将着眼于“通”(会通)、“艺”(文艺)两端,略述管见一二。

(一)打通文史哲,会通中西印

前几年,笔者在考察以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为典型表率、杰出代表的巴蜀文化和巴蜀学术时,曾经指出:三苏父子之学思,辉煌展示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苏氏蜀学立意“打通古今”,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历史文化之大成,有百科全书之气度。其后,笔者又广泛考察儒释道三教、经史子集四部、文史哲三科,对古往今来的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进行宏观论述,认为蜀学特别注重“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而巴蜀文苑的超迈之士,往往能够开创一代风气,引领时代风尚,并且表仪一时。现在,笔者又将指出:在谢无量身上,蜀学之形神与风骨得到了良好而经典地展示。换句话说,谢无量其实也是蜀学之杰出代表。

三苏画像 

谢氏学识渊博,其治学领域与研究范围,淹贯经、史、子、集四部,覆盖文学、史学、哲学、经学等多个领域,函括中(国学)、西(西学)、印(佛学)三大学术体系,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资本论》等)亦有涉猎与探究,而且具有非凡的开创性、良好的代表性、可贵的前瞻性,堪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一代学问大家。

为节省篇幅,兹谨枚举谢无量各学科领域著作数种以及诸人之相关评价,以此管窥一斑,并引以为实证。

1.《楚词新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楚辞学史上,谢无量的《楚词新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20世纪初叶,疑古成为风行一时思潮,胡适(1891—1962)、廖平等人都曾经怀疑、以致否定屈原及《楚辞》,而谢无量的《楚辞新论》、游国思的《楚辞概论》起到过扭转风气的作用。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第五届)方铭说:“1923年出版的著名的文学史和哲学史家谢无量先生的《楚辞新论》(商务印书馆)是反击解构屈原及其《楚辞》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应该说,谢无量先生《楚辞新论》在反击胡适等人的屈原解构观点的同时,已经开始建构新的楚辞学,并能从思想传统、文化背景、艺术特点的差别诸方面入手,探讨屈原作品的特点,从楚国的地理、音乐、屈原的政治抱负三方面入手,探讨屈原的爱国思想和超人间思想的来源。这些都是全新的认识和见解”。方铭后来又说:“谢无量1923年出版的《楚辞新论》、特别是游国恩先生于1926年出版的《楚辞概论》,把对楚辞的综合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国大文学史》

一般认为,林传甲(1877—1922)的《中国文学史》(1910年6月校正再版,1914年6版),是“清末问世的我国第一部以‘中国文学史’为题名的著作”。实际上,黄摩西(1866—1913)的《中国文学史》要早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黄人(摩西)《中国文学史》,其编撰时间比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出版年代(1910年)整整要早六年,应属国人所著第一部本国文学史”。但就体系、体例、内容与影响而言,黄摩西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实则不可与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同日而语。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书影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于1918年10月初版,较黄摩西与林传甲的的《中国文学史》分别晚了14年、8年,但自其出版问世以来,可谓好评如潮。陈玉堂指出,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是“早年较有影响的一部文学史”,“唯范围扩及经学、文字学、诸子哲学,乃至史学及理学,反不若作者前此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妇女文学史》”。吉平平、黄晓静高度评价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该书“是早年较有影响的第一部由上古至清代的系统文学史专著”,“是我国率先出现的一部体制庞大、内容广博的文学史,具有开创意义。至今,不仅有丰富珍贵的资料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董乃斌亦高度评价此书:“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比林、黄二书晚出,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之前出版的体系最严整的一部文学通史”。袁行霈对《中国大文学史》的评价非常全面、非常到位:“二三十年代编写文学史的风气很盛,共有二十多部。其中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影响最大,可以作为这个时期文学史著作的代表。就这部书而言,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学史著作的体系。此书共分十卷五编,五编为绪论、上古文学史(先秦及秦)、中古文学史(汉至隋)、近古文学史(唐至明)、近世文学史(清)。既包括正统诗文,也包括戏曲、小说,既包括重要作家的评介,也包括一些主要文学流派的说明,已经具备了后来文学史著作的规模。其所谓大文学史,是广义的文学史,既包括纯文学,也包括学术,以及与文学相关的文章。联系整个学术文化来研究文学史,这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近十几年来,我们许多学术界的朋友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谓“前瞻性”云云,预示着《中国大文学史》未来还将继续放射光芒。

3.《中国哲学史》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初版于1916年10月,至1940年时共发行了12版。《中国哲学史》论述从先秦到清末各时期哲学的渊源、发展、变迁及各时期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全书分三编:《上古哲学史》(包括古代及儒、道、墨诸家及秦代),《中古哲学史》(包括两汉、魏晋六朝、隋唐),《近代哲学史》(主要为宋、元、明、清)。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部《中国哲学史》,早于胡适(1891—1962)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和冯友兰(1895—1990)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书影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系统梳理了传统哲学思想,并凝炼出“并存异学,求其会通”“因世论人,述变推原”“时代为经,学派为纬”“分类述之,条纪贯串”“约其精蕴,无取繁词”的哲学史方法论。在形式和体例方面,谢无量虽然未能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贯彻实施,“但是为后人重写中国哲学史奠定了基础,也树立了参照,其重要贡献不可磨灭”。

4.《王充哲学》

《王充哲学》初版于1917年5月,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但在今天看来,这部著作依然具有可观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体例与内容而言,《王充哲学》便与时下的著述若合符节。〔《王充哲学》全书分为两编,第一编是《序论》,有《王充生平事迹》《王充学术之渊源及其著作之旨趣》两章;第二编是《本论》,第一章是《形而上学说》(宇宙原理论、命论、感应论、祸福论、死与鬼、妖祥、卜筮),第二章《伦理学说》(性善论、道德与时势、儒生与文吏、成功与善心、人格标准论),第三章是《评论哲学》(对物理、文学、历史、礼俗之评论)等〕

相关资料显示,毛泽东曾高度称赞《王充哲学》。谢无量的女儿谢祖仪在回忆文章中说:“此书(引者按:即《王充哲学》)在全国解放后,曾受到毛主席的称赞”。毛泽东在评价谢无量时,特意提到《王充哲学》并且赞扬《王充哲学》,“谢无量先生是很有学问的,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都很有研究,思想也很进步,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前就写了《王充哲学》。这本书是提倡唯物史观的”。

5.《佛学大纲》

谢无量一生著作颇富,但佛学著作却只有这一本《佛学大纲》。在当时,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佛教理论的书籍。该书1916年8月初版,1923年6月发行至6版,1930年2月发行至9版,1936年8月发行至11版。《佛学大纲》受到广大读者广泛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谢无量《佛学大纲》书影

谢无量之于佛学,是有正宗的、地道的师承渊源的。1909年,谢无量至南京,和太虚(1889—1947)同入杨文会(1837—1911)门下,在金陵刻经处“祇园精舍”学佛。谢无量此次学佛,为其后来撰写《佛学大纲》打下了良好基础。《佛学大纲》出版后,“曾经受到太虚法师的高度赞扬”。

6.其他(时贤的推挹)

淹博、精深、纯粹如马一浮者,对谢无量是刮目相看、青眼有加。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诚邀马一浮至北京大学任教,马一浮辞而不往。12月24日,马一浮在答书中举荐谢无量。书云:“谢无量淹贯众学,理无不融,浮不能及。先生若为诸生择师,此其人也。”在与友朋交谈中,马一浮又平心而论谢无量:“平生所遇友朋之间,天才之高,莫能先之。对人从不作庄语,其教书门类甚广,马克思辩证法之类,夕披览而朝讲授。其著书信笔写去,而文字工整,少有能及之者。尝言孙中山得力惟在HenryGeorge:ProgressandPoverty一书。”

众所周知,鲁迅心比天高、心高气傲,并世俊彦少所嘉许,但对谢无量却有些另眼相看。鲁迅在写作《汉文学史纲要》时,仅胪列少数参考书,而谢无量的《诗经研究》《楚词新论》以及《中国大文学史》均榜上有名。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印讫后,以事先未见谢无量的《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为憾,特于《后记》中补充说明:“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庐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及增修”。

鲁迅

1933年12月20日,鲁迅致信曹靖华(1897—1987),在谈及中国文学研究的参考书目时,又专门提到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并且是首先提到的一本,“至于史,则我以为可看(一)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二)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已出四本,未完),(三)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共三本),(四)王国维:《宋元词曲史》,(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二)诗文与书法,才情共飞扬

十多年前,笔者曾以史学为例,就史学功能的发挥表达过一些浅见,其中之一即关涉学术语言。笔者当时指出,“重视文字技巧和语言风格,在中外都有其传统”,“学术自有其规范,但这并不排斥学术语言的个性化、风格化”,“个性化的风格,是写作者成熟的表现,也是著作的魅力之所在”。谢无量的语言文字,富有个性,具有魅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谢无量不但诗词文兼工,而且是卓越的大书法家,使其作品赏心悦目,极富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是绝大多数学人与作家不能具备的优势。

郑逸梅

郑逸梅(1895—1992)说:“无量诗文瑰诡渊古,别饶奇气”;“他工书法,往往纵其笔势,气充神旺。有时故作稚拙,如出孩儿之手,但是别有一种风格”。郭君穆(1915—1994)说,谢无量是“近代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著述等身的学者,自成一体的卓越书法家。他的诗,古体与近体兼工;他的文,散文和骈文并妙;他的书法,素为海内名家推重”,“他的古体诗往往峭拔雄奇,近体诗大都渊雅清丽”,“而抗战中的一些作品,又复沉郁顿挫”,“几乎篇篇蕴蓄着忧国忧民之念”。郑逸梅和郭君穆的感受,兼及谢无量之诗文与书法,这是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感受与评价。

谢无量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谢无量是杰出的大书法家,已然进入一代书法大家的行列。谢无量的字结体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世人誉之为返璞归真的“孩儿体”。谢无量的书法,“师法二王,游心篆隶和南北朝碑刻”,已经达到了“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世纪之交,谢无量被人推为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这是实至名归,谢无量当之无愧。

于右任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1883—1971)也说:“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书法家余中英(1899—1983)是谢无量故交,对谢无量知之颇深。他对谢无量书法的评价甚是中肯,“无量之字,好就好在随意挥毫,无意求工,纯任自然。一经落墨,便涉笔成趣,别有风致,不能以点画苛求之”。在林思进(1873—1953)看来,谢无量是康有为(1858—1927)后第一人,“近代书法,以康南海为第一;南海而后,断推无量”。

康有为

吴丈蜀(1919—2006)曾直言不讳地对人说:当代书法家,我对最佩服的有两个人,一是于右任,一是谢无量。在为《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撰写“谢无量书法赏析”一节时,吴丈蜀对谢无量的书法艺术成就作了精当的评述:“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形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法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

谢无量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谢无量之书法作品拥有深厚的学养支撑,是以学问为根基、以学术为底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层面的临摹与创作,非一般书家所能望其项背。换句话说,谢无量已然超越“匠人”层次,跃然而入“大家”境界。“长哦挥洒,以为真乐”(《宣和书谱》),才情与学识同挥洒、共飞扬。

清人刘熙载(1813—1881)《艺概》卷六《书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今人云:“谢无量的学术经历和书法风格,再次印证了这句话的合理性”。

刘熙载画像 

谢无量续弦陈雪湄假其升堂入室、耳濡目染之优势,命笔而作《漫谈谢无量的书法及其他》,鞭辟入里地揭示了这一层面的意蕴。文中,陈雪湄特别强调了谢无量对老庄与禅宗的研究与体悟,并且特意点明谢无量书法与老庄、禅宗的关系,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书如其人”的真谛。“在成都卖字期间,他研究禅宗,和贾题韬往还甚密。我俩时常用《指月录》中高僧的警句,打机锋以赌胜负”,“道家经典,无量更是爱不释手了。在青城山疗养期间,我俩将庙中的《道藏辑要》全部看完。他对老庄的研究,则从未中断”,“老庄哲学已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了”。“无量书法的形成,一部分归功于他对老庄哲学的研究”,“他写的条幅,在法度端严申,洋溢着虚澹萧散气氛。从白云书诀,可以推断,书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方能妙造深微,外柔而内刚,这一特点,不仅塑造了无量的性格,也使他的书法,曲尽‘神实形空’之妙。老庄哲学对他影响的深远,于此可见”。“另一方面,他知恬交养,柔和澹泊,葆其天真,使他的书法气扬采飞,卓立千古”。总之,谢无量的书法,“也和其诗、文一样,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谢无量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关东学刊》2016年第7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