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巴塘雕刻、建筑及绘画艺术

来源:《巴蜀史志》 发布时间:2016-04-26 10:02:00 浏览次数: 【字体:

寺庙绘画、雕塑

巴塘的绘画雕塑多见于藏传佛教各教派寺庙。无论寺庙规模大小,在其大殿内,从门到墙、从主柱到横梁,都绘有各种壁画,如《四大天王》《生死轮回图》《无量光佛刹士》《璁叶庄严刹士》《如意膝》《大威德》《上乐》《密集和求主》《法王》《金刚持》《白伞盖佛母》《吉祥天母》《常醒天神》《密宗本尊》和《佛法神》等以及各种清净乐图。各幅画之间用祥云、山水、森林分开,每幅画都表现一个完整的传说。成百上千的彩绘佛像构成一幅幅大型壁画,线条繁杂,变化多端,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而且寓意深刻。巴塘寺庙绘画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其尺度、构图、描线、色彩等均要求与佛经的有关内容相吻合。显宗绘画仁慈悲怜,主体威严光灿地坐于莲花台上,四周以莲花和光环装饰,如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像等;密宗绘画善静、威武,富有浪漫色彩,如大威德金刚、白伞盖佛母、白度母佛像。上师传承为佛教历代师徒的肖像,有佛教高僧大德者和古印度抬坛佛教哲学巨匠,多为写实,极少夸张;护法神形象古怪离奇,狰狞可畏。

巴塘藏传佛教各派寺庙内的殿堂楼阁还遍布雕塑。其原料多以泥、木、金属(金、银、铜、铁)为主,所雕塑的释迦牟尼、无量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各色度母、十八罗汉、八大金刚以及历史上的达赖、班禅等佛像工艺精巧,形象逼真;用酥油雕塑而成的佛仙佛祖、文官武将、山水树木、花草仙鹤、龙象狮鹏、楼台亭阁等镂工细致,惟妙惟肖。

石 刻

巴塘的石刻较多,据现有资料,最早的石刻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岳钟琪西征路过巴安时在城南巴久曲上修建桥梁后所刻的“岳公桥”石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具规模的是城东五里处巴久曲畔的鹦哥嘴石刻,清代至民国巴安发生的所有重大事情以及墨客骚人对巴安的感慨等,都题词镌刻在该处石壁上。其中有清道光六年(1826)六月所刻的“竺国通衢”(何人所题已无可稽考);同治十年(1871)巴塘正土司罗宗旺登、副土司郭宗札保为恩宪施所立的“德政碑”“去思碑”,将同治九年(1870)三月巴塘遭大地震的灾情及清朝廷军粮府到巴塘勘灾的情况刻于石碑之上。此外,还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马维骐所题“凤都护殉节处”石刻及其所书“凤都护殉难士兵碑记”石刻,光绪三十二年(1906)和三十四年(1908)吴嘉谟所题“孔道大通”和所书“巴塘修路记”石刻,宣统元年(1909)罗长琦所题“易简师超”石刻,民国3年(1914)1月1日巴安汉番僧俗为顾品章(顾占文)所立“遗爱在民”石刻,民国8年(1919)高德翼所题“揽辔澄清”石刻。

巴塘的“古桑抱石”石头上、扎西干戈下堰渠头石包上、哑巴庙下河边的石包上有清代的辛文彬、陈芝田、王燕琼等人书写镌刻的“蟾影”“龙洞”“有龙则灵”“霖雨苍生”等石刻以及桃园子大路边的“异境开天”等石刻。县内的农区和牧区,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石刻随处可见,有的刻在石板上,有的刻在石包上,有的刻在悬崖上,有的刻在石片上堆积在路旁(俗称嘛呢堆)。

古建筑

降卡寺   该寺位于措拉区降卡山海拔3800米处,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修建,为巴塘县最早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和大型建筑。该寺总建筑面积1945平方米,占地20亩,由9个大小殿堂相连组成,外有扎空(僧舍)165幢。其殿堂内壁画五彩缤纷,佛像千姿百态,保存完好;其殿门、梁柱光彩夺目,古朴典雅。

康宁寺   该寺坐落在县城西端的巴曲与巴久曲汇合处,人称曲堆更巴。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建于虎头山上,称丹戈寺,系苯教寺庙。后迁扎金顶,名扎塔寺,改属藏传佛教呷举派。明末迁现康宁寺址,再改属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康区有名的格鲁派寺庙之一。该寺原名丁宁寺,清顺治九年(1652)西藏五世达赖受朝廷册封后,于藏历第十一饶迥土猪年(1659)降旨在云南丽江土知府木氏土司官寨内,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规模扩建寺庙,并改为格鲁派,命名为“噶丹彭德林寺”(即丁宁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该寺参与戕害凤全案,寺庙被焚。民国11年(1922)后陆续修复。民国30年(1941),受格桑泽仁之请,国民党中央考试院长戴传贤送该寺“康宁寺”匾额一块,从此丁宁寺更名为康宁寺。民国36年(1947),该寺修复,其时有大殿1座、佛殿1座、大小房屋2000多幢,殿宇金碧耀眼,周围翠柏环绕,十分壮观。

关帝庙   清乾隆十三年(1748),巴塘汉商人数剧增,汉商公会即联络清驻巴塘的绿营官兵筹备修建关帝庙。乾隆二十九年(1764)一座占地面积为l万平方米的关帝庙在县城东端拔地而起。庙内建有魁星阁、钟鼓楼、戏台,并塑有财神、关羽、关平、周仓、鲁班、嫘祖和轩辕皇帝像;庙后还修有观音殿,整个建筑错落有致,精巧美观。同治九年(1870)巴塘发生大地震,关帝庙建筑被震塌。当时的粮务委员吴福同与汉商公会会首曹玉林、刘铨、李连季等召集全体会员共商修复事宜,并得到川、康、藏各地官府、商号的资助和巴塘正、副土司及寺院、头人的襄助。是年动工,同治十三年(1874)竣工。其规模较前宏大,殿宇雕梁画栋,雄伟壮丽;各种形像用功精巧,姿态如生;匾额楹联悬挂得体,闪闪生辉。解放后,该庙曾用作学校、医院、幼儿园。2007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关帝庙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塘唐卡

巴塘唐卡画类似汉族的卷轴画,一般以布或绸为底,用勾勒、刺绣、织锦、缂丝、贴花、木刻填色等方法制作,或以无数珍珠、宝石等串联而成。画面大小不一,大者需挂在十余米高的墙上才能伸展,小者不如巴掌大。画面用各色锦缎、金、银、宝石按一定格式镶边,并装有天杆和用金属装饰的帽头,用绸、纱等作画帘,以便于画幅卷展、携带和保存。

唐卡画题材以佛像、佛本生故事、宗教教义为主,也包括社会历史、人物传记、生活习俗、图案装饰、天文历法、藏医藏药等,按照固定格式,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或以画言史,据史作画;或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及其事迹为据,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配以山石水火、花木走兽、吉祥八宝等,使画面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将天文历算、藏医藏药等自然科学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作为藏族人民研究天文、历算、医学科学的重要工具,这在中外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唐卡画的表现形式和藏族人民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皑皑白雪、强烈阳光和蓝天白云,促成他们在单纯中追求艳丽和强烈色彩对比的审美心理。在色彩上,习惯以红色代表勇敢、庄重,以金色代表富丽,以银色代表典雅,以黄色代表高贵,以蓝色代表喜庆,以黑色代表威严,以绿色代表宁静。在实际运用中,经常把红、黄、蓝、绿色放在一起,用白色将它们融合起来,使之产生既富对比又和谐的艺术效果。

近几年来,从事藏画的艺术家们,在继承唐卡画传统的同时,为反映今天藏族人民生活,创造出了不少新唐卡画,使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唐卡画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来源: 《巴蜀史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