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端午特辑】天全端午节‖梁志友

作者:梁志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3 10:03:39 浏览次数: 【字体:

天全端午节

梁志友

一方一风俗,一地一舆情。

说到家乡过端午节,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出:小城正西街、东城街的屋檐下,几块铺板搭起的杂货摊,或者就一张专卖针头麻线一类的小方桌和长条案上,悄然多出雄黄粉、小包的香药子,手工做的核桃大小的五彩粽、花布缝的香包子(香囊),以及最吸引女娃子们眼球的红、黄、绿、蓝、金、银、紫的“金丝线”;还有摊子后面一边照看小生意,一边还专注的缠(缝)香包子的妇人;上下学时间总有许多男女生围着摊子叽叽喳喳,指手画脚的画面,意味着端午节即将莅临。这节日的序曲在过去年代,虽没有春节那么时长而浪潮汹涌,却因了是传统的民俗四大节气之一,也会在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心中漾起期待的波澜。

勤快手巧的姑娘最感兴趣的是“金丝线”“香药子”,再忙也会抽空买些回家,用龙竹笋壳迭成菱形、粽型或蛋型,包入香药子,然后金丝线细心缠绕,做成五彩的挂饰当节日礼物送给弟妹,驱蚊避邪;或者家中找两片花布头子,包上刚买的香药子,灯下缝成心形和桃型香包子,留一个自己佩挂,祝福心想事成;送一个给喜欢的哥子,物微情深。

《天全州志》载:“五月端午饮雄黄酒、菖蒲酒、食角黍、书艾虎”。这“书艾虎”就是家乡传承已久的端午节制作小挂件的习俗。男挂粽子、女挂香包,胸前一亮,犹佩戴着季节的胸章样喜气洋洋,节日的浓意,爱的期许全在少男少女们的脸庞。当然,收到姑娘送香包子的男子是不会显摆的,装在衣兜里的暗香慰藉着那颗怦怦跳动的心。

无须记农时、节气,想春种、秋收的年龄,却对过年过节十分敏感和企盼。看到街边摊子上开始量卖端午节关联的货品,最先叫醒的是粽子的味觉,心里也明白还需时日,但期待也是美好的。特别是物资相对匮乏的年月,食的诱惑强于拥有一个精致小巧、香气充溢的小挂件。当然,也渴想口福与挂件兼有。

端午头一天,父母出门前会叮嘱家里的哥哥姐姐,务必放学后完成洗粽叶,甚至淘糯米的任务。大集体时,五月称作“红五月”,而且还冠名“大战”。届时,学校要放十天半月的农忙假,机关单位要支援农业第一线,帮助农民抢收、抢耕、抢插秧,名曰“三抢”。所以,许多家庭一般的家务活都会让哥姐去做,那天下午,小城有水井的禁门关、北门上的城门洞,然后是西进桥下的太婆溪,绕城东南流的桂花溪,甚至从老二小和环城路河坎下到天全河边,仿佛统一号令,集合起一群群洗粽叶、淘糯米的半大孩子,搅得水花飞溅,心花绽放,掀起端午节前另一波热潮。

日暮时分,街沿边、四合院,或坐竹椅、木凳、草墩、石墩的一家人,围着一筲箕晶莹剔透的糯米,大人们包,哥姐学,小顽童捣乱,千家万户沉浸在包粽子的享受中。记忆里,若粽叶不够,就用事先备好的龙竹笋壳替代粽叶。一年一节,无论怎样也要尽量用粽子的数量抵消日子里的欠缺。那晚,小城是枕着粽香酣然入梦的。

端午的清晨,早起的父母一个去井上背水,一个在家煮粽子。储水是石缸,穷家富水缸,要装几背水;煮粽子是大灶锅,满满一锅要煮两个多小时。冷却后放在缸里清水保鲜。糯米富裕的那年,家里包的粽子会吃到五月十五大端阳(过大端阳是家乡习俗)。所以,端午节早上许多孩子都不睡懒觉。因为信大人们说的“有福的孩子早起会看到神仙端着羊子经过”。知事之后,知道这不过是逗孩子乐趣的戏言,因为内蓄父母的善意深情,宁可相信。最关键的是又能品尝到一年一遇的粽子了。

《天全州志》里的“食角黍”,其实就是吃粽子。过去的粽子,远没有当下的口味、品种众多,基本上都是唐代诗人元稹笔下的“采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的原汁原味的白粽子,淋上浓酽的红糖汁,糯得软绵,甜得入心。也许因了融入时光的灵魂,人间的真情,那朴简、自然的滋味至今都没能陈化。

至于饮雄黄酒、菖蒲酒之俗,祖国地域宽广,习俗大同小异。举行龙舟赛事,天全因“河水狭而迅疾”,安全起见,且“无有竞渡斗龙舟者”。受端午文化影响,每年五月十八、二十八分别会在州城(县城)和始阳(重镇)举办盛大的戏事,举着谷物神鸟民间故事装点的竹竿、牌子游行,“家家焚献门首、炉烟缭绕、鼓乐喧哗、不减元宵”,把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向四围延展。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天全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