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成渝双城记>详细内容

2022年四川高中使用新教材+启动高考新模式 川渝校长这样谈“双新”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1-12-11 15:00:22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在线记者 李寰 摄影报道

从2022年开始,四川省普通高中将开始使用新教材,2025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将面临“3+1+2”高考新模式。12月10日,“推进‘双新’实施 建设学科高地”研讨会在成都七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齐聚成都,围绕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发展展开讨论。专家表示,课堂是“双新”改革的主阵地,今后,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上最勤奋的人,而不是老师从头到尾“唱独角戏”。

重庆一中校长唐宏宇

好学生是培养和“唤醒”出来的

重庆一中校长唐宏宇

从2021年开始重庆市整体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行“3+1+2”高考模式,也就是语数外三门学科为必考科目,“1”则是在物理和历史两门学科中选择其一,“2”则是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这四门学科中选择其中两门参加高考。相比传统的“3+X”模式,重庆一中校长唐宏宇认为,新高考为学生带来了12种选择方式。他说:“好学生不是挖掘出来的,而是培养、唤醒出来的。”为了让学生对人生有充分的规划,重庆一中在高一就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更多认识,不要盲目选择学科。

在唐宏宇看来,今后工作中,如何引导家长、学生正确认识国家战略,需要学校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长远考虑,同时需要强化系统整合等,而在创新教育改革中,学校关键着力点应该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等,这是新高考新课程对学校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

川大附中校长米云林

劳动是孩子接触生活最直接方式

川大附中校长米云林

劳动教育是川大附中的一大亮点。川大附中校长米云林在分享中说,集体劳动中的分工实际上延续到家庭中会有良好效果,比如家庭分工越清晰,会让家庭氛围更好,而这样的家庭所走出的孩子学习状态也会更好。劳动是孩子接触生活最直接方式。为此,学校基于政策认识,开发了相应的课程体系。现在,川大附中校园里种植了水稻、小麦、花生等农作物,都是师生共同参与到农作物的种植中。“有的学生看到稻谷脱壳而出时,非常激动,他们见证了整个生命的孕育过程。这样的教育是有温度的。”米云林说。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2021年四川省高考物理题中有一道涉及道路减速带的题目,全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得0分。他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缺乏生活尝试。因此,劳动教育对与学生来说,不仅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生活、解决问题的机会,川大附中所有教室的灯光,都是学生的研究成果。

川大附中除了利用校内资源搭建起学生实践的劳动教育基地外,还也借助农科院等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研究素养等。

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

学校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平台

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

成都七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易国栋说,课程观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七中当下的任务。他曾经在一次教师大会上提出,现在学生课上得太多,他们缺乏消化吸收的时间,缺少自主思考问题的时间,因此提议,是不是可以减少上课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花一点时间上自习,参加体育锻炼或者参与社团活动。这一提议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赞同。他说,改革的目的是“从育分变为育人”。成都七中高二的一名学生曾在一次发言中说,我上初中的时候,我每天考虑的就是如何考高分,能够上成都七中。当我进入成都七中以后,我才认识到,我的人生价值应该是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得到更好的生活。易国栋说,“没有大的格局,怎么谈责任感?”对于成都七中来说,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平台。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