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陈建春同志在2024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4-01-31 11:36:38 浏览次数: 【字体: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2024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上的讲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陈建春

(2024年1月30日)

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讲话 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讲话

同志们:

经省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总结2023年工作,安排2024年任务,全力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篇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力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在总结成绩经验中振奋精神、坚定信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有力指导下,全省地方志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鲜明“三个服务”理念(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坚持“修志编鉴与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同推进,留存历史与关注现实、服务当代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存史、育人、资政”作用,忠实记录四川发展成就,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以史鉴今资政辅治,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一)深化机关党的建设,发挥引领保障作用

全省地方志部门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抓好地方志事业的根本前提和最大政治优势,持续深化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治引领和坚强保障。

一是深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编史修志的根本遵循,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了“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省地方志部门牢牢把握地方志是“官书”的政治属性,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努力在“存史、育人、资政”实践中追求党性原则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自觉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基本政治原则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在业务工作中。

三是守牢意识形态阵地。鲜明树立地方志部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门,地方志领域是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战场的理念,切实履行史志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严把政治关、政策关、史实关,用地方志这一载体,高质量记述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和辉煌成就,全方位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全省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进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四是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全省地方志部门把作风建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化纠治“四风”及“佛系”履职、精神不振、思想消极等现象,坚决整治“庸、懒、散、浮、拖”问题,持续解决事业心不强不愿干事、业务水平不高不会干事、工作标准太低干不好事等问题,形成了勤奋务实、甘于奉献的好风气,营造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好氛围。

(二)强化存史修志编鉴,记录治蜀兴川进程

全省地方志部门充分发挥地方志“志库”存史作用,高质量推进志书年鉴编纂工作,在传承巴蜀历史文脉的同时,关注当代、服务现实,坚决承担起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的使命,记录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宏伟历程。

一是着力记载年度发展进程。扎实推进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卷当年出版”,记录和展现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进历程和巨大成就,省地方志办组织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3)》,出版发行《四川年鉴(2023)》,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编纂地方综合年鉴204部。成都编纂《成都微记录》,在“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矩阵推出“月鉴成都”“每周成都”;自贡编纂《自贡大事记》季刊,德阳编纂《德阳大事记》月刊,甘孜州编纂《甘孜州微记录》季刊。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民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省大数据中心积极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3)》供稿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高质量完成《四川年鉴(2023)》供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审计厅、省国资委、省广播电视局、原省知识产权中心、省地质局、人行四川省分行、省社科联等单位供稿质效不断提升。

二是谋划编纂重大专题志书。围绕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编纂出版专题志鉴,记载当代历史,讲好四川故事。深刻反映四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重大历史进程,省地方志办扎实开展《四川扶贫志》《四川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21个市(州)、88个贫困县组织编纂当地扶贫志,成都市编纂本地全面小康志。雅安、遂宁编纂出版脱贫攻坚志,汶川县编纂出版扶贫志。成都编纂大运会史上首部专题图文志《成都大运会图文志》,启动《2024世界园艺博览会志》编修。德阳出版《奋进四十年:德阳1983-2023》并随书制作纪录片,绵阳完成国家级课题《从三线重镇到中国(绵阳)科技城》书稿,巴中编纂《巴中发展光影记忆》。

三是忠实记录部门(行业)奋斗足迹。留存部门年度奋斗轨迹,记录全年发展成就,省地方志办编纂出版《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2022)》,各市(州)、县(市、区)编纂部门志183部、部门年鉴17部、部门大事记53部。成都、泸州、绵阳、南充、达州、巴中、雅安、凉山部门志编纂工作推进有力,成都、广元、南充、达州、资阳、阿坝组织编纂市(州)直部门大事记,泸州编纂《泸州市“港·医·酒”大事记》,广元编纂出版《广元史志年鉴(2023)》,遂宁编纂《射洪盐业文化史稿》。省检察院、省委统战部、省委政研室、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司法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退役军人事务厅、应急管理厅、审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国动办、省医保局、原省知识产权中心、省监狱管理局、人行四川省分行、团省委、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国网四川电力等积极完成《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2022)》供稿。

记录行业发展历史脉络和改革历程,推进行业志鉴编纂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编纂行业年鉴11部。省地方志办、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川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的通知》,成都市地方志办、成都市教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成都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的通知》并召开全市教育志鉴编纂工作推进会,达州、巴中、雅安在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开展教育志编纂。绵阳探索“1+4”地方专业年鉴发展模式。

省委台办、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编纂部门(单位)大事记,教育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退役军人事务厅、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监狱管理局、省药监局、四川地震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等扎实推进行业志鉴编纂。

四是赓续传承巴蜀历史文脉。加强四川近代地情文化资料收集保护利用,组织翻译日文版《四川省综览》。留存四川政区沿革发展史料,《西康通志》出版工作加速推进。记述客家移民迁居四川后的历史与现状,《四川客家志》交付出版。赓续巴蜀文脉,《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等196册史籍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

稽考旧史,镜鉴当下,深入推进珍贵旧志、史料文献整理、点校及开发利用,全省整理点校旧志98部,出版49部。自贡、广元、南充、雅安、丹棱县旧志整理工作取得丰富成果。自贡、内江探索“校地”合作模式,提升旧志整理点校水平。

(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全省地方志部门积极发挥地方志“知库”育人作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地方志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巴蜀文化、本土文化,为四川现代化建设凝聚奋进力量,提供有利文化条件和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三苏故事,弘扬三苏文化,省地方志办、眉山市史志中心、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联合编辑出版《巴蜀史志》“三苏文化”专刊。展现四川非遗独特魅力,省地方志办、文化和旅游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编辑出版《巴蜀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讲好修志故事,省地方志办编辑出版《巴蜀史志》“第二轮修志”增刊。保护羌族璀璨历史文化,协调推进《四川羌族通志》出版工作。成都编纂出版《典籍里的成都》《成都古代清官廉吏事迹选编》等书籍,推出“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泸州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广元实施“一中心两走廊”文化建设,聚焦“翠云廊”开展专题研究。内江推进家族文化研究。宜宾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编纂取得丰富成果。

二是赓续红色血脉。留存四川抗战历史,省地方志办组织编纂的《四川抗日战争志》终审工作加速进行,《四川简史》《四川当代史》(二卷、六卷)进入印刷阶段,《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军事卷)》完成三审三校。开展“四渡赤水在四川”研究及宣传,与泸州市地方志办联合编辑出版的《巴蜀史志》“四渡赤水”专刊获2023年度四川期刊“优秀策划”,系创刊41年来首次获此殊荣。继承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攀枝花编纂三线建设图志,泸州出版“五老”口述采访实录,广元编纂《广元苏维埃》,苍溪县打造红色美丽村庄,获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立军批示肯定。内江编辑《成渝铁路在内江》史志专刊。宜宾制作《红色宜宾》系列微视频,编辑出版《红军长征在宜宾》,积极参与红色话剧、电影编审工作。广安编辑《广安邓氏文史》。

三是拓展宣传阵地。守牢期刊阵地,2023年,《巴蜀史志》出刊7期,各市(州)、县(市、区)37种史志期刊出刊116期。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省地方志办在“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发布历史文化类文章114篇,各市(州)、县(市、区)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刊发文章5篇,省、市报刊杂志刊发文章451篇。德阳、广元、乐山、宜宾、巴中、雅安、眉山、资阳与当地广播电台、报社等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成都联合“成都发布”推出系列视频、文章,引起广泛反响。德阳在“德阳市民通”开设“话说德阳”板块,与中国移动合作推送史志知识短信。乐山在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推介史志书籍。巴中“红色轻骑微党课”宣讲形成品牌。

推进方志馆建设,省地方志办建成川渝方志馆高校分馆、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18个,四川方志文化宣传基地1个。目前,全省建成方志文化阵地1845个,初步形成“省(市、县)方志馆+省(市)方志馆高校分馆+方志文化宣传基地+省(市)数字方志馆+省(市、县)图书馆地方志专柜(地方文献阅览室)+县(市、区)史志阅览室(微方志馆)+乡(镇、街道)情馆+村(社区)史馆”方志文化宣传服务集群。成都建成市、县、镇、村4级方志馆体系。成都方志馆、眉山史志馆、成都市双流区史志馆入选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泸州建成史志主题图书角341个。德阳借助市委组织部“好德行”微信小程序建设网上村史馆。内江开展乡镇(街道)史志阅览室、学校史志阅览室(图书角)全覆盖行动。南充市方志馆入选南充市高层次人才市情研修基地。彭州市昌衡书院微方志馆入选“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推进数字方志馆建设。全省建成数字方志馆13个,省地方志办建成四川省数字方志馆,在手机端推出“四川方志云”小程序,上线志鉴书籍2550部7.6亿余字,在首届中国数字方志论坛暨纪念章学诚诞辰28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成都、德阳、绵阳、南充、宜宾、甘孜地方志数字化建设推进有力。

四是深入推进教化育人。深化史志“七进”活动,省地方志办向全省史志阅览室、各高校分馆及相关单位赠送书籍13671册。乐山、雅安、资阳开展史志“七进”示范点建设。开拓宣传阵地,创新宣传形式,凝聚宣传合力。省地方志办组建四川省方志文化宣讲队。开展“方志文化进高校”活动,省地方志办联合南充市地方志办在西华师范大学举办首场宣讲活动,联合阿坝州地方志办在阿坝师范学院开展宣讲。宜宾组建市、县党史地情宣讲团11个,推进史志宣讲活动规范化建设,开发宣讲课程11个。阿坝组建方志文化宣讲小分队。丰富形式载体,成都举办“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志成都·知未来”等特色活动,吸引近80万学生超60万市民参加;自贡举办史志知识网络有奖竞赛,资阳拍摄“方志青年说”系列短视频。省监狱管理局抓住《四川监狱志》出版时机,在全省监狱系统部署学史用志工作,引导广大干警知狱史、感党恩、知敬畏、爱岗位、增力量、乐奉献。

五是壮大网络宣传。省地方志办打造“方志四川”“两微十四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一云”新媒体矩阵,发布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巴蜀文化类文章2953篇。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四川省情网累计访问量4.29亿次(比2022年增加1.13亿次),独立访客数4395万名(比2022年增加1815万名),“方志四川”新媒体关注用户数46万名(比2022年增加7.33万名),累计访问量12.15亿次(比2022年增加5.29亿次)。2023年12月22日,经省委网信办报中央网信办审核批准,“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新增“一键增推”功能,由每天只能发布8篇文章变更为可随时增发,影响力、传播力进一步提升。各市(州)、县(市、区)196个史志新媒体发布文章22779篇。“成都方志”头条号篇均阅读量位列全市政务新媒体第2名,抖音号粉丝数143万,微信公众号粉丝数突破20万,新媒体矩阵粉丝总量近200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自贡方志”“志中阿坝”等新媒体账号影响广泛。

改进网络宣传形式,省地方志办制作《揭秘千年茶史 寻味蜀韵茶香》川茶志音频30集、视频2集,在“方志四川”喜马拉雅官方电台播出。2023年,全省5部音视频作品入选全国地方志网络精品征集展播,其中,省地方志办3部、成都1部、大英县1部。

(四)深化志鉴开发利用,服务全省中心大局

全省地方志部门充分发挥地方志“智库”资政作用,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修志编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挖掘地情资源,梳理历史经验、阐释历史智慧,努力当好生产生活的地情专家、科学决策的参谋助手,服务全省中心工作、发展大局。

一是深化资政辅治。围绕中心大局深化资政服务,省地方志办编发《资政参阅》29期,其中18期送省领导参阅,获批示10次。汇编发布《四川要闻》52期,提升大众对四川省情关注度、熟悉度。各市(州)、县(市、区)撰写资政报告203篇,71篇报告获批示82次,31篇转化实施。成都、广元、内江、乐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政辅治效果突出。剑阁县资政报告获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签批;内江资政专报助力内江市获得“中国甜食之都”称号,推动内江市发布城市形象LOGO“内江印”;乐山资政专报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强等领导批示,建设“中国绿色硅谷博物馆”、建设村史馆助力乡村振兴等建议转化落实。资阳专门部署,发动全市史志系统开展资政研究。甘孜编纂《泸定9·5地震抗震救灾特辑》,为应对突发性灾害提供借鉴。

二是加强地情开发利用。省地方志办编辑出版《蜀韵纪事》(第四辑)。各市(州)、县(市、区)编纂地情读物135部。成都推出8部“成都风土人文丛书”。自贡、攀枝花、德阳、广安编纂出版地情读本。绵阳、南充、雅安组织编纂地情系列丛书。甘孜州浓缩两轮州志内容,编纂出版《甘孜州志(简本)》;阿坝州实施“方志说”地情资源影像化工程,拍摄《大禹从这里走进历史》等多部短视频,编发《地情参阅》5期,出版《阿坝州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阿坝印记》等地情书籍。

三是服务重大活动。服务2024年全省两会,省地方志办编纂《四川年鉴(2023)》简本、《四川印记(2023)》和《四川历史文化览读》,全方位反映四川发展成就,全景式展现四川历史文化,其中,《四川年鉴》简本已连续四年亮相全省两会。《达州年鉴(2023)》《雅安市情(2022)》《阿坝年鉴(2023)》简本,成都市金牛区、武侯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乐山市夹江县编纂的年鉴或年鉴简本或地情书籍走进当地两会。服务大运会盛事,成都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致辞中的用典,撰写《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这句用典 背后有这些故事》等专题文章。

四是服务乡村振兴。记录乡村发展轨迹,保存农耕文明根脉,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翔实素材,全省各地编纂乡镇(街道)志565部(出版103部)、村(社区)志355部(出版58部)。成都、绵阳、广元、乐山、宜宾、广安、达州、巴中、凉山乡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工作推进有力。成都出版《成都乡镇简志》。泸州编印《泸州市镇村志略》。绵阳编纂出版《绵阳市传统村落志》。内江编纂《四川省乡镇简志·内江市卷》。资阳举办“弘扬老区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

助力农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挖掘整理“四川造”产品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川字号”品牌综合效益。省地方志办组织编纂《四川地理标志产品图志》。成都转化《邛崃县志》等方志资源,助力“邛崃黑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泸州编印《泸州特色农产品集粹》。绵阳编纂出版《绵阳名产》。广元编纂出版《青川茶叶志》《苍溪猕猴桃图志》《柏林沟古镇图志》。《遂宁年鉴(2023)》专题刊载遂宁庄园黑猪等特色农产品资料。宜宾编辑出版《宜宾市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概览(2021)》。雅安编纂出版《雅安藏茶志》,资阳编纂《雁江柑橘图志》,威远县编纂出版《无花果图志》。

五是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省地方志办会同阿坝州地方志办、九寨沟管理局编纂出版《九寨沟图志》,向全世界展示和推介九寨沟风景人文;会同省广电局开展“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全省地情短视频拍摄宣传推广活动,收集并发布各地报送的地情宣传视频300余集。提升巴蜀文化国际影响力,推进《大熊猫图志》(英文版)编纂(该书纳入中宣部经典中国项目,即将在英国帕斯国际出版公司出版)和《巴蜀史志》“聚焦三星堆”专刊英文版本翻译。成都推进“成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指导29部镇(街道)、村(社区)志争创“中国名镇名村志”。攀枝花为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提供服务,绵阳积极参与当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空间区域规划方案、地名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的起草和审议工作;南充为《美丽南充建设规划纲要》提供史料支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志》、洪雅县《柳江镇志》分别入选第七批、第八批中国名镇志丛书。资阳编纂《安岳石刻图志》。甘孜编纂《甘孜山水志》。凉山州推进安宁河流域名镇名村志编纂。

(五)推进行业自身建设,夯实筑牢发展根基

一是深化志鉴质量建设。强化质量规范建设,省地方志办出台四川省志、市县志、综合年鉴3个质量体系建设纲要。持续推进质量提升,省地方志办对各市(州)综合年鉴2022年卷篇目开展复核、质量抽查和打分排序,指导市(州)地方志部门完成对所辖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质量抽查工作,并对该项工作进行抽查复核;实施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评选首批5部“四川省精品年鉴”;编纂年度全省地方志发展报告。推进创先争优,通报表扬全省地方志系统20个先进单位、省直部门62个地方志工作先进单位、《四川年鉴(2023)》供稿工作41个先进单位。全省31部年鉴获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奖,其中,特等年鉴5部、一等年鉴9部、二等年鉴9部、三等年鉴8部。省地方志办在2023年全国年鉴研讨会上作大会交流发言。

成都制定市县级综合年鉴质量评价办法。《武侯年鉴(2022)》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精品年鉴”。德阳制定年鉴编纂审校实施细则,乡镇(街道)志、村志稿评审办法。广安制定镇村志编纂规范。雅安制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自贡建立质量抽查机制。广元着力构建川陕甘毗邻市“大史志”工作格局,举办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内江与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乐山与重庆市武隆区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签订史志工作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眉山组织召开2023年成德眉资党史和地方志事业同城化联席会议。阿坝州实施阿坝州年鉴精品工程。甘孜开展片区交叉抽查。

二是强化方志理论研究。省地方志办会同省社科联在四川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设“地方志理论研究”专项课题,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10个课题成功立项。强化学术交流,召开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征集论文153篇。成都、绵阳、南充承办地方志工作全国性会议,并在会上交流发言或致辞。成都、达州各有2篇论文入选第六届全国年鉴论坛优秀论文汇编,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广元举办川东北片区学术研讨活动。雅安、巴中理论研究成果丰富。资阳聚力打造本地理论研讨品牌。

三是深化依法治志工作。扎实推进依法治志,推动“一纳入、八到位”落地落实。2023年,全省各级领导批示地方志工作280次,主要领导批示112次;全省地方志部门联合人大等部门开展执法监督检查69次。德阳市委主要领导组织召开党史地方志工作专题会,乐山市委主要领导27次批示地方志工作,南充市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听取地方志工作汇报。阿坝州政府常务会议、汶川县委常委会研究落实《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

四是建强方志队伍。省地方志办吸纳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省直各部门、高校、科研院所114名专家进入地方志专家库。自贡、泸州、广元地方志人才专家库规模不断扩大。强化业务培训,省地方志办录制发行全国首套系统性地方志视频教程——《四川方志讲堂》,举办全省地方志宣传工作培训会等4期。成都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培训班4期,覆盖成德眉资地方志工作者近3000人。自贡创新推出“‘志’贡半月谈”方志讲堂。

回顾过去,我们深刻感受到,经过六年艰辛努力,全省地方志系统面貌焕然一新,长期存在的闭门修志格局基本打破,打开大门关注当今服务社会的局面基本形成,地方志的影响越来越宽广,地方志的阵地越来越强大,地方志事业正朝着“忠实记录伟大时代、深入推进修志为用”前进,并呈现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态势,形成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

我们还深刻感受到,事在人为,没有冷事业、冷部门、冷岗位,只有冷心肠,不愿为、不善为。只要我们始终满怀“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牢记“三个服务”工作理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三个导向”,不断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能够激发地方志干部队伍的无限活力、无限动能,就能够推进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为文明传承、历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赢得社会尊重、实现人生价值。

(一)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全省地方志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对地方志工作的丰富内涵、价值作用、实践要求、发展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存史、育人、资政”三项职能都是主责主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工作中,既注重记录保存历史,做好志鉴编修工作,又关注服务现实,狠抓开发利用、宣传弘扬,推动“存史、育人、资政”全面发展,志鉴馆网库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开创了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省地方志干部增强“本领恐慌”意识,自我审视不足,着力提升政治水平、业务水平、文字水平,争当懂业务的“高手”、推动发展的“能手”和干事创业的“好手”,创新推进当地工作,涌现出一批可学习借鉴、可复制推广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好案例、好文稿,为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去年底今年初,我们评选出全省地方志工作创新案例60个、市县地方志系统2018—2023年度“好文稿”90篇。这些沉甸甸的成果,正是干部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创造精神不断增强的充分体现。

(三)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全省地方志干部坚守“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价值追求,弘扬“安专迷”的精神、“严实硬”的作风、“家国民”的情怀,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作风建设取得实效。2018年以来的五次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选中,四川分别有9部、10部、19部、22部、31部获奖,其中,第八届、第九届分别有4部、5部年鉴获特等奖,获奖数量、等次逐年提升。

(四)效率效能明显增强。全省地方志干部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等不得”“拖不得”的紧迫感不断提升,马上就办、立即就干的效率意识不断增强,敢想敢干、真抓实干的劲头不断高涨,一心一意谋实事,尽心尽力促发展,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全面小康志、扶贫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卷当年出版”成果巩固拓展。

(五)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地方志干部深刻认识到,盛世修志,贵在致用,既要做好忠实记录伟大时代这篇文章,也要做好深入推进修志为用这篇文章,在“三个服务”中彰显地方志价值。围绕记录时代抓修志,推出一系列有分量的专题志鉴;围绕讴歌时代抓宣传,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宣传平台;围绕服务时代抓资政,取得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地方志工作在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获得各级各界领导和社会公众高度肯定。2018年至2023年,各级领导批示地方志工作次数,分别为49次、155次、155次、179次、208次、280次,去年比2018年增长231次,这有领导更为重视地方志工作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地方志部门的工作较为突出而赢得的。

1月9日,中志办党组书记、主任崔唯航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初步安排的报告》上作出肯定性批示:2023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坚持以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既注重记录历史,又关注服务现实,坚决扛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服务新时代的使命,推动“存史、育人、资政”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志鉴质量实现跃升、存史作用充分彰显、资政辅治成果丰硕。特别是在志鉴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修志为用、服务全省中心大局等方面作出了四川探索、提供了四川经验。新的一年里,希望全省地方志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辟新局,扎实推进存史修志编鉴、资政教化育人各项工作,推动四川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唯航主任的批示,既是对2023年四川地方志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认可,也是对我们六年来的工作思路、做法经验的高度肯定,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落实唯航主任“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辟新局”的全新要求,推进思想再解放、视野再开阔、本领再增强、能力再提升,推动全省地方志事业迈上新台阶。

总体看,经过持续不懈努力,我省地方志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在志鉴质量建设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市(州)已走在前列,还有一些市(州)志鉴质量无明显提升;在阵地建设方面,方志馆建设滞后、史志期刊影响力弱,部分市(州)网站、新媒体运用不充分;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水平不高,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在队伍建设方面,业务骨干和领军人才不足,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突出;在依法治志方面,各市(州)不同程度存在“一纳入、八到位”落实不到位情况,地方志开发利用、研究宣传等经费保障不到位的问题较为普遍;在服务发展方面,一些市(州)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足、参与程度不高,在中心工作中发挥作用有限。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持续用力、逐步解决。

2024年1月30日,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1) 2024年1月30日,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二、把握2024年目标任务,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盛世修志,贵在致用。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抓好“十四五”规划落实的攻坚之年。2024年1月22日,黄强省长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质量推进志鉴编修与开发利用”。这体现了省政府对地方志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全省地方志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牢固树立“三个服务”理念,在记录好伟大时代的同时,持续深化修志为用这篇文章,抓好《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落地落实,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方志力量。

(一)围绕传承历史、记录当代,夯实存史修志主业

一是扎实推进“两志”编纂工作。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扶贫志的编纂作出重要批示,中志办要求各地于2025年12月底前完成编纂。“两志”编纂工程是中央交办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一项让“彪炳史册”落在实处的浩大文化工程,也是地方志部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全省地方志部门要全力投入编纂,广泛收集鲜活而真实的资料,力求使“两志”成为忠实反映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伟大实践、伟大精神、伟大变化和宝贵经验的精品力作。

二是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全省地方志部门要全面总结本地本单位首轮及第二轮修志工作经验教训,认真研究第三轮修志的运作模式、编修方式、体例内容等,精心研究、组织制订工作方案;要立足于志书编纂特点,抓紧开始资料收集工作,从基础资料上支撑修志业务的有效开展。要精选点位开展三轮修志试点,为全面铺开积累工作经验。

三是加强重大专题史志书籍编纂。要紧密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四川实践,围绕本地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民生的奋斗历程和重要成就,策划编纂专题志书。充分发挥地方志主管部门作用,鼓励和指导各行业、各部门编纂行业志、部门志、专业志,全面开展教育志鉴编纂工作。要结合新中国成立75周年、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编纂出版相关书籍,展现历史担当。

四是继续做好年鉴编纂。把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作为毫不动摇、长期坚持的工作任务,确保市(州)及所属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卷当年出版”。不断提升年鉴时效性,组织编纂即时性记录产品,逐步建立起“月度微记录,本年度记录,次年编纂年鉴,每五年纪事”的全时序年鉴编纂体系。积极推进专业年鉴编纂,留存行业珍贵史料。

五是深化旧志整理点校。旧志是保存历史、传承文明的载体,也是地方志部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当前,我省旧志保护现状堪忧,整理点校任重道远。全省地方志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旧志收集整理及点校工作,抢救保护历代方志遗产。持续开展家谱族谱征集、研究。深化旧志开发利用工作。

(二)立足传承文化、教化育人,创新推进宣传弘扬

一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巴蜀文化和本土文化。要结合实际,做好古蜀文明、三国文化、三苏文化、大熊猫文化、农耕文化、蜀道文化以及本地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名人乡贤、家风家训、慈孝文化等开发利用、宣传推广,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宣传。加强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资源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在传承巴蜀文化中守护中华文脉。

二是继承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持续深化“五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收集整理、挖掘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三线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巴蜀大地上产生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协同相关部门做好红军长征路线、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物、将帅故里等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开展有关当事人口述历史采集及影像拍摄,赓续红色血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记录与宣传,讲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奋进故事。

三是巩固拓展文化宣传阵地。扎实推进方志馆、方志分馆、微方志馆、史志阅览室建设,指导推动本地乡情馆、村史馆、校史馆、厂史馆建设,在建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小学建立史志文化宣传阵地。积极适应互联网潮流,建强用好史志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电视广播、报社等传统新闻媒体的合作,扩大史志文化传播影响。围绕当地特色文化、名特产、重大活动等加强史志期刊内容策划,积极打造本地史志期刊品牌。深化史志“七进”,持续开展“方志文化进高校”活动,探索开设方志大讲堂,发展“云讲堂”“访谈讲堂”“户外讲堂”等新形式。研究、制作课程课件、视频音频,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深入群众。

四是优化提升宣传效能。深挖底蕴内涵,立足巴蜀特色,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努力打造具有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要注重创新表达,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用心用情打造数字化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要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中心大局、时政热点、群众需要开展宣传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方志开发利用

一是持续深化资政辅治。要把“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作为根本任务,围绕本地推动发展民生稳定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点项目等,研究撰写有价值的资政建议。采取向有关领导干部和社会人士、两会代表(委员)赠送志鉴及相关成果的形式,为重大活动、重要决策提供参考借鉴。要积极参与当地规划编制、旅游开发、城市建设等,助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加强地情开发利用。要重视地情资料的普查摸底和深度加工,加强一轮、二轮志书和年鉴的整理研究,打造地方志资源大数据库,围绕不同主题编纂地情书籍,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情服务专家。积极探索“互联网+”发展趋势下的方志信息化工作,打造“智慧方志”,推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让志鉴成果转化为科学研究成果。

三是助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进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工作,留存乡村记忆,保存乡村文脉。协同有关部门收集整理当地文物古迹、传统村落、风土人情等文化民俗资料,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民俗风情展等活动。发挥部门优势,深挖本地特色景点、产品、技艺等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综合效益。积极参与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助力乡村德治建设。

四是服务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开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重点文旅品牌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阐释,积极主动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本地历史名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宣传推介。继续做好地情短视频拍摄,加强宣传推广。扎实开展名镇志、名街志、名村志、名桥志,名山志、名水志、名酒志、名茶志、名食志等编纂,让“川字号”文旅产品走得远、立得住、叫得响。

(四)着眼行稳致远、固本正源,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质量建设。去年,省地方志办出台了省志、市县志、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为全省志鉴质量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要求,要严格对标,抓好落实。要切实抓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审查、复核及质量抽查。省地方志办将进一步完善对市(州)开展县(市、区)级年鉴篇目审查及内容质量抽查情况复核工作制度,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交叉检查、随机抽查制度。各市(州)要建立健全部门大事记年报制度,全面开展市(州)直部门大事记编纂工作,并逐步向县(市、区)延伸。要落实好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及时收集相关资料。要积极争创“中国精品年鉴”并在此基础上争创中国精品年鉴区域试点,积极参与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及四川省第二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方志类)初评暨省第二十一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

二是加强方志理论研究。要以四川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方志理论研究”专项课题为引领,推进理论研究走向深入,带动全省形成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加强与省内外史志部门交流,发挥好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各地史志学会等学术研究交流平台作用,推进地方志理论研究繁荣发展。要办好史志期刊,开设理论研究专栏,增强学术指导性。

三是建强方志人才队伍。加强地方志业务培训,推进干部业务培训全覆盖。去年,我们组织专家录制的《四川方志讲堂》培训视频已出版发行,这也是全国首套系统性地方志视频教程。这套教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各市(州)地方志系统要认真组织学习。要加强专家型人才队伍建设,高标准建设地方志专家库,利用好地方志专家资源,着力培养、评选一批理论精通、业务精湛的方志学术带头人。坚持“开门修志”,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壮大地方志工作力量。

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志。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持续推进宣传贯彻落实,履行好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职责,实现依法修志、依法用志和依法管志。要进一步对标“两条例、一办法”健全和完善各项业务制度,出台相关工作细则和补充规定,确保各个工作环节均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把依法治志纳入常态化调研督查范围,联合地方人大、政府法制部门和政府督查部门开展执法监督检查。

三、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在树牢“四种意识”中推动方志事业行稳致远、永存永续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永不断章的千秋伟业。新时代新征程,地方志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全省地方志工作者要树牢底线思维,把握基本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在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中推进地方志事业繁荣兴旺、永续发展。

(一)树牢政治忠诚意识。正确的政治观点是地方志的灵魂。编纂地方志,是传承中华历史文脉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要牢牢把握对党忠诚这条政治红线,牢记史志工作无小事,把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与宣传的关系,决不能在政治立场上出现错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到地方志工作全过程,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落实党的政策,确保地方志事业正确发展方向。

(二)树牢质量第一意识。质量是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根本、基础和生命线。地方志作为“官书”“信史”,流传后世,质量至关重要。质量低劣的志书、年鉴等地方志成果流传于世,不仅要遗臭万年,更是对当代、对子孙、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要保持对历史、对文字的敬畏,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深化对地方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以科学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学风,全面反映历史发展脉络,准确展示历史细节。要严格遵循地方志质量规范,确保政治、史实、体例、文字、保密、出版的严谨、准确,编纂出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的高质量地方志成果。

(三)树牢服务大局意识。修志的目的不只在于存史,而在于借鉴使用。开发利用是地方志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地方志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机构编制如此紧张、管理如此严格的形势下,每个部门都是发展大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有独特价值作用。大家要深入思考如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高质量推进志鉴编修和开发利用”,做好服务时代发展、服务中心大局的大文章。

(四)树牢宣传兴业意识。方志宣传工作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地方志部门地位的关键之举。只有加强宣传,地方志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地方志事业才会兴旺发展,地方志部门影响才会越来越大。地方志,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全省地方志系统要打破讲宣传就是宣传地方志业务的习惯思维和狭隘观念,树立“一方之全史”的大宣传观,并提升对地方志宣传重要作用的认识。地方志部门的宣传,不同于其他部门的业务宣传。宣传地方志,就是宣传一地的历史文化;宣传地方志,就是宣传党委、政府带领人民扎实推进“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奋力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宣传地方志,就是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宣传地方志,就是宣传红色精神,就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地方志,就是宣传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宣传地方志,就是增强社会公众和青年学子爱党爱国爱乡情怀;宣传地方志,就是增强全体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和力量。全省地方志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树牢宣传兴业意识,提升宣传质效,聚焦为党立言抓宣传,聚焦中心大局抓宣传,聚焦重大主题抓宣传,聚焦文化传承抓宣传,聚焦服务群众抓宣传,为增强历史自信、凝聚奋进力量贡献方志力量。

同志们,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一切愿景,唯有在落实中才能实现;一切机遇,唯有在落实中才能抓住;一切难题,唯有在落实中才能破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每一天作为一个新起点,把每件事作为一个新开端,把每项任务作为一次新历练,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奋力谱写四川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