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17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2023-10-14 16:57:43

省地方志办简报2017年第14期(总第132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7-13 09:3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红军精神”旗帜下扬帆远行

——2017年四川方志系统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一批成功举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经省地方志办党组研究同意,7月3至8日,四川方志系统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一批在阿坝长征干部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四川10个市(州)和3个省级机关地方志部门领导、青年干部等30人在长征学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

培训过程采用全军事化管理,学员们体验了“穿红军衣、吃红军饭、走红军路、受红军苦”。除课堂理论学习外,还进行了爬雪山、过草地、瞻仰红军烈士墓等实践体验。

在培训结业仪式上,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孝平代表省地方志办党组,感谢阿坝长征干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带班老师的精心指导,他指出:四川方志系统青年干部培训班是着眼未来,培养“有生力量”“业务骨干”的重要举措。全体学员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纪律性,表现出好学上进的学风,珍惜集体荣誉的团队精神,珍惜方志工作者形象、声誉的主人翁意识,互相帮助的古道热肠,不怕困难的自强自立,都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取得成绩的重要素质。他希望方志工作者能够以优秀的个体凝聚成优秀的集体,通过红军事迹、长征精神的浸染、感召,为方志工作者、方志事业树立新形象、建立新功绩、做出新贡献、取得新发展。希望方志战线的广大年轻干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坚实、抬升底线,高举“文化自信”的大旗,践行“文化强国”的方略,勇于做改变潮流方向的人,推进事业在自己手里有新的进步。

南充市嘉陵区强化“四大支持”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

今年以来,嘉陵区委、区政府强化“四大支持”,力促全区地方志工作健康发展。一是政策配套支持。今年以来,连续下发了《南充市嘉陵区地方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大力推进我区乡镇(街道)志、部门志编纂评审和出版工作的通知》等5个文件,对地方志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二是人才队伍支持。及时调整充实地方志、年鉴编辑委员会成员;为区地志办增加了2名参公事业编制,选调优秀人才,增强编修力量;建立了地方志人才库,定期不定期对方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地方志人才储备。三是工作经费支持。将地方志工作业务经费足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较2016年增加20余万元;将重点工作单列经费预算,强化了经费保障。四是办公条件支持。今年初步落实方志陈列馆(资料室)用房约120平米,为方志资料的收藏、保管、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拨专款配置了摄像机、单反相机等设备,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达州市深入推进对口帮扶村文化建设

为扎实推进对口帮扶的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文化建设,结合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实施,达州市地方志办积极支持指导大窝村第一部村志---《大窝村志》的编纂工作。

《大窝村志》上限始于1950年,下限止于2016年末。内容涵盖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将较完整地反映大窝村的历史沿革、特色风貌、民族特色、村落文化和发展历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是大窝村民了解研究村史的工具,也是浓厚乡情的宝贵寄托。目前《大窝村志》已完成初稿,拟于近期出版。

清咸丰版《梓潼县志》重刊本正式出版

6月中旬,清咸丰版《梓潼县志》重刊本正式出版。清咸丰版《梓潼县志》为梓潼县(秦昭襄王22年(前285)置县)有史以来体例较为完备、内容较为翔实的专属县志。该志分为六卷,设地舆、形势、山川、户口、水利、风俗、艺文等36篇,并配有星野图、地舆图、城池图、七曲山文昌胜景图、水埝图,较为详尽的记载了梓潼自置县以来自然变迁与社会更迭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对于研究梓潼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对清咸丰版《梓潼县志》重新校勘再版,对原志进行断句圈点、厘定错讹及繁简字体转换,并采用传统竖排线装形式印刷装订。此志的重刊再版,对促进梓潼县的历史文化传承、研究和交流,推动梓潼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翠屏区、雷波县联合打造脱贫攻坚图志

为全面、深入记录宜宾市翠屏区开展援彝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详实展示翠屏区与雷波县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开展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和典型成就,两地加强合作,积极打造《翠屏区﹒雷波县脱贫攻坚图志》。

该图志上限时间为2016年9月,下限时间至援彝工作全面完成。编纂体例主要采用“述、记、传、图(照片)、表、录”等体裁,采用篇、章、节、目结构四个层次,以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表现形式,直观、真实、准确地反映翠屏区开展的援彝脱贫攻坚工作和雷波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貌,为世人了解雷波、认识雷波、积极参与雷波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