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总结研讨>详细内容
2024-04-25 19:31:23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是 四川三线建设成果新时代的升级版

作者:李卫东 来源:中共宁南县委党校 发布时间:2020-02-19 09:41:1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是四川三线建设成果新时代的升级版

李卫东

2018年6月29日~30日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一是做强成都“主干”,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发展“多支”,积极培育更多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推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推动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建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2019年3月4日,来自英国的全球领先房地产顾问公司第一太平戴维斯发布《2019年科技城市发展》报告,评出包括纽约、旧金山、伦敦在内的30座全球科技城市,中国的上海(15位)、北京(17位)、香港(20位)、深圳(24位)、杭州(25位)和成都(26位)上榜。成都也是这次唯一上榜的中国西部城市。

成都有今天这样的地位,追根溯源,奠基于五十多年前的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三线建设为四川省留下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四川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

一、三线建设,改善布局,开发西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后,毛泽东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开始向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方面转移。他在1月25日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满怀信心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这一年,毛泽东写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刻地阐述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十大关系。毛泽东在文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实际上,早在开始实施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时,毛泽东就考虑到平衡工业发展问题。在毛泽东的运筹下,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方面进行多次协商,最后双方同意把106项民用工业企业中的21项、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放在西部。

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所有项目中,毛泽东对西南三线的攀枝花特别重视,意在推动三线建设这个全局。而三线建设这个全局,又属于“三五”计划这个更大全局中的重点内容。这样,毛泽东把整个三线建设,实际上一直纳入了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中考虑。

1965年1月2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余秋里汇报计划工作和长期计划的一些设想。当余秋里汇报到三线建设时,毛泽东说:三线只修铁路,只规划煤和钢吗?应当是机械、化工、军工什么都有才好,还有煤气。四川那个地方就没有石油?计划一下,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当余秋里汇报到三线建设与沿海关系时,毛泽东说:两个阵地,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一个阵地,以一、二线的生产来支援三线建设。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同修正主义争时间。当余秋里汇报到我们的技术要赶上和超过国际水平时,毛泽东说:是的。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都要超过。三线建设,我们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基地和铁路都搞起来了,那时打起来就不怕了。搞不成,打起来怎么办?我们就用常规武器跟他们打。打起来还可以继续建设,你打你的,我建设我的。西南一定要搞个汽车厂。

“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今天更加得到凸显。2016年,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一个专家团队实地调研了当年的三线建设。他们在调研报告中写道:“毛泽东自三线建设战略启动起,便把川西作为重点。我们调研所到之处,亲历者们提及较多的一句话,就是1964年毛泽东说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去抓三线建设。1965年,邓小平视察川西地区,确定了‘两点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布局”。“调研组看到,现今的‘两点一线’区域,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企业和科研机构星罗棋布,崛起了重庆、成都、西昌、绵阳、雅安、乐山等工业城市。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延伸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成都市、绵阳市及重庆市、广西北海市等地建厂。当年的点线分布,已经扩展为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区。三线建设时开始兴建的内(江)昆(明)铁路,以及2010年开通的‘渝——新——欧’国际铁路,成为连接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国际通道,这凸显了当年实施‘两点一线’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

从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二、对三线建设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指出:这些项目(三线建设项目)“日后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江泽民1991年4月调研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三线重点工程后,得出的结论是:“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2011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小组会上对三线建设作出了肯定评价。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三线建设作为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成就,理所当然地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十三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曾任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5月25日,宋平说:我看三线建设实际上是解决了工业的布局问题,大搬迁是发展内地最快的办法。后来全国都要搞建设,要发展,情况有变化,大家开始搞规划,全国一盘棋。中国地方大,各个大区要发展,也要搞自己的建设,但经济基础差别很大,华东可能比华北好一点,像西部地区更困难了。后来毛主席提出要搞三线建设,要准备打仗,要修成昆铁路。这样就把一线,东北、沿海最好的工厂,特别是“独生子”(只此一家的),搬到内地去。那时,中央一个号召,要什么给什么,要哪个厂就给哪个厂,要什么人给什么人,大家都觉得参加三线建设很光荣,没什么计较。所以三线的搬迁加快了西部的发展。因为搞三线不单是军工,原来想的是搞军工,但军工也要配套的,像钢厂、机械厂,配套的企业也要搬去,最好的设备移到那里。所以好多重点企业都搬到西部,搬到四川、贵州这一带,形成了新的工业布局。

2016年去世的曾担任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的钱敏在《我亲身经历的西南三线建设》中写道:“他们谈问题离开了当时的条件。那时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全面封锁。南方,美国在发动越南战争,矛头对着我们;北方,苏联陈兵百万,苏美联合反华,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加上蒋介石叫嚷反攻大陆,不断被骚扰东南沿海,台湾的飞机半个钟头就可以飞到上海。在当时那种形势下,不进行三线建设,作好应付战争的准备行吗?”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应该特别提及。

第一,当时我国确实处于物质匮乏时期。毛泽东自己的票证,也和老百姓一样多。他不是不知道这种国情。但从大国情来看,从抓“吃穿用”转换到抓三线建设,无疑是一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更有战略眼光、更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选择。当年勒紧裤带搞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就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例如王大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国防就无从去谈发展”,“没有人会等你填饱肚子后再来打你。”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国际大三角关系形成,国家安全问题有了基本保障,国家才有条件,加大改善“吃穿用”的力度。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强调三线建设重要性的同时,毛泽东对吃穿用也作出了指示。他指出:吃穿用不要降低现在水平,每年略有增加就好。在1965年9、10月间,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国家计委提出的1966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时,决定在“三五”期间,拿出二百亿元来调整物价,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的价格,使广大城乡人民首先是农民获得好处。

第二,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5年》,有如下内容:

2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领导。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以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为副主任。

4月13日 中共中央同意新技术进口小组《关于引进新技术工作几个主要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1965年应当充分利用当前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适应国内经济形势和建设的需要,更积极地展开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新技术的工作。重点是冶金、矿山、汽车、机床、仪器仪表和电子工业的设备和技术,以及为建设三线所需的工程机械。在引进新技术的三种方式中(进口成套设备、进口单项设备、购买技术资料),应以更大的力量进行和探索后两种方式。

由此可见,当时为了发展经济建设,包括三线建设,党中央不断加强引进外国新技术的力度,千方百计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要想打破被封锁的状态,搞对外开放,谈何容易!因此,三线建设最后还是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取得辉煌的成绩。这一点至今对我们的建设仍有强烈的启示意义。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1991年评价,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没有当初三线建设,就没有现在西南、西北的工业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指出:“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对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线建设成果奠定了四川“一干多支”的发展战略

(一)三线建设的实施,使四川发展成为各具特点的新的工业基地,改变了工业布局,成为“一干多支”的主体。1965年至1978年,四川省工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由12.25亿元增加到5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加了3.9倍(高于全国的3.4倍);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份额(按当年价格计算),由2.24%增加到3.7%,即增加了1.46个百分点。三线建设所形成的一大批优秀企业所在地区的城市成为今天发展战略当中的“一干多支”主体。

(二)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奠定了交通设施基础,为今天四川发展战略“一干多支”提供了交通先决条件。三线建设中交通设施项目的建成,使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3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改变了整个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凉山彝族自治州今天的发展成就是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开启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纪元。

(三)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为今天四川发展战略“一干多支”提供了人才储备。国家从各地选派了大量人才支援三线建设,以保障项目的实施。当时的提法是“精兵强将上三线”,“好人好马上三线”。例如,在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早期,全国各地选送几十万工人、干部,其中知识分子有10万;在纪念三线建设五十周年的时候,攀枝花市领导介绍:得益于三线建设奠定的基础和对三线建设精神的弘扬传承,今天的攀枝花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全域被纳入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工业化率70.3%,人均GDP列四川省第一。这些人才向三线建设项目集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保障了三线建设的实施,也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力量,为今天四川发展战略“一干多支”提供了人才储备。

(四)三线建设为四川“一干多支”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的性质和发展方向,1956年国务院规划成都为精密仪器、机械制造及轻工业城市,但因三线建设的启动,成都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科学文化中心,以机械、冶金、电子、化工、纺织、食品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占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成都市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至41.19亿元,已经占到全省的18.3%”。最终发展形成今天四川的“一干”。

1964年毛泽东提出“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大三线建设开始,绵阳专区陆续布局了从以西南重机厂(二重,德阳)、东方电机厂(德阳)、东方汽轮机厂(绵竹)、长城钢厂(江油)、朝阳机械厂(绵阳)、西南金属制品厂(江油,后改制为国营857厂,已破产)为主的重型工业企业,以081基地(广元)、东方绝缘材料厂(绵阳)为主的电子工业企业,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梓潼、剑阁、绵阳)、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绵阳)、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安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江油)、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绵阳)为主的国防科研院所,以3536厂(射洪,现迁绵阳)、江油发电厂(江油)、东河印刷公司(旺苍,后迁成都为成都印钞厂)为主的后勤服务工业企业。奠定了绵阳、德阳、广元三地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

华蓥山被西南建设委员会选定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先后在今天的华蓥市禄市镇、天池镇、双河街道和高兴镇、观音溪镇、庆华镇分别建起了红光仪器厂、华光仪器厂、明光仪器厂、兴光机械厂、金光仪器厂、江华机器厂等9个以“光”字命名的三线军工企业,华蓥山区因此成为川东工业基地。

攀枝花本是穷山恶水之地,当年的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而现在不仅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发展壮大,还通过钢铁建设项目的实施而生长起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攀枝花市(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GDP)1173.52亿元、城镇化率65.99%),并带动了周边几百公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核心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三线建设还为四川省其他城市及城镇的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工业基础,工业项目所在的城镇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64~1980年,新设渡口、绵阳、乐山、西昌、达县5个建制市,全国同期新设56个建制市,四川省约占全国的9%;全国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年均增长率约2个百分点。其中,全省城市总数由8个增加到13个,增长62.5%,年均增长率近4个百分点,约为全国年均增长率的2倍。此外,德阳、江油、广元、峨眉、雅安、遂宁、华蓥、涪陵等8个城市,从客观上讲,在1980年底前已经初步达到建市的基本条件。

以上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今天四川的“多支”主体。

总之,三线建设在四川建起的一大批骨干企业,奠定了今天四川的“一干多支”,骨干企业所在地成为四川“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中的一干、多支;今天四川的“一干多支”就是三线建设成果在新时代的升级版。

(作者单位:中共宁南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为何决心要搞三线建设?》

2.《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国情调研组于2011年9月赴四川、重庆三线建设调研的主报告

3.《在全国三线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2015年3月2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吕世光

来源: 中共宁南县委党校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